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记录
时间 | 变更原因 | 变更内容 | 备注 |
---|---|---|---|
2022-10-23 | 新增 | ||
1. 引言
1.1 目标读者
1.2 本文能解决的问题
提供一些:
- 写 PPT 的理念
- 参考步骤思路
- 好用的小技巧
1.3 本文不能解决的问题
- PPT 素材的积累
- PPT 的样式配色
- 你自己的思考
2. 写 PPT 前你该做的准备
明确你写 PPT 要达成的目的,要给评委展示一个什么样子的感觉,这是你的核心主题。
晋升述职的能力模型、PPT 要突出展示的,你讲的是个什么东西? 哪个是核心卖点?
参加评选的 PPT 模版是否有要求,固定要有哪些内容模型。
搜集写的素材,建议尽量平时多积累一些,临时抱佛脚非常痛苦。
可能参加的评委有谁? 有哪些角色? 他们的对你要讲的东西了解多少?针对性的准备 PPT 内容。
有评比,那可以针对性的对内容做一些调整,比如:内容上照顾一下非专业的评委
3. 推荐步骤
1.确定 PPT 的模版(主要是大的结构上,评比一般会有固定的部分)。
2.先写大纲:ppt 的框架,目录结构,都要讲些什么,此时有个小技巧:怎么看 PPT 的结构好不好?
3.按照大纲填充内容,此时内容为主,样式什么的先不管。
4.准备好的文档誊写到 ppt 上,此时要考虑 PPT 的样式,必要时要补充一些图,让 PPT 更好看。
5.自己打开心里预演一遍,检查疏漏调整。
6.把 ppt 发出去, 收到修改意见,根据意见酌情完善。
7.若是有时间,可以给 PPT 加一些备注,可以在文档里写逐字稿,可以找一波人进行试讲,根据试讲情况针对性改进。
4.原则 & 方法论
推荐步骤只是我个人的习惯,对别人来说不一定适合,莫要死板套用,重要的是这个过程里的一些原理。
要投入多少时间写 PPT ?
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讲怎么写 PPT 的,他里面并没有一上来就讲好的 PPT 要怎么怎么写,而是从写 PPT 目的开始讨论,从底层论述了这个 PPT 该不该写,该花多长时间,值不值得。比单纯的讲 PPT 写法要高一层级,尤其是里面提出了 [ 85 分 PPT ] 的一个原则,非常有启发,我这里摘录下来,原文见参考部分
所谓「85分PPT」,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评分规则进行量化打分。「85分」是一个概数,它代表PPT材料的整体质量达到了「优秀」以上。我们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个维度进行判断:
感性角度而言,听众对这份85分PPT具备如下感受:
- 听众会觉得PPT整体上具备和谐感,风格统一,水平在线;直观上不会觉得PPT很粗糙、很low;
- PPT的信息呈现比较流畅自然,听众的耐心不会被PPT扑面而来的劣质感和压迫感所消耗掉;
- 听众的注意力能较好的被PPT内容引导;而不是跳跃式、拼凑式的信息铺设,导致听众抓不到重点,注意力不能集中,理解困难;
理性角度而言,85分的PPT应该满足:
- 内容上,PPT具备严密的逻辑立足点,如果做得更好一点,具备应有的思考深度和视角广度。
- 组织上,各部分在结构上有良好衔接,能通过并列、总分、递进等表达手法将材料内容进行组织。
- 表达上,PPT的表现形式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具备一定的设计美感,听众在阅读时不会有因视觉呈现而导致的阅读障碍。
核心总结一句话:先写一份 85 分 的PPT, 这部分的时间一定要给到, 剩下的打磨,看你自己的时间,算算 ROI 再投入。
保留你的 PPT 版本变更历史,回头看看进步在哪,下次改进
下面是我给某个 PPT 准备的文档版本变更历史。
写出来的 PPT 末尾都会加一个版本号,方便回顾去看。
持续复盘,知道好在哪,知道坏在哪。
尽可能的积累你自己的素材
面对一张白纸要憋出一个 PPT 是非常痛苦的。
最理想的状态是:写 PPT 的过程只是从你的素材库里拿点东西,然后组织组装,调调顺序就完成了。
这意味着你必须有大量的积累,尽可能的把工作做在日常,一旦做得好的,你就是人型 PPT 生产机器,持续产出质量十足的内容。
菜鸟和老鸟效率有指数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菜鸟必须从头开始,而老鸟拥有了非常多可复用的东西,同样一个东西,老鸟就不需要花很长时间。
5.小技巧
怎么看 PPT 的结构好不好?
看 PPT 结构好不好的技巧: 每张 PPT 用一句话概括连起来读一遍,看逻辑顺不顺,有没有缺漏。
举例:
项目成员: 1.我们的项目参与人员 4 个主要后端开发,3 个辅助性质的,包括产品、前端、测试。
项目介绍:
- 【背景与现状】发现了一个特别大的类,别的团队项目中也有,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如果不处理,问题会很严重。
- 【问题分析】因为业务不断迭代赶进度,团队上人员变动,技术上分层简单所以导致臃肿。
- 【解决方案】业务上和团队变动上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少他们的不可控风险,技术上的问题可以通过用领域驱动设计来解决。
- 【解决方案】在实践领域驱动设计过程中选了 COLA ,因为:外部认可度好,架构设计好,可扩展性好,复杂业务选它。
- 【解决方案】COLA 我们是怎么用的:三层怎么转 COLA 。
- 【难点与挑战】我们没有固定资源来开发,基本都是在:测试期间、需求间隔期间、晚上加班期间做的。
- 【难点与挑战】重构是我们开发自己发起的一项任务,优先级没有业务需求高,在保证重构过程的平稳和不影响业务需求迭代方面有挑战。
- 【难点与挑战】为了保证平稳我们做了:动态版本切换回滚、编写测试代码对查询接口做了新旧接口的相同入参下返回数据是否一致。
- 【难点与挑战】为了保证平稳我们做了:相关接口逐步上线使其影响范围可控,提前考虑了重构期间有新需求的问题。
- 【项目成果】拆Service-核心业务逻辑拆分到对象中:状态的枚举校验和流转校验用了值对象。
- 【项目成果】拆Service-业务流程编排控制拆分到命令中:以添加人员为例: 人员的对象负责判断属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逻辑,命令负责编排处理与自然人、保险系统的交互。
- 【项目成果】重构就是由这一系列的思考拆分过程构成,什么东西往哪放
价值分析:
- 【预期目标】要把 2975 行的类拆小。
- 【创新与亮点】把我们的重构经验总结,写了 PPT 和 COLA 架构编码规范在团队内部推广,提高团队的素质,服务单也准备改造,
- 【目标达成情况】大类被拆分为小类,从最大 2975 行到最大的一个 630 行 ,小步迭代持续重构中。【放代码统计截图】
价值观: 1.【价值观自评】围绕 5 + 1 价值观说一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xxx。 2.【价值观自评】最后拉升:在这个过程里,每天迈出一小步,让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然后拉票,提前进行重构的成本要比到了不得不重构的境况成本要低,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要讲 20 多分钟的用上边这段话浓缩一遍,从整体上调整, 给别人看的过程中也非常清楚省时间,你自己写的过程中反复比对 PPT 的当前这页到底要讲什么,有达到你的中心目的吗?
长期以往练习,多写,能力必上一个台阶。
要讲 20 分钟,我应该准备多少张 PPT 合适?
可以先按照一张讲 2 分钟来估算。
具体准确的数字就要看你自己的情况了, 可以进行一次试讲,再调整。
怎么做价值能最大化?
你准备的内容,不要仅仅服务于此要讲的 PPT,而是要作为你的知识财富沉淀下来。
先写文档,然后再依据文档做 PPT 。
写文档好处非常多,我可以通过文字细细看表达,力求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表达清晰,在此同时也会对问题进一步梳理,然后在需要用 ppt 的场合快速抄上去(做 ppt 花费时间占比很少),不耽误事情。文档包含的信息量比 PPT 要大,基本上不管隔了多久回过头看都可以记起相关知识,但是 PPT 很可能就忘记当时怎么讲的,想法是什么了。
我自己在写 PPT 的过程中其实收获良多,以前一闪而过漏掉的问题,为了把它讲出来,不得不得重新仔细思考,拾起了不少,对自己又是一种沉淀。
如何积累自己的素材?
浅一点来说: 提前考虑自己在未来要在某个场合讲一些东西, 自己日常做的事情做记录,做的好的及时写文档记录,统一都放到一个地方。
深一些说:你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外讲其实只是一部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成果都应该沉淀下来,作为宝贵的财富,用到的时候可以直接拿出来。
可以参考:如何在语雀上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怎么评价一个 PPT 写的好不好 ? 怎么给别人提建议?
格式配色:
- 配色是否舒服,不感觉怪异就行。
- 一张 PPT 上是否放了太多的内容?
- PPT 的格式是否是要求的特定模版(如果有)?
- 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是不是有突出对比? 有没有混到一块?
- 出现大块的文字,是否清晰,是否可以画一些图,把文字理一理变成思维导图?
内容
- 每张 PPT 用自己的理解说一下讲的是什么,与作者的描述做对比,理解是否有偏差?
- 按照一张 2 分钟估算,PPT 的时长是否匹配要求(如果有)?
- 每张 PPT 用一句话概括连起来读一遍,看逻辑顺不顺,有没有缺漏。
- 依据自己的水平,对 PPT 内容本身进行评判,给出建议。
试讲过程:
- PPT 上的东西是否讲清楚了?
- 讲的时候连贯性怎么样,上一张和下一张切换的时候自不自然?
- 讲的时候有没有口头禅,停顿词较为影响效果?
- 是否太紧张了? 若是,给点安慰。
参考
里面提到了 85 分 PPT 。
技能|PPT-1|关于PPT表达的一些看法
步骤,角度思路、结构、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