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张辉

不必要的竞争中摆脱出来,有三种方法供参考:

  • 回归初心。
  • 围绕优势。人生要做的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
  • 着眼长期。长线思维

竞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壶毒酒,诱人但要命。

贝索斯说:不要管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他们又不给你钱

毕业18年后我发现,个人发展的指标远不止收入一项,重要的基本指标至少有三项:见识、能力和收入
重视的优先级应该是见识>能力>收入

能力是见识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属于被动增长的因素。

当企业的见识落后于你的见识或者企业的格局限制了你的见识发展的时候,你很可能要考虑换一份工作。

人这一生最怕的是时间花出去了,挣了点小钱,但见识没增长。小富即安是财富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最大敌人。

小富即安没有前途,通胀和不确定性会打破你的所有小心思。

组织和个人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发自身的成长性思维,抑制固定性思维。

对见识、能力和收入三要素的选择和阶段性取舍,就是你的人生战略,它能反映出你的格局。

最有效的信息来源依次是:

  • 亲身体验
  • 和优秀的人交流
  • 看经典图书
  • 网媒

我们的人生就是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想要的写下来,变成一套标准,按照标准去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东西,没有遇到达标的物品时就静静等待,直到合适的物品、合适的机会、合适的人或者合适的工作出现。
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相对应的是知道自己需要放弃什么。

在感情上,你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这么优秀但还单身(如果是被迫单身而不是主动选择的话),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要的太多。想要的太多等同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浓缩到一点,那么他做选择时一点儿都不会纠结。
关于放弃的原则只需明确一点,即你最想要什么,为了你最想要的你可以放弃什么。
问自己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事情你可以做 30 年?
在纸上写下这个问题,放在自己书桌的显眼处,每天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你的未来人生有着极大的意义。
写作与演讲是我目前想到的可以做 3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
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投资,都需要大量的学习以获得间接经验,同时需要大量的调研、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这两种经验都需要大量的自由时间

财务自由和财富自由

财务自由的前提是你的被动收入超过日常生活花销。
实现路径:要么提高出售时间的单价,要么把一份时间卖很多份
财富自由,其本质是不需要通过出卖时间来换取财富,甚至你要从一个“卖时间的人”变成“买时间的人”。
自由时间:自己真正可以全权支配、全权负责,以完成自己使命为前提的时间。
自由不是什么也不干,或者想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去做那些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Amazon更是长线思考的典范。
贝索斯曾在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写道:“从根本上讲,我认为只有长远的眼光,才能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难题。主动取悦消费者,能够为我们赢得信任,而这样的信任感也能带来更多的业务,即便是在全新的业务领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目光长远,就会发现消费者和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
“长期+不变”是贝索斯长线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把思考的周期拉到足够长,想清楚什么样的东西是坚如磐石不变的(未来不变的是什么)。
贝索斯对不变的看法:不变的是人们仍追求更低的价格和更快的送货速度。
这个世界上不缺聪明人,但是缺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智慧的前提就是能基于长线思考预期的结果来确定今日的策略。愿你做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因为财富本质上是智慧的副产品
语言会影响心智,如果你习惯说炒股,那么你很大程度上会倾向于“炒买炒卖”。如果你习惯说股票投资,那么你会越发倾向于做真正的长线投资。
拥有护城河的公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有定价权。
关于股票投资的4句话:

  • 找一个有护城河的公司
  • 在合适的价格买入。如出现金融危机或公司出现负面消息时
  • 持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好股票,如果你无法持有3年,那么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收益
  • 投入足够多的钱。

在八小时之外获得可观收入的秘诀在于:千万不要再贱卖自己的时间。
我们至少需要三项收入:

  • 本职工作的收入。用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
  • 第二收入。第二收入的钱拿来“玩”,投入到自己的各种兴趣中去,比如喜欢写作,可以给自己买入最新的 Mac。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长期发展的需求。
  • 投资产生的收入。用来使自己免除“老无所养”的烦恼。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些看起来没用的知识,反倒是对你人生最有用的知识,哲学即是如此。
对我而言,闲暇意味着时间管理的“第三象限”事项——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而美德正好属于第三象限的范畴。所以,闲暇不仅孕育美德,而且孕育财富,孕育思想,孕育未来发展的势能。
忙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忙碌为炫耀的资本。
忙碌,99%的原因都能追溯到金钱。因为缺钱所以忙碌,因为时间是你换取金钱的最直接的方式。
《稀缺》一书中揭示穷人为何而穷的原因:他们并非是因为单纯地缺钱,而是因为缺钱导致了有限的注意力带宽被占用,从而丧失了提高心智和决策力的机会
大多数人的所谓忙碌,并非在忙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而是在忙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新经济有一个特点,即“赢者通吃”,这一点在《从0到1》这本书中有深刻的记录与分析,可以参考。一言以蔽之,任何真正被技术驱动的行业,只有行业前三甚至前二有生存空间。
某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之初往往会引发过度竞争,比如团购兴盛时出现的“百团大战”
公司是创始人意志的延伸。

小公司避坑指南:

  • 不要去亲戚开的公司上班。很多“不熟的亲戚”专坑涉世未深的“熟人”:加班没商量,跑腿没商量,拖工资你还不好意思要。
  • 爱吹牛的老板。
  • 不真诚的HR。一家公司真正的“脸”不是漂亮的前台,而是它的HR。

每一个你服务的公司,都应该能成为你上升的阶梯,你要么跟对了人,要么涨了见识,要么挣到了钱。
对于第一份工作我的建议是:选一个专业的公司。
那些让人觉得愉快的、给力的同事,他们有一个共性:专业。专业体现在两方面:

  • 有专业的能力
  • 有专业的态度。比如守时、守信、着装专业、言谈举止得体

    专业的公司是怎样的?

  • 有专业的定位

  • 有成熟的培训培养体系
  • 有成熟的专业升职体系
  • 有很好的专业氛围。氛围就是“人以群分”,类似背景的人多了,很多事情就容易做,比如技术讲座、技术分享。


行业的顶尖公司一般不会以“顶薪”来吸引人,它的品牌、它的培养体系更加值钱**。所以,在找一份工作时,你最好明白一点,薪水差20%不算什么,能进入这个行业的专业公司才是最重要的。

大公司病会体现在各个层面,如管理层面、组织层面、激励机制层面,也会体现在个人身上。

大公司病体现在个人身上时,典型特征如下:

  • 甩锅
  • 抢功
  • 推诿:你去找其他人,我还忙着呢!
  • 划地盘:这是我的工作范围,与你何干?
  • 不思进取:事情做到刚刚好就行,做多了浪费。
  • 不学习
  • 功利主义:做某件事老板能看得见吗?

我特别在意的人才有一种特质:始终保持入职之时的初心。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 永远能放下虚名,回到自己的本源
  • 永远有好奇心,关心问题的本质
  • 永远真诚,不势利

一流的年轻人要求真、向上、存善。
不要追求被领导同事喜欢,要追求被领导同事尊敬。追求被尊敬意味着你可以始终如一。
人在职场上,应该是腰杆越来越硬,而不是越来越没有原则。
当你努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值得别人尊敬时,你的身价是水涨船高的,而不是只依附在某个个体或者组织身上。
一个人在职场的价值,与巴菲特对于公司股票的价值判断类似,“短期是投票计,长期是称重计”。
职场短期的收益,可能来自某位老板是否和你看对眼,长期的收益却来自自己的技能、视野和影响力。技能代表基本价值,视野代表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影响力代表着个人未来空间的大小。
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一家我们所服务的公司,都当成完善自己的平台,用以提升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视野,发展更大范围的影响力。
硅谷有个说法,一个优秀工程师的价值超过100个平庸的工程师。
所谓的理想工作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做什么?
2、与谁一起做?
3、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
作者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
1、做有潜力的事情。
2、与自己佩服的人一起做。
3、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查理·芒格有一句名言:别兜售你自己不会购买的东西。别为你不尊敬和敬佩的人工作。只跟你喜欢的人做同事。
我曾经问过自己:80岁的时候会为什么而后悔?我的答案是:一辈子碌碌无为,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发挥自己的天赋。
这种假想80岁的方法来自贝索斯。贝索斯用假想80岁的办法解决了内心的困惑,坚持创业。因为他知道,Amazon也许会失败,但他在80岁的时候不会因为亚马逊失败而后悔,反而会因为没有去做亚马逊而后悔。
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理想的工作要素写下来,最好不要超过3条。
你在职场的竞争力不取决于你能做多少件事情,而在于建立“个人品牌认知”。
真正的好书只有一个定义:能改变你认知的书。在公认的好书和适合你的书之间取一个交集。
《怎样解题》奠定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
怎样才算读懂一本书?我大学的一个朋友的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在看这本书时能提出好问题。我们的认知是随着不断地提问逐步深化的。
在你目光所及的范围内,能不断提出聪明问题的人,一定是那个你要好好关注的人。
学习框架,运用框架,建立框架。
思维框架本质上是一种模式,是对环境、问题和答案的抽象化理解。
每种模型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也都有不足和缺点。
《穷查理宝典》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建立“多重思维框架”,他希望大家能多理解一些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思维模型。
每一个烦恼的背后,对应的都是自己在某方面的认知缺陷。因环境变化,以前隐藏的问题被暴露出来,你从舒适区被迫走进恐慌区,这才是烦恼产生的真正原因。
价值投资中的一个概念:能力圈。股神巴菲特多次强调能力圈的概念,他说:“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
不要觉得对自己的老板说“No”很难为情,一个及时的“No”远胜于后期无法完成的尴尬。
所谓职场规划,核心实践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提升人品
从任何公司、雇主的角度出发,任何人都要可以被替代才行。
从大局出发,梯队一定要尽早建设,这样当自己升职、轮岗或者跳槽后,原有的团队才能稳定而不受干扰,这对积累自己长期的职场口碑大有裨益。
梯队里的每个关键角色一定要能弥补你的短板,在某方面要超过你。
尽早地去面对这些迟早要来的坏消息(如死亡、年龄大了成为公司优化的一员),反而能让我们的心态早一天趋于平和。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有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第三章 活出真我

人生迟早会输,会向命运认输,但别那么早地投降。
每个人迟早都会向命运之神投降,区别就是早晚和形式而已。所谓人生,其实本是殊途同归。
从“油腻的中年人”,到步履蹒跚、风烛残年的老年人,最后向这个世界告别,就是不断低头、投降、认输的过程。
第三空间是指和自己相处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空间是一个你与自己真正相处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很多对人生重要的事情,都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我们要不断地学会发问,问题不见得有答案,但问题能启发你思考,发问是宝贵的习惯。
第一空间是你的家庭,第二空间是你的工作场所或学校。不要让第三空间影响你的家庭生活或工作、学习,这是个大前提。
写作是思想的催化剂,写作能让你的头脑更加有序。
要把自己与第三空间相处的经历写下来,以此不断提升第三空间的使用效率。
对于我们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找到固定的空间和时间,每天去做。

人生终极的自由不是有很多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者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而是真正的思行合一。

追求自由的方式是通过与这个世界重新连接,重新发现自己的周边世界,通过发现世界来发现自己,进而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明明我每天都活在世界上,为什么说我和世界断开了连接?
真实情况是:你其实不在这个世界里,你在一个象牙塔里,你和外面的世界处于隔绝或者半隔绝的状态。
象牙塔代表了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任何时代,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充满了各种封闭和半封闭的象牙塔。
一部美国电影叫《美国丽人》,主题是男人的中年危机。
怎么样重新做回自己?我们需要重新与真实的世界建立连接。这个真实的世界是自然,是你周围的真实世界。
电影《浮生一日》记录了全世界的网民在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琐事,这部电影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我们普通人看似普通的生活,其实都自有其意义
一定要去分享。很多人为什么很难坚持?因为从来不分享,独自一人是很难长期坚持的。人类是社会动物,应该去分享美好的事情,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帮助
我总结过自己购物的第一考虑因素,并非买得起或者喜欢,而是是否能高频使用,即是否能给一个物品匹配上足够的时间资源才是我做购物决策的第一考虑要素。
你在购置(接受)一件物品时,不仅要考虑金钱和你的时间分配,还要考虑因为空间占用而带来的成本。
以后在买买买的时候应更加谨慎,因为你不仅要看到一件物品可能会带给你的价值,还要看到这件物品必然会带给你的成本(如资金、时间、空间的占用)。
任何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或占用大量空间的物品在“娶进门”前一定要格外小心。
乐观者认为人的每一天都是新生,而悲观者则认为人的每一天都更接近死亡。
曾以为所谓自由是对任何事情说“NO”的权力,后来才明白,自由是去做那些必须去做的事,完成必须完成的使命。
《商业的本质》一书中讲道:我们有一个妙策能帮助你明白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一个被称为“命运之域”的职业评估过程。
杰克·韦尔奇这样定义命运之域:你所擅长的事情和你真正喜欢的事情的交叉点
马克吐温曾说过:“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日子就是你出生的那一天和你懂得生存意义的那一天。”
命运之域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你尽快迎来“懂得生存意义的那一天”。
你每天习以为常的“文明生活”,却让你忘记去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明的发展史,文明发展史就是奴役发展史。我们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以奴役的加深为代价。例如智能手机的例子。
辉哥总结自己的优点:

  • 感受力和表达力强,擅长写文章,以及在各种场合进行分享
  • 此外,习惯从长期的角度看事情,能坚守常识,比较擅长做价值投资,在工作中也以洞察力强和有远见(Vision)著称。

自己的缺点:

  • 对一些烦琐重复的细节毫无耐心,对于细节化的管理也不擅长,脸皮也不够厚

别让一味贬低你的人控制你的人生,无论他是你的至亲还是同事。
有些人习惯通过贬低其他人获得存在感甚至是快感。
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特别在意他人的感受,这种文化客观上导致了普通人在生活中更愿意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藏起来”。我们愿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其实世界上真正在意你的人不多,一双手就可以数过来:你的爱人,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你的最好的两三个朋友,对你最依赖的三四个同事。
其实没有人在意你是谁,大家在意的是:你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引用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
对于当下层次的困惑,要提升一个层次去思考,然后回过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升级思考,降维攻击/行动。比如你工作遇到困惑时,就应思考自己的择业原则;经济紧张,就要想清楚如何获得财务自由。
(我自己想到的例子:单身久了,就应思考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挑选伴侣的原则)
更多例子:
如果你和父母相处不好,不妨深刻地思考一下原生家庭问题的渊源和解决方案;
如果你碰到学英语的问题,不妨上升到学习任何语言或者熟练使用英语的高度。
通过升维,我们会忽略掉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聚焦在真正关键的问题上,这样反而简化了问题。

逆向思维

我们在投资时,首先不要想着赚大钱、发横财,而应想清楚如何不亏本,这样反而会得到更好的收益。事实上,这也是巴菲特独步江湖40多年的最大秘密。
在选择任何一只股票之前,我首先想的不是这只股票能增值多少,而是这只股票是否足够便宜。
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 坚持健身的前提是不受伤
  • 开车第一要务是不出事故(而非快)

关于逆向思维,查理·芒格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知道我要在哪里死去,我就永远不去那里。”

沉默成本

之前沉默成本总被用来解释一些情侣明知有问题、没有美好未来,却彼此不说破、纠缠很久的感情困扰。
不要纠结于沉默成本,而要着眼未来去做判断

远离单点支撑

你的收入单一,就是非常明显的单点支撑。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把财务自由定义为“在不需要工作的情况下,资产能够维持一生的基本需求”。
收入只是一种显性的支撑,此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隐形的支撑,比如认同和朋友关系。
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是多维的,有多种才能,可以有多个支撑点,和世界有多种连接,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逐渐变得越来越闭塞,越来越单维,甚至有时在单点出现故障时,被卡在一维的世界里动弹不得。
这是我们仅有的人生,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衡量人生的另一种维度

传统的衡量人生的标准:名和利
在工作将近20年后我才发现:我们可能忽视了更加本质的东西——自由时间和快乐。这两者可以作为另外一种衡量人生的指标。
我认为财务自由的本质并非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时间,我甚至认为所谓财务自由的本质就是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即不再需要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去获得收入,而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去做自己必须要做的“那件事”——命中注定需要自己去完成的事情

第四章 连接今日与未来

其实对你人生重要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从持续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你需要认可这件事情对你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逐步提高技能,最终发现超越辛苦的乐趣。在不断强化的正向激励之下,把这种活动内化成自己的生活之必需,从而超越坚持。
你长期所处的舒适区,迟早会受到四种力量的影响:
1、你身边的年轻人。
2、技术发展的力量。你的技能在未来是否会被机器替代。
3、黑天鹅的力量。
4、颠覆式的创新。
舒适区理论把人的生存环境分为舒适区、延展区和恐慌区三个区域。
成长的最佳方式是从舒适区走入延展区,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人们常犯的错误是一直希望待在舒适区,直到外力打破平衡,被迫一下子进入恐慌区。
因为电影《星际穿越》而流行的诗句:“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是诗人狄兰·托马斯写给病重的老父亲的,体现了人类对于终结的思考。
《影响力》一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给读者提供的建议是抵制其他人的心智影响和操控。

复盘

微软新任CEO萨提亚上任之后,给全体员工推荐了一本书《终身成长》,书中强调成长心态。成长心态需要你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复盘方法论的精神实质。
不要纠结于对与错,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我能从这种错误中学到什么”,最好深刻到刷新认知。
现代人有两个切肤之痛,第一是在无关小事上分散太多注意力;第二是在关键大事上缺乏行动力,投入资源也不够。
作为现代人,要从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 财务问题
  • 健康问题
  • 职业发展问题

复盘不会避免所有遗憾,但是会大大减少你犯同样错误的概率。
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自己内心所想和客观世界不符。
人和人最本质的差别就一项:心智模式。
痛苦来源于自己的心智无法匹配客观世界,那么就趁机去反思和尝试改变心智。
成长型心智,会把每个痛苦都当成成长的机会。
一定要把自己犯的错误与遭遇的意外之事写下来。写下来是让你不要忘记这件事。
分析错误与意外发生的内在原因,包括心理和深层次的原因,然后通过行动去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作为现代人,不要幻想没有压力的环境,你需要做的事情是直面压力,在压力中变得越来越强。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来自科恩的一首歌曲《Anthem》
万物都有突破口。
查理芒格在一次访谈中,曾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人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
芒格说:“其实挺简单的,过好每一天就行了。如果要做个好人,就坚持每天都做个好人,一天只能过一次,坚持到足够的天数就变成好人了,也就会有好的生活。如果想戒酒,就坚持每天不喝酒,坚持到足够多的天数就戒酒了。如果想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就把每天过得有意义,坚持足够的天数,人生就会变得有意义。”
如果你从来没有尝试过长时间每日重复一件事情,你对查理·芒格这段话的理解可能会落到“坚持”二字上。但是通过多次实践你会发现,所谓的坚持最重要的其实是开始第一步。而且这第一步必须在今日踏出,而非明日或“回头”,更不是“等条件成熟时”。
所有坚持的秘诀都来自正向反馈,而反馈的获得必须通过实践,有了亲身体验才会有反馈。对于正向反馈的事情,你自然愿意第二天继续做。如果是负向反馈,你可能需要调整。
面对全新挑战的方法无非综合使用以下几条:

  • 向前一步
  • 寻找裂缝(也就是寻找突破口)
  • 力出一孔(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用在最关键的突破口或事项上)
  • 日拱一卒

三本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关死亡和生命意义的书:
《最好的告别》
《相约星期二》
《活出生命的意义》
每个生命都自有其意义,我们的使命就是发现这种意义并且活出这个意义。发现意义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工作,第二种是爱(关爱他人);第三种则是经历苦难。——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
焦虑无法消除,但是可以与之和平共处,让它在合适的空间活动,而和平共处的方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它然后真心去面对问题,要坦诚,要诚心去改善。

每日践行:思行合一才能快速前进

毛姆说过,“任何一把剃刀都有自己的哲学”,这需要我们每日践行微小的事情。
为了获取关键认知而投入真金白银,是非常划算的事情,最终也会被证明“值回票价”!
乔布斯生前是日本Sony产品的粉丝,第一代iPhone的一款原型机甚至刻着Sony的logo,原因是乔布斯要求产品设计人员能做出一款和Sony产品媲美的手机。
张小龙一方面说要“训练自己瞬间成为傻瓜用户的能力”,
但在同一场演讲中又强调,你无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自己。
人和人最终的差别会体现在认知和品位这两件事情上,而这两件事情都可以通过体验好产品、体验前瞻性产品逐步积累。
别怕花钱,认知比钱值钱,而钱每天都在贬值。

速读

我们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1%左右和你相关的、经典的、有启发的书,再从其中找到10%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除了阅读纯文学著作,其他的书都可以按照这种看似功利的方法快速阅读。
阅读必须要有目的,没有目的的随机阅读,除了放松大脑,其他一无是处。
你遇到的任何困惑,都可以作为阅读的目的,如关于学习效率、关于二人感情的、关于亲子关系。
从哪些方面寻找阅读目的?

  • 最近的困惑
  • 希望精进的领域
  • 打算输出的领域。输出会倒逼输入

写作是与自己相处的好方式。人最重要的就是与自己和平地相处。
通过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你能更加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身上的优缺点,看待自己内心的冲突,看到让你内心不平静的东西,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看到希望。
写作对自己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如果你把想法写下来,那么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想的不是特别清楚。通过写作,你会把自己的假设、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想清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思维的习惯。
写作本身会成为未来非常时尚的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是很难被机器人、人工智能取代的。
如果你在意自己的未来,就可以尝试去写作。你未必会成为 JK罗琳,写出哈利波特,也未必获得不菲的收入,但是,你可以通过写作获得非常好的前景。
平静地记录下自己倾诉时说的话,基本上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这种掏心窝的写作方法,几乎适用于任何人。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作用非常普遍,尤其在养成一个习惯或者学习新东西时,如果无法及时引入合适的激励机制,那么我们最初的热血沸腾最后都会无疾而终。
激励机制的三要素:目标、规则、反馈
规则是对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也可称为「约束条件」
激励机制三要素中,目标好立、规则好写,难的是反馈系统。
通过写作,我可以与自己对话,总结自己当天的心得体会,把一闪而过的念头记录下来并完成更加完整的思想。
高明的激励机制通过短期的、外部的激励(为简单起见,我称之为“浅激励”),逐步触发长期的、内在的激励(称之为“深激励”),最后再发展出惩罚机制(也有人称之为“成瘾”)
惩罚机制表现为,一天不做某件事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浅激励是走向好习惯的第一步,深激励是形成习惯的平原区,坚持下去,可以发展到惩罚机制,而惩罚机制是形成稳定习惯的标志。
“三份收入”:调整收入结构,表现为具体的生活经济来源来自写作及其衍生收入;投资的钱只是为了增值,短期并不用作生活开支;工资的收入分文不动地积攒下来,作为家庭的备用金,多出的部分变为持续投资的资金来源。
当你开始思考终极的烦恼,那么出路很简单:必须学会“不安分”,必须在你画地为牢的人生中找到新的可能。而这种突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春节前后。
人生的终极目标:自由和自我实现。
安分守己,只能等着被岁月收割;不安分,则会不断收获岁月的财富。

高频远胜于大量

提升写作只有一个秘诀,就是坚持每天写。村上春树无论内心阴晴,每天坚持写 4000 字。
重要的事情最好每天都做,因为你的一生是由你每天做的事情所定义的。

悦纳自己:这是给你的唯一恩赐

有人想在朋友圈发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登山、滑雪,但是担心同事、领导看到自己的朋友圈消息,批评自己不务正业。
其实回想一下,我在成长路上的最大收获,反而来自不务正业。

纠结/选择

我的人生中也曾充满很多艰难的“二选一”,但是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再也没有过分纠结过。这个办法就是“以终为始”,把眼光拉到足够远的未来,看看自己那时候的状态,如果喜欢那种状态,就坚持现在的生活,如果不喜欢那时候的状态,就立刻着手改变。
在实践以终为始的思考方法时,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没有那么重要。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一定要对诸多因素进行排序,这样碰到任何选择时,才不纠结。
我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找回快乐,开开心心做自己——没有什么比做自己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做自己能带给自己更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
这个世界很慌张,很多人也不快乐,但是只要你愿意慢下来,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不可被剥夺的快乐和平静。
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在,把我们最大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最满意,外界的评价也好,回报也罢,你不求自来。

永葆青春,从改变观念做起

一个人是否进入中年,只需要看他是否接受这个理念:我就是这样了,生活只能如此。

三个最为重要的观念:是希望、改变和影响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你可以带给他们好的影响,也可以带给他们坏的影响。
如果你发现影响力这件事情对你的人生至关重要,甚至和你的身价紧密绑定,代表着人生自由的希望,你就有机会影响10万人、100万人甚至更多。
大部分人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单从宏观角度看,是他付出的太少,影响面太窄。
把提升自己影响力作为追求的根本,那么回报本身反而变得简单,就是兑现比例和兑现周期的问题。
如果你愿意在纸上或是电脑上写下自己心中对于希望、改变和影响这三个观念的认知,不断在生活工作中去实践这三个认知,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你需要做到让大家一想到某件事情就能想起你。这种优势是超越公司和工作的。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为了寻找和加强这种优势而存在。
我们每个人在这世上只有一次生命,但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在荒废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指责我们没有投身于更加伟大的事业,而是说我们对自己每天的生活熟视无睹,就在忙忙碌碌和觥筹交错中让自己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留不下太多记录。当我们回顾自己平凡的一生时,只剩下模糊的印记,而缺少生动的情景。
我鼓励你也记录下自己的每一天,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幻想,用各种方式。

我们每一天,都在写自己人生的剧本。

那些让你痛苦的事,其实都是助你思考和前进的动力。

没有人不在意自由,但是只有少数的人才有资格享有自由。这种资格以有多份收入为前提。

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

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我们无法独立追求一种自由而忽视另外一种。
没有财务基础,在单一收入来源的前提下谈精神自由,无疑是痴人说梦。为了获得最终的财务自由,我们又必须时刻保持精神的自由,保持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群体盲性,找到隐秘的致富之路,而不是成为别人随时可以收割的“韭菜”。
从小所谓的「乖孩子」的内心矛盾:每做一个选择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琢磨别人会怎么看
小时候的「乖孩子」的缺点:

  • 做事患得患失(放不开手去做事)。“乖小孩”往往患得患失,他们喜欢求一个最优的结果。但是事实是,当他左思右想好不容易想清楚时,一个原本不错的机会已经变成平庸的机会了。
  • 太在意其他人的意见。即使在长大之后,他们依然想做一个乖的大小孩,做事总是在意他人的意见,无法开开心心、坦诚地做自己。小到发个朋友圈,都怕人指指点点,到最后干脆啥也不发了

很多人站不直的原因在于找父母伸手,尤其是在一些大的支出上。以前的财务课老师告诉我们:让父母帮自己买房就是让父母在你的小家庭里深度入股。父母是大股东甚至是董事长,你怎么可能不听话呢?
祝你真正长大,摘掉“乖小孩”的头箍。你必须改变,你不变,你的小孩会重复你的老路。

停止对自己的苛责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自己时充满了苛责。我们称之为谦虚,但我认为大多时候,这是一种自我伤害。
具体到写作上,我在 2017 年立誓“连续写作100天”时,感触最深的不是写出了惊天之作,而是靠逼自己每天写文章而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苛责
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文章的问题,但是你的读者是宽容的,一旦你的只言片语给他们启发,他们就会点赞、喝彩、分享和打赏。
能坚持写作60天的人,千里挑一。
为何要坚持写作?
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哪怕是最差的流水账,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每天的胡思乱想,都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把时间维度拉到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长度。
季羡林曾说过,我常想,日记是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以后看起来,不但可以在里面找到以前的我的真面目,而且也可以发现我之所以成了现在的我的原因——就因为这点简单的理由,我把以前偶尔冲动而记的日记保留起来,同时后悔为什么不坚持下来;我又把日记复活了,希望一直到我非停止记不行的时候。
我们都长了一双眼睛,天生喜欢比较,而且只会看那些比自己好的人,尤其是那些和自己背景相似,但是当下结果迥异的人。
我们其实无需和任何人比,只要充分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钻得足够深,坚持得足够长久,相信得足够坚定,我们就一定能比不付出的自己收获更多。

真正的好友无需刻意联系

放眼看未来20年,真正能剩下来的好朋友是极其有限的。
虽然我不善于去主动交际,但是平时乐于分享,与人交往时真诚公平,所以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也“剩下”少量的朋友。
你真正要在意的不是刻意维系,而是确保自己的生活和择友的原则越来越明确,确保在和朋友交往中保持平常心,不要冷漠,也不要用力过猛。
如果说要在意什么事情,我建议你多分享自己的状态和想法,多主动地助人。人有三种活法:第一种像黑洞,不发光,吸收一切光线;第二种不发光,但是反光;第三种发光发热。我建议你至少能做到第二种,即使不发光,也能反光;最好能做到第三种,主动地发光发热。
戴维·希尔说:“生命仅有一次,我们只有活得义无反顾,才能活得无可替代。希望我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纯粹而热烈地活着。”

自由

所谓自由,并非对无聊生活说“No”的权力,而是真正理解生命的感召,顿悟自己人生的使命,去把更多的时间奉献于此,让我们更多地去感受美好,与美好相处,进而创造美好。
创造美好的人,不会被生活怠慢。而每天感受美好的人,也会学会创造美好。
有些时候生活好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这会带来强大的无力感,你会因此觉得陷在那里无法动弹,战胜这种无力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做一件自己可以掌控的小事,通过这种小事获得掌控感,然后找到出路
傅雷家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