软件交付管道以快速、自动化和可重复的方式从源代码生成发布版本,

  • 如何完成这项工作的总体设计称为“持续交付”(CD)
  • 启动装配线的过程称为“持续集成”(CI)
  • 确保质量的过程称为“持续测试”,将最终产品提供给用户的过程称为“持续部署”。

“持续”是什么意思?

“持续”用于描述遵循我在此提到的许多不同流程实践。

这并不意味着“一直在运行”,而是“随时可运行”。

在软件开发领域,它还包括几个核心概念/最佳实践:

  • 频繁发布:持续实践背后的目标是能够频繁地交付高质量的软件。此处的交付频率是可变的,可由开发团队或公司定义。对于某些产品,一季度、一个月、一周或一天交付一次可能已经足够频繁了。对于另一些来说,一天可能需要多次交付也是可行的。所谓持续也有“偶尔、按需”的方面。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在可重复、可靠的过程中为最终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软件更新。通常,这可以通过很少甚至无需用户的交互或掌握的知识来完成(想想设备更新)。

  • 自动化流程:实现此频率的关键是用自动化流程来处理软件生产中的方方面面。这包括构建、测试、分析、版本控制,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部署。

  • 可重复:如果我们使用的自动化流程在给定相同输入的情况下始终具有相同的行为,则这个过程应该是可重复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某个历史版本的代码作为输入,我们应该得到对应相同的可交付产出。这也假设我们有相同版本的外部依赖项(即我们不创建该版本代码使用的其它交付物)。理想情况下,这也意味着可以对管道中的流程进行版本控制和重建。

  • 快速迭代:“快速”在这里是个相对术语,但无论软件更新/发布的频率如何,预期的持续过程都会以高效的方式将源代码转换为交付物。自动化负责大部分工作,但自动化处理的过程可能仍然很慢。例如,对于每天需要多次发布候选版更新的产品来说,一轮集成测试integrated testing下来耗时就要大半天可能就太慢了。

什么是“持续交付管道”?

将源代码转换为可发布产品的多个不同的任务task和作业job通常串联成一个软件“管道”,一个自动流程成功完成后会启动管道中的下一个流程。

这些管道有许多不同的叫法,例如持续交付管道、部署管道和软件开发管道。

大体上讲,程序管理者在管道执行时管理管道各部分的定义、运行、监控和报告。

持续交付管道是如何工作的?

软件交付管道的实际实现可以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程序可用在管道中,用于源代码跟踪、构建、测试、指标采集,版本管理等各个方面。

但整体工作流程通常是相同的。单个业务流程/工作流应用程序管理整个管道,每个流程作为独立的作业运行或由该应用程序进行阶段管理。

通常,在业务流程中,这些独立作业是以应用程序可理解并可作为工作流程管理的语法和结构定义的。

这些作业被用于一个或多个功能(构建、测试、部署等)。每个作业可能使用不同的技术或多种技术。

关键是作业是自动化的、高效的,并且可重复的。

如果作业成功,则工作流管理器将触发管道中的下一个作业。

如果作业失败,工作流管理器会向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其他人发出警报,以便他们尽快纠正问题。

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所以比手动运行一组过程可更快地找到错误。这种快速排错称为快速失败fail fast,并且在抵达管道端点方面同样有价值。

“快速失败”是什么意思?

管道的工作之一就是快速处理变更。

另一个是监视创建发布的不同任务/作业。

由于编译失败或测试未通过的代码可以阻止管道继续运行,因此快速通知用户此类情况非常重要。

快速失败指的是在管道流程中尽快发现问题并快速通知用户的方式,这样可以及时修正问题并重新提交代码以便使管道再次运行。

通常在管道流程中可通过查看历史记录来确定是谁做了那次修改并通知此人及其团队。

所有持续交付管道都应该被自动化吗?

管道的几乎所有部分都是应该自动化的。

对于某些部分,有一些人为干预/互动的地方可能是有意义的。

一个例子可能是用户验收测试user-acceptance testing(让最终用户试用软件并确保它能达到他们想要/期望的水平)。

另一种情况可能是部署到生产环境时用户希望拥有更多的人为控制。

当然,如果代码不正确或不能运行,则需要人工干预。

有了对“持续”含义理解的背景,让我们看看不同类型的持续流程以及它们在软件管道上下文中的含义。

什么是“持续集成”?

持续集成(CI)是在源代码变更后自动检测、拉取、构建和(在大多数情况下)进行单元测试的过程。

持续集成是启动管道的环节。

持续集成的目标是快速确保开发人员新提交的变更是好的,并且适合在代码库中进一步使用。

原文地址:https://linux.cn/article-9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