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域名投资的历史
域名投资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
准确来说,是由于这段时间产生了互联网泡沫(1998年末至2001年中),让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市值大幅度飙升,无数财富在市场上疯狂涌动,间接带动了人们投资域名的热情,所以那个时候的公司有个外号叫“.COM公司”。
随着网速的提高、网费的下降、个人电脑的流行等,加上互联网上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末期,互联网在普通民众间逐渐普及开来。
这时候,一小部分独具眼光的人开始购买囤积域名,像早期域名投资企业家Rick Schwartz和Castello兄弟等人就投资成千上万个域名(这数量在现在也是很多的)。
但大部分普通人,对于域名投资这种行为仍然难以理解,毕竟20世纪末绝大多数的域名(或者说好域名)都可以轻松注册到,相对于整个市场的需求,域名的供给显然过剩,更多偏向买方市场。
2001年中,互联网泡沫完全破裂,互联网创业从火热走向萧条,此刻还在投资域名的人更是被人看作傻瓜。有些域名投资人顶不住损失的压力,于是开始抛弃手中的域名。
但很显然有一部分人不这么想,仍然觉得域名投资大有可为,于是抓住机会抢注过期域名,这种抄底的行为逐渐流传开来,使得抢注域名的行为逐渐变得流行起来。
Frank
Schilling等域名投资人抓住了这个机会,花费了大量资金进入域名市场,开始抢注域名。
2004年,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持有优秀域名的人无意间发现,可以用他们手中持有的域名来吸引互联网上的流量,然后在网站上挂满谷歌广告和雅虎广告等方式来赚钱。人们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尝试输入自己想要登录的网站(主要是在美国、英国这样的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那时候像sex.com这样的优秀域名每天都可以吸引到成千上万的自然流量,不需要做任何SEO 。
与之相关的“域名停放”(英文名称:Domain Parking)的概念开始出现,吸引了不少域名投资人和其爱好者等人群的注意。于是越来越多的域名被停放在网上,里面放满了网页链接,这让不少人和公司通过流量引导赚到了钱(上面的sex.com有一段时间就被域名大盗偷窃,偷窃者用它做网站放了好几年广告,赚了不少钱,后被原主人发现才被找回其控制权)。
2007年,在域名交易行业里,好的.com域名每个可以卖到几十万美元。有些域名在域名投资人手中,有的在域名投资企业手中,也有少数人是以前碰运气偶然注册到的。
域名行业按部就班、健康有序地发展着,不过域名停放行业却开始走向低谷。按次点击付费的广告价格一降再降,通过自然流量赚到的钱也一降再降(这个现象主要在国内比较明显)。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英文名称:Montenegro)从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独立,以顺应一场公民投票的结果。此前,该地区使用二级域名“.cg.yu”。此前的国别顶级域名“.cs”则在南斯拉夫解体后,被分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的顶级域名,但一直未获得官方使用。
在2006年9月,黑山共和国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分配的ISO 3166-1码“ME”。2007年,黑山共和国域名注册局获得了.me的顶级域名运营权。由于“me”这个词在英语国家里家喻户晓,具有比较大的推广潜力,于是.me注册局决定将它推广到全世界。
2008年,国别顶级域名.me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它们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创业企业、创新者,不少企业开始抢注其企业相应的.me域名,比如Facebook的fb.me、WordPress的wp.me和《时代周刊》的ti.me。
也是在这一年,Bitly短网址服务上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其公司采用Domain Hack的方式注册了bit.ly域名。或许是受到bit.ly的启发,许多企业的域名开始脱离传统的.com、.net、.org等域名,进入了个性化域名时代。对于互联网来说,2008年是互联网命名趋势正式发生变化的一年。
2010年7月21日,哥伦比亚共和国(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Colombia)的顶级域名.co向全世界开放注册,或许是由于Twitter宣布启用了t.co为短网址域名的原因,.co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创业企业纷纷使用.co域名,在第一年里有差不多有100万个使用.co顶级后缀的网站上线。许多创业企业把 .com改成了.co,这样它们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更短的网址。
然而消费者总是会把.co打成.com,导致企业意外流失流量。所以,人们一直认为.co并不适合用来进行企业宣传。
域名市场依旧火热,不过很多创业企业依然不愿意放弃.com域名,域名投资者也不愿意放弃这一火热的顶级域名。
2012年,不少创业企业开始试着用.co、.me、.io等国别域名和其他非.com域名创业,获得了不小的成功。hellobrit.com改成了brit.co,.io也因为Techcrunch Disrupt大会的火爆而备受关注。
不过跟以前一样,由于历史原因,使得.com依旧是人们的首选。移动APP创业达到了顶峰,开发者都想让自己的应用程序冲到榜单上去。与此同时,直接输入域名的上网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失去主流地位。
一家名为Donuts的公司募集了1亿美元投资,用来购买几百个新顶级域名的运营权,因为它们想成为这几百个域名背后的注册局。许多人不知道这家公司为什么要这么做,更多人连顶级域名是什么都不知道,但Donuts正在构建自己的域名帝国。Donuts公司因为囤积了很多新顶级域名,到2013年年底,它成为了全球拥有最多数量新顶级域名运营权的域名注册局。
新的顶级域名越来越多,然而问题也层出不穷。ICANN对新顶级域名的审查越来越严格,过程越来越曲折。人们知道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顶级域名,但是究竟有多少,它们从哪儿来的,域名商是怎么购买的,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域名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是新顶级域名作为个性域名开始受到大众的欢迎,另一方面是.com域名的拥护者们开始感受到失去域名届核心地位的压力。有人认为新的顶级域名可能为互联网带来最大的泡沫,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巨大的金矿。
2014年年初,.xyz顶级域名上线,根据NamesCon的预测,在2014年一年之内,会有超过100万个.xyz域名被注册。NamesCon这种小企业的介入,打破了被大企业控制的域名市场。
2014年1月29日,Donuts手中的新顶级域名上线开放注册。新顶级域名时代正式到来。
5.2 好域名为啥比CEO还重要
这句话的原话,其实是世界经理人集团创始人兼CEO丁海森说的,不过他在话前面加了限定词“有时”,但传播过程中变了样,变成了大家口中的“一定”。
要想使一个企业正常高效运转,其实是需要在很多方面下功夫的,比如这个企业的(品牌)战略、产品、设计、开发、运营、市场、法务等。
我们在前面说过,品牌战略其实是由域名、商标、专利、版权等部分构成的,大部分企业都挺重视商标,最不重视域名。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把大部分企业最不重视的部分——域名,好好地讲一下。
在腾讯还是一只“小企鹅”的1999年,它因oicq.com等域名的商标侵权问题被美国在线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虽然马化腾通过IDG找来了资深律师应对,可面对精心准备的美国在线,腾讯败得很惨。2000年3月21日,法律文书正式生效,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oicq.com和 oicq.net 域名归还给美国在线。马化腾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无奈之余只好暂时启用新域名——tencent.com及tencent.net。此后整整两年时间,腾讯一直以tencent.com域名作为其主要网站入口,甚至还将OICQ更名为QQ2000。而在2003年,腾讯所投诉的另外两起域名侵权qq.com.cn和qq.cn的域名纠纷中,腾讯又输了。看着oicq.com、oicq.net、qq.com.cn、qq.cn一个个离自己远去,腾讯一次次在知识产权面前陷入困惑。也就在这个时候,腾讯开始寻找qq.com,这是其最后一块的落脚地了,qq.com到哪儿去了?所有与QQ品牌相关联的域名,腾讯一个都没有。是放弃QQ这个品牌,还是收购qq.com域名?无论怎么做,腾讯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腾讯已经陷入了域名绝地。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化腾他们发现一个美国软件工程师罗伯特·亨茨曼,早在1995年注册了qq.com域名并欲出售。最终腾讯以11万美元(10万域名转让费加1万律师聘请费)的低价买下了qq.com域名,腾讯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安全落地。
吃到了苦头的腾讯从此对于域名这些知识产权类的问题十分小心,但也许正是过于小心,他们在数年后的“微博大战”中痛失先机。2010年起,四大门户网站都看上了新兴的微博市场,纷纷画圈占地,试图夺得先机。其中,以资历最老的新浪和拥有数亿QQ用户为后盾的腾讯之间的争夺最为激烈。当时双方对于炙手可热的名人资源,频频互挖墙脚,腾讯一度有赶超之势。不过新浪手里有张王牌,它们早已经暗地里购买了weibo.com、weibo.com.cn、weibo.cn这三大关键的顶级域名。还没等双方“最终王者对决”,新浪就甩出了这张王牌,并正式更名为“微博”,输赢当场就定下了。因为,新浪把“微博”的域名买下了,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还叫“微博”的话,容易白白给新浪送去流量;如果改名的话,又相当于间接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认同了新浪的领头羊地位。这么一来,其他家就特别尴尬了,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简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丁海森说,域名是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互联网资产,与有形资产使用时间越长折旧越多相反,域名使用时间越长,认知度越高,也就越值钱。用简单易记且与企业品牌相关联的词或词组作域名,不但使企业的品牌传播事半功倍,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从跨国企业看,微软、苹果、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其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域名管理和保护,将其置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中加以考虑。
“域名有时比CEO更重要!”数字时代,CEO的个人品牌越来越剥离于企业品牌,而域名作为企业在网络上的“标识”,与品牌营销却越来越密不可分。域名已经成为品牌的标识,而非仅仅是网站的入口。丁海森认为,品牌正以数字化生存的方式,在互联网上积累自己的品牌资产,而域名是品牌数字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域名就像是虚拟世界中的门牌号码,愈是珍稀、热门的域名,其价值往往也愈高,甚至随著时间的递增,也有水涨船高之势。丁海森说,“实体世界里,大家喜欢炒楼炒房;在虚拟世界里,域名被誉为虚拟地产,吸引愈来愈多的投资人和投机客”。拥有一个与网站内容相称而好记的域名,对经营者来说是成立网站的第一步;对商业公司来说,域名更是塑造公司和产品品牌的重要一环。
5.3 为什么要学习域名投资
原因很简单,因为懂域名是交易的基础。
不管我们是一名普通的创业者,亦或是有志于进入域名投资行业的新人,都必须得学一学。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于域名投资人士,很多业外人士的态度都是非常排斥加厌恶的,很多公开新闻报道都充斥着“诈骗钱财”等字眼,而这些域名投资者则被形容成“域名贩子”或者“域名黄牛党”等。
据作者本人观察,此类现象多出现在批判中文域名的新闻中。我们在前面说过,中文域名只适合大企业进行品牌保护来使用。但商业总是要盈利的,其关联的商业公司为了利润,不择手段地把中文域名推销给并不需要它们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等,而且价钱还不低。等到这些不明真相的群体的智商税被收割过几次以后,中文域名的口碑差不多就直线下降了,然后就连累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类别的域名。用句俗语来形容,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种很常见的情形是,有创业者想买一个跟他项目相关的合适的域名,结果发现已经被别人注册了,于是就发邮件联系域名所有人,结果域名所有人给他回复了一个超出他心理价格很多倍的高价,在苦苦纠缠之后其域名所有人仍然对价格不松口,甚至开始不理不睬。这个创业者很气愤,气氛之余开始咒骂这个域名所有人是奸商——“为什么几十块就可以注册到的域名,你要卖我几十万元,能有人买才见鬼了。我给你报价几千块,你还能赚不少;不卖给我就等着烂在手里吧。”
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即使没有域名投资人的存在,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一个普通创业者几乎不可能用注册价格买到他们心仪的好域名。好域名已经跟房子一样是属于垄断资源了,在域名市场上高价卖出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域名投资者的存在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属于卖方市场。
域名价格的高低不能仅仅用注册费用来衡量,特别是好域名的价格,基本上都不是几十块钱的低廉的注册价格,其价格应该综合衡量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市场流通价值等。
要是想强行用几十块、几百块的价格去买别人的好域名,就跟对房地产开发商说,“你房子的水泥钢筋什么的只要几万块,你十万卖我搞搞薄利多销怎么样?”你要真敢这么说,我不得不担心那个开发商会不会削你。毕竟除了基本的材料成本,还有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税务成本、宣传成本等一大批费用,而且还得考虑赚钱的问题。
如果想买到心仪的好域名,前提是买家要懂得如何衡量域名的价值,如果不懂又没有学会相应的议价技巧,那作为买家根本没有跟卖家做交易的能力。
这时候,对这个买家来说,任何卖家都是奸商了。只有买家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才能跟卖家做一场平等互惠的公平交易。
对了,有一点值得注意。交易过程中,时刻要记得对卖家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否则就是把价格提高到卖家心理价格很多倍的高价,卖家很有可能也不会卖给我们。
拓展知识:
国内创业公司名称三十字记忆口诀:
小宝套乐趣,
大多优美妙。
一五点微友,
好天通万家。
金易贝米人,
快闪超聚帮(邦)。
以上三十字口诀,是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的投资人汪天凡在《互联网创业公司“起名大法”——“30字立即用+10大学派+3个friendly”》这篇文章中总结的,全文地址为http://www.jianshu.com/p/39c07e6ab7ce。
无论我们是创业还是投资,域名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2017年7月1日,域名正式被国家纳入无形资产行列,开始征收6%的增值税!这也就意味着,域名正式成为了一种合法资产,开始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如果我们碰到了带有以上三十字口诀特征的顺口的单拼、双拼和三拼,不用管目前需不需要,都可以把它注册或者购买下来,以备日后创业的不时之需,抑或是作为我们未来的长期投资。除了向投资人汪天凡学习他的三十字口诀以外,我们还可以偷师他的思想、灵感、创意,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三十字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