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为什么要写? 把自己使用语雀小记过程中的实践整理成文,把隐性的东西表达出来形成可复制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希望可以帮助到其他人给一些启发,一起交流共同成长。

看完能收获什么? 有效的学习包含了 3 个环节: 输入-处理-输出(来理去),关于输入和初步处理环节,以及少量的输出环节中我的实践和思考。 注:输出不单单指写文章,也包括你的每次选择,你和别人聊天,你的行为,对你世界做的功。

本文的局限性在哪? 只是个人实践使用心得,角度层次较低,仅供参考。 不是记笔记或阅读方法,仅仅是碎片信息整理。

关于工具的选择 碎片化信息收集工具很多,选一个合适的就好,浮墨(flomo)、语雀小记、自带的便签、纸条、随手拍的一张照片完全都可以,挑一个你趁手的就ok,最重要的是你的方法和行动。 我选择用语雀小记,原因是: 语雀的文档能力无敌,这点非常爽,而语雀小记处于语雀的生态,相对来说整理方面比其他的有一些优势(在整理时和文档做了一定的打通,不用几个软件来回切换)

1.我使用语雀小记的过程

流程比工具重要,所以开头我先说我的流程是如何,然后再说我如何用工具。

我的流程:

  1. 找个地方记录各种想法、杂事。
  2. 定期按照主题整理到一个地方,一般是长文章。
  3. 想要输出的时候找相关的主题,组织组织,或者新写,最终写出来一篇文章。
  4. 分享一些东西给别人:少部分碎片化的东西,大部分是长文章。

基于此流程,下面我将介绍,我是怎么用语雀小记这个工具来支撑这套流程的(涉及1、2、4)。

可能会涉及少量其他功能

1.1 输入

1.1.1 都有啥场景?

碎片化信息整理——语雀小记使用心得 - 图1

下面来几个打个样。

1.1.2 我的小记长啥样?

类型 例子1 例子2 例子3
忽然出现的想法
- 非常随意,没有标点
- 简单的几个字,语句不顺
- 重要的是抓住想法,记录下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阅读
- 一段引用 + 自己的描述(感慨,总结)
- 简单的只表达感慨情绪
- 复杂的会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临时记录
- 非常随意
- 一般价值不大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还有可能就是中转一下了,类似于用微信文件传输助手。

电脑上微信可以不登录,语雀必登录

有时候要生成一个长图也会用语雀小记。

它好看

1.1.3 我会给小记打标签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会打标签,但是打的特别混乱。
下面这张图就是历史遗留,没什么层次关系,光带来麻烦了,反而没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写的时候还要头疼我该打什么标签,非常打断我的灵感思路。

image.png

现在我完全不给小记打标签了。

1.2 处理

要定期整理你的碎片信息,否则无论你记录到哪,最后都免不了成为垃圾堆的命运。

一般来说,我整理的非常勤快,每天至少整理一次,最近更是早上和晚上都会整理一次。

侧面说明真多。 一旦开始认真记录(输入),你会发现,我靠,自己成天脑子里都想的啥,咋这么多碎碎念。 这种习惯对我工作上有个好处: 别人交代的事情,事事有回应(甭管有没有做成),毕竟一般我整理的时候就得想,这事情得交代,交代了才能整理完啊。 对我个人来说:大部分的想法,只要冒出来了,我就能给它捕捉,处理的时候不会漏掉灵感。

整理的时候就要要求严格一些了:

  • 随意输入的文字没有标点的要补充
  • 语句不通顺的要调整
  • 前后句缺内容的要补充
  • 要思考你的想法是不是对的,是冲动,还是一个不错的点子,该 pass 就 pass 掉
  • 你的待办事项有没有完成,下一步要做什么,要和谁接着沟通一下,有什么注意点
  • 当时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你自己脑子在里想什么,有价值的都记录下来了吗? 是否需要补充

整理的操作场景会分为两类:

  • 基于小记列表来整理(主要)
  • 正在写某篇文档,要找素材,想起来小记里有,顺便整理(少量)

第二种情况没什么可说的,小记就是一个素材库,我下面主要介绍基于小记列表的整理。

1.2.1 我整理的时候长啥样【基于小记列表来整理】

一般我会开两个窗口, Web 浏览器打开小记列表 ,桌面端打开文档,不断的把小记插入文档,然后归档小记。

没对应文档我会新建

窗口排布
这是我在家,只有一个显示屏的时候,一左一右,整理到哪条,会手动复制一下。
image.png

在公司我可是有第二屏幕的人呢, 所以一个窗口一个屏幕。

就不截了,截了也看不出来。

这个时候屏幕比较富裕了,会把在文档编辑器中集成的小记列表打开,从这里直接插入到文档。
image.png

整理后及时归档,每天清空,尽量保持干净。
image.pngimage.png

1.2.2 忽然出现的想法怎么整理?

这种一般与我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一般会有明确的主题,这些都会放到相关主题的文章下。

若是特别单独,那可能会先固定记录到几个地方,相当于是个缓存,日后有相关主题了,会进行二次整理,有这么几个去处:

  • 每天的人生小记,一般开头都是:我对 xxx 的思考(人生小记
  • 比较大而全的一个主题(想法&思考

1.2.3 阅读的怎么整理?

阅读的东西必定是有主题的,都会整理到相关主题的文章下。

文章类的:所见所闻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技术类的:学习成长

上边只是一个大的分类,没有特别严格,一般也会定期整理一次

1.2.4 临时记录的怎么整理?

一次性的几个电话号码、或者会议记录什么的,我用完就会归档了。

存手机,写到公司的知识库里

对于待办
若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回去买个东西,这种直至干完直接归档,不会记录到文档。
若是比较难,不能简单完成,则会记录到专门的计划列表
比如对于领域驱动设计我会有一个:输出计划
若待办能明确是要输出一篇文章的,我会直接把那篇文章先创建出来,放到待开始里【相当于是一个输出的选题】。

给自己立了很多 flag,大概率永远都完不成的。

image.png

1.3 输出

由于本文主要是围绕碎片信息的整理,输出并不是重点。

输出就是对世界做功,别人聊天、做选择、写文章都是,在这个过程里,你用你自己的知识,去影响世界。

所以这里简略的说一下我用小记分享的场景。

最近比较喜欢用生成长图这个功能发朋友圈。

因为好看

Screenshot_20221106_191917_com.tencent.mm.jpgimage.png

极少会用小记直接分享出去一个链接,因为我认为:小记里的东西是未经整理的,是简陋粗糙的,不应该直接被分享出去。

最近 1 个月完全没有

image.png

1.4 小记的归档是个什么东西?

之所以加这部分,是因为担心些同学可能对这个不太熟悉(上文出现了归档),所以我这里给出自己的看法。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归档是对碎片信息是否有被整理的一个标志,新写一个小记,此时的状态是“未归档”,当你对他进行了整理,这条小记基本上近期就不太会用到了,所以我们把他的状态改为 “已归档” ,这个动作就叫做“归档”。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快到了秋天,我们的一些半袖短裤啊,这些暂时不穿了,我们就把它们统一给放到一箱子里,一般会压到最下层,上边可能会放点秋天和冬天的衣服。小记就是衣服。

所以你在归档的小记列表里还有一个选项叫做:取消归档

  • 你放错了,得拿出来
  • 夏天到了,该把半袖短裤拿出来了。

image.png

2.我是怎么看待语雀小记的?

对我来说,小记就是一个临时记录的一个东西,有价值的内容都会被整理到文档中,小记就是一张卫生纸,整理完成后我就会扔掉(归档),归档后对小记我一般是不会看的。
【卫生纸是脆弱的,每天勤整理】【不会对小记打标签】【类似于闪卡(来自卢曼卡片写作法)】【归档就像扔到垃圾桶】

最近 1 个月只有一次打开归档后的小记,用于搜索曾经的一个想法

任何东西都会往小记上写:待办、灵光一闪的想法、未读完的文章、看书的笔记、临时记个电话号……

放这里也意味着至少会经过一次整理,有过处理,而不是单纯的记录,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自己记录的东西的承诺。

哪怕临时的电话,也经过整理,哦,我已经用完了,它可以被清理出去了。

稍稍吐槽一下,现在的小记整理能力偏弱,不怎么顺手。

我现在的办法都是开一个浏览器,一个客户端, 浏览器打开小记列表,客户端打开文档,整理一个,归档一个。

能不能有一个很丝滑的整理体验。

当然现在完全满足整理需求,只是想有更好些的体验。

有时候我一天能记录几十条小记(非常偶尔),有些感觉陷入了信息收集狂的感觉,不管三七二十一,我都记下来,导致后续整理的时候有点痛苦,整理的质量也会下降,所以给我自己稍稍约定了一下,不是任何东西都需要记录的,放松点。

对于越来越多的小记,越来越多整理后的文档,有时候由于时间紧迫,可能存在瞎放的情况,整理的不到位,我采取的态度是:我不需要一次就整理的非常到位,从小记到文档的过程只是初次整理,以后还会对文档也进行多次整理,让知识自由增长也无妨,定期清理一次就 ok

3.局限性

3.1 我认为整理流程(本文)的局限性

这套流程仅仅适合相对简单一些的知识,容易记录的一些知识。

对于复杂的,比如我们系统的学习一门课程,这是成块的知识,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我们不可能都靠碎片化的信息来提高,必须要成体系的进行输入,因此这个方法仅仅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作为一种补充。

对碎片信息的整理偏弱:

  • 流程中只能保证信息被整理一次,后续的二次整理则兼顾不到。
  • 本文对于整理的方法论讲述偏弱,仅仅只有怎么做,甚至干脆就是移动到相关主题下,缺少描述移动过程中的思考加工过程

    我在移动到相关主题文档的过程中,其实是有思考,有对内容进行加工,但是受限于水平,我并不能很好的写出来,只是觉得该这么整理

3.2 我认为语雀小记需要加强的能力

3.2.1 整理功能的支持上

整理小记的过程中,我可能是基于小记列表整理,也可能是基于某篇文档来整理。

基于某篇文档来整理基本还 OK,就是归档的时候麻烦。

很早前提过语雀官方建议:插入文档的时候让用户自己勾选一下是否自动归档 ,但是一直没做!! 我理解成本不大,但是为什么不做呢?我猜是优先级的问题吧。

基于小记列表整理则痛点比较大:会频繁的切换多篇文档,现有的文档内嵌小记用起来太麻烦,所以我采用的是开两个窗口,一个小记,一个文档。

每个小记都可能属于不同的主题,要放到多个不同的文档下(跨知识库)

3.2.1 定期回顾功能

目前小记整理过一次归档后,除非用户主动去搜索,否则不会再次触发整理。

而实际中会有一种小记是: 我不确定现在有没有用,想在未来的时候再思考一次,这就需要工具去支持定期回顾。【归档后的小记找起来不太方便(尤其是在特别多的情况下)(标签管理容易爆炸)】

我现在采用的办法是,归档小记当成垃圾桶,彻底不会看,假如我整理的时候遇到不确定的则都会放到缓存知识库,定期再统一整理


最后,祝语雀发展的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强大,嗯,文档编辑器真的好用(图文一体)。

:::success 关联文章(知识应当是网状的,是紧密联系的,互相链接的,所以增加关联文章

如何在语雀上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方法论
卢曼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 自下而上

给语雀提的问题&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