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的还原:《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中的方法,然后改进:写卡片笔记遇到的问题 ,最终反应到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句介绍卢曼卡片盒笔记是什么:每天持续不断的把小块知识以卡片的方式存入盒子里,要用的时候从盒子拿出相关卡片,组织一下成为一篇文章输出。
一句话最大的好处:把写文章的工作做在了平时,持续积累,让写作变得容易。

1.卡片笔记的好处与局限性

卡片笔记的好处:

写作的开始远远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往往忽略了写作的准备工作。

正确的写作流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怎么理解呢?

我们从思考主题,到选择素材,再到确立结构,这就是自上而下的写作流程。通过限定一个主题,再去引发自己的思考。
自上而下的写作流程,容易把我们的兴趣耗尽,让我们觉得写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自下而上的写作则是:
平时在阅读中,就大量积累笔记。在这里的笔记不是对原文的摘录,而是对于原文的思考,延伸,溯源。
对于自己阅读的主题思考,然后把思考的内容写下来,大量溯源,找到这个内容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的主题。这样子我们对待这个主题就有更多的思考方法。
等到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带有思考性质的笔记的时候,把这些笔记按照逻辑顺序整合起来,就能够不用动太多的脑细胞,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文章。

卡片笔记的局限性,书中没有说(或许是我没注意到)
我自己认为还有一点:看卡片笔记的方法时总给人一种感觉,只要积累了足够多的有联系的卡片,写东西就会变得足够轻松。
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持怀疑态度,某些情况下,是需要你憋着一口气去迈过去的,比如我画应用架构图,我写的代码,我学技术知识的时候真的可以这样吗?

2.卡片笔记都有什么?

2.1 两类卡片盒

卢曼有两类卡片盒,分别是文献卡片盒和主卡片盒。

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也就是对我们摘要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和溯源。

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这些笔记都写在索引卡片上,存放在木质卡片盒里。

2.2 三种笔记

三种笔记分别是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就是你随时想到的想法,我们可以随时在手边记录下来。

文献笔记: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这样的笔记非常简短,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而不是完全摘抄原文。
在记文献笔记的时候,要把笔记和参考书的细节都放在一起记录。

永久笔记:把闪念笔记和我们每天思考的主题结合起来,然后如果有关系的话,就放在我们的主卡片盒中。

3. 用法

3.1 何时记?记什么?怎么记?

闪念笔记随时记录 ,主要是一些自己的想法,临时的一些事情,记录形式不限,重要在记下来,卫生纸都行。

文献笔记是在阅读的时候, 觉得某段话很重要,不想忘记,那就记录下

哪里的书或文章,怎么找到它 ,哪段话重要,不想忘记?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永久笔记是要你专门的找一个时间,看你已经记录的闪念笔记、文献笔记 ,持续回顾,把有价值的整理为永久笔记,记录好后放入

重要的是整理你的卡片,思考他们的联系,进行二次加工

在记录的过程中,建立笔记联系贯穿其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张思维导图总结一下

卢曼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 自下而上 - 图1

3.2 什么时候用笔记体现价值?

有两个地方:

  • 记录笔记时 ,联系回顾,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想法
  • 分享输出时,可以是:文档、视频

你在记笔记的时候,要联想,查看你的卡片盒子,新增的这个卡片可能会与哪个卡片有所关联,记录相同东西的卡片,新旧比对一下,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的变化,现在的自己与你历史的自己思想碰撞。

当你要有一个写作计划,输出一个某个专题时,你就来卡片盒中找相关的卡片,然后组织输出。

当你积累的卡片足够多,最理想的状态是: 拿出一堆相关主题的卡片,不生产内容本身,像是拼积木一样,只是调整顺序,稍加整理就是一篇文章 相比你从一个空白文档,从头开始写要容易的多的多

3.3 整体流程图

卢曼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 自下而上 - 图2

4.思考和注意点

为什么要记笔记?

我们看书学习时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洞见来之不易,如果不记笔记,往往会转瞬即逝,因此记笔记可以巩固我们的思考成果。

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

记笔记的价值

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同于原始的知识,有时哪怕是精简一下语言,调整一下语序,使得下一次再查看时不需要花费和第一次一样多的时间,那么我们花在第一次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有了价值。

笔记是为了辅助自己的学习思考。

“写下来”最重要的好处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不到自己以为能达到的程度时,它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

写下来是深思熟虑的,容易被反复检视的

而讲的话就不容易那么做到了,录视频频录音的回顾 成本很大,一般不会专门再听一次或看一次,而我们可以把它整理成为文字稿的形式进行复盘。

记录卡片笔记是要有抓住要点的能力

直接抄一段话到卡片上是没有用的,很容易就会忘记。

你要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然后写下来,努力去理解清楚。

持续的锻炼你自己的能力。

慢即是快

在一项有趣的小规模研究中,两位心理学家以听讲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寻用手写记笔记与用电脑录入记笔记是否存在区别(M ueller and Oppenheimer,2014)。他们发现,在对讲座内容的记忆数量上,两种方式并不存在区别;但在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水平上,手写笔记的方式要好很多,并且这种优势在一周之后仍然很明显。

输入的快,理解少。
输入的慢,理解多。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手写的存储强度小,提取强度大。
打字的存储强度大,提取强度小。

不必要成为一个记忆高手

记忆高手在记无意义的信息时,一定是把这些信息赋予了意义,联想起来。

我不必成为一个记忆高手。

我可以借助笔记工具,在一定的场景下,去理解联系。

知识是网状的

没错,我们学习孤立知识的能力确实有限,而且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是,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M unger,1994),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这不仅使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容易,而且提取信息及其可用之处变得更容易了。

知识关联起来学的快,是网状的。

生物学家看一本生物书很简单,基本都在他的网里。
其他人没有对应的储备,无法与旧有的建立连接,学的慢。

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的构建我们自己的网,工具或方法都是次要的,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5.卡片笔记工具篇

最重要的一句话: 工作流程比工具重要。

你完全可以按照卢曼的做法一样,用纸笔和卡片盒来做笔记。

但是我建议你找一个笔记软件:时代在进步,找到一款趁手的笔记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

推荐我现在的流程:(基于语雀)
1.琐碎临时的事情灵光一闪的想法记录到[语雀小记]上,不打标签(曾经打过)。
2.每天都会整理语雀小记,把这些想法按照主题或各种相关性整理到[语雀知识库]中,若是有明确的主题则放到专门的知识库,若不确定要放哪则统一放到一个中转性质的知识库,回头定期整理。
3.定期会在看一遍知识库的内容,选择一些主题进行再次整理输出,写成一篇文章分享出去。

打个比方:我会把所有的零碎的东西先丢到桌子上(语雀小记),定期把这些零碎整理到格子里(语雀知识库的某篇文档),用到的时候从格子里收集收集给出去(用积累的素材写文章分享)。
更详细的可以看这里:如何在语雀上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

言拾伍Yolanda对《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想法:https://weread.qq.com/wrpage/book/review/8401229_7rWizAY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