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AOP?

所谓的洋葱模型其实是 AOP (面向切面编程)的一种应用。
1. 请讲一下 koa 的中间件思想,以及洋葱模型 - 图1
举个例子,假如我想把一个苹果(源数据)处理成果盘(最终数据)我该怎么做?
① 苹果(源数据) ——>
② 洗苹果 ——>
③ 切苹果 ——>
④ 放入盘子 ——>
⑤ 果盘(最终数据)

如果我想升级一下果盘,打算在切苹果之前先削皮,放入盘子后摆成五角星形状那么我的步骤应该如下:
① 苹果(源数据) ——>
② 洗苹果 ——>
③ 削皮 ——>
④ 切苹果 ——>
⑤ 放入盘子 ——>
⑥ 摆成五角星形状 ——>
⑦ 果盘(最终数据)

上面每个步骤都可以看成相应的方法,步骤 ③ 和 ⑥ 加入与否都不影响我制作出果盘这个结果,可以看出这样是非常灵活的

上面的这个例子就是 AOP,中文含义为面向切面编程,他是函数式编程的一种衍生范式

什么是洋葱模型?

  1. const Koa = require('koa');
  2. const app = new Koa();
  3. // 中间件1
  4. app.use((ctx, next) => {
  5. console.log(1);
  6. next();
  7. console.log(2);
  8. });
  9. // 中间件 2
  10. app.use((ctx, next) => {
  11. console.log(3);
  12. next();
  13. console.log(4);
  14. });
  15. app.listen(8000, '0.0.0.0', () => {
  16. console.log(`Server is starting`);
  17. });
  18. // 1
  19. // 3
  20. // 4
  21. // 2

如上述代码,我们依次进行拆解:

use 方法

use 方法就是做了一件事,维护得到 middleware 中间件数组

  1. use(fn) {
  2. // ...
  3. // 维护中间件数组——middleware
  4. this.middleware.push(fn);
  5. return this;
  6. }

listen 方法 和 callback 方法

执行 app.listen 方法的时候,其实是 Node.js 原生 http 模块 createServer 方法创建了一个服务,其回调为 callback 方法。callback 方法中就有我们今天的重点 compose 函数,它的返回是一个 Promise 函数。

  1. listen(...args) {
  2. debug('listen');
  3. // node http 创建一个服务
  4.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this.callback());
  5. return server.listen(...args);
  6. }
  7. callback() {
  8. // 返回值是一个函数
  9. const fn = compose(this.middleware);
  10. const handleRequest = (req, res) => {
  11. // 创建 ctx 上下文环境
  12. const ctx = this.createContext(req, res);
  13. return this.handleRequest(ctx, fn);
  14. };
  15. return handleRequest;
  16. }

handleRequest 中会执行 compose 函数中返回的 Promise 函数并返回结果。

  1. handleRequest(ctx, fnMiddleware) {
  2. const res = ctx.res;
  3. res.statusCode = 404;
  4. const onerror = err => ctx.onerror(err);
  5. const handleResponse = () => respond(ctx);
  6. onFinished(res, onerror);
  7. // 执行 compose 中返回的函数,将结果返回
  8. return fnMiddleware(ctx).then(handleResponse).catch(onerror);
  9. }

koa-compose

compose 函数引用的是 koa-compose 这个库。其实现如下所示:

  1.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2. // ...
  3.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4. // last called middleware #
  5. let index = -1
  6. // 一开始的时候传入为 0,后续会递增
  7. return dispatch(0)
  8. function dispatch (i) {
  9. // 假如没有递增,则说明执行了多次
  10. if (i <= index)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next() called multiple times'))
  11. index = i
  12. // 拿到当前的中间件
  13. let fn = middleware[i]
  14. if (i === middleware.length) fn = next
  15. // 当 fn 为空的时候,就会开始执行 next() 后面部分的代码
  16.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17. try {
  18. // 执行中间件,留意这两个参数,都是中间件的传参,第一个是上下文,第二个是 next 函数
  19. // 也就是说执行 next 的时候也就是调用 dispatch 函数的时候
  20.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21. } catch (err) {
  22.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23. }
  24. }
  25. }
  26. }

代码很简单,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执行流程是怎样的:
当我们执行第一次的时候,调用的是 dispatch(0),这个时候 i 为 0,fn 为第一个中间件函数。并执行中间件,留意这两个参数,都是中间件的传参,第一个是上下文,第二个是 next 函数。也就是说中间件执行 next 的时候也就是调用 dispatch 函数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执行 next 逻辑的时候就会执行下一个中间件的原因:

  1.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当第二、第三次执行 dispatch 的时候,跟第一次一样,分别开始执行第二、第三个中间件,执行 next() 的时候开始执行下一个中间件。
当执行到第三个中间件的时候,执行到 next() 的时候,dispatch 函数传入的参数是 3,fn 为 undefined。这个时候就会执行

  1.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这个时候就会执行第三个中间件 next() 之后的代码,然后是第二个、第一个,从而形成了洋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