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会

上一章,我们分享的是有效学习,这一章我们要分享的是有效学会。

有效学习与有效学会的区别在哪里呢?

有效学习的概念像是:原本你不知道如何从 A 点走到 B 点,而且觉得路太长了,中途也很容放弃了。重点在于如何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且从「不知道」的状态演变到「知道」的状态。

那为什么我们要多分享一章,叫「有效学会」呢?

因为很多人对于学新东西的态度是「我学过就好了」,就以为自己「学会」了。结果下次从 A 走到 B 时,不是卡住就是又掉到坑里面。所谓「学会」应该是重复再走这条路时,还能够越走越顺,越走越快。能到达到这样的状态,才能够助你在职涯上稳固发展。所谓在工作上,「学会了」代表的不是你曾经学过,而是指「能够重复以同样的品质输出」,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你应该日常见到有些人,平日热中于学习,但是几年以来却没啥长进,好像是在瞎忙一般,什么都不剩。

这其实并不是「学习」没有用,而是这些人从来没「学会」过。

除此之外很多人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学习」= 「上课」。

「学习」这个概念,是指「原本我不知道的,变成我知道,并且内化成经验」的这一个过程。

而「学习」分为很多途径,并不止是上课。甚至是以上课来细分,不同上课形式,甚至有显著留存率的差异。

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留存效果

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

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透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10%;透过听讲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20%;透过图片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30%;透过影像、展览、示范、现场观摩来学习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提问、发言来学习能够记住70%;做报告、教学、模拟体验、实际操作能够记住90%。

有效学会 - 图1

我们学习,要留存过去这些经验。首先要注意到的是:

  • 第一,当时学习是使用什么方式
  • 第二,在学完当下多久时间去保存

我们过去认为的「上课」,其实大多属于「讲述法」,老师说学生听。

其实,这样的学习留存率是最差的。

为什么呢?

在前面的章节里面,我们提到两个关键概念:

  • 人的工作记忆只有 3-5 格。超过的会被遗忘掉
  • 资讯边吸收,边理解。非常耗能。

所以当我们遇到烂的老师或是烂的讲者,会觉得度分如年。不是直接睡著,就是恨不得能够直接逃离现场。

而且在这张图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1. 阅读 > 聆听

许多人因为嫌读书慢,所以改用听书的,认为这样比较有效率。

其实,聆听反而效果是更差的。因为聆听是一种线性行为,听了进大脑,转眼间就忘了。再来是如果在听的过程中漏了啥,很难「倒带」。

而且,如果我们不在内心默读的话,眼睛这种器官,能够读取的信息量是远大于耳朵的。

所以,读书的效果其实比听书还要好。(特别是如果你还使用「极速读书法」的话)

2. 用到越多器官的学习法,吸收效果最好

  • 「听与看」/ 「示范与展示」用到两种器官:眼睛与耳朵。
  • 「小组讨论」用到三种器官:「眼睛」「耳朵」与「嘴巴」
  • 「实做演练」用到四种部位:「眼睛」「耳朵」「嘴巴」「身体」

我们可以看到学习金字塔里,用到越多种器官的学习方法,留存率显著提高。

3. 立即输出的学习法,效果最好

「实做演练」与 「转教别人 / 立即应用」的效果是最好的。因为进行了一次的「完整记忆连结」输出。

而且,转教别人的效果更好。因为在转教的过程中,教人者发出声音,其实是一次「再输入」。

我们在小时候,被父母教育要藏私不教别人,因为不想教了别人以后考试反被超越,其实完全是错误概念。如果你学了以后还能够教人,其实在学习成果上,反而是有大大加分的。

如何使用大脑特性,改善学习策略

了解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就有办法去改进我们在学习上的策略。以下是我自己在学习时,一些特殊的方式与技巧:

1. 听演讲后,马上写总结

讲述法(听演讲),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最多的学习方式。

我通常去参加演讲时,会先看大会准备的大会手册。在每一个演讲开始前,就先自己对这个演讲,提出一些预设的问题。然后,在讲者演讲时,只关注这些问题的答案。(类似极速读书法,只记关键问题与答案)

这样的好处是因为听演讲学习,非常碰运气。遇到好的讲者,干货多又会控制节奏,能够受益匪浅。但是,如果讲者演讲枯燥,又没有重点。光撑著不睡著,就是一个折磨。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确保在演讲之后,至少还得到一些收获。

我也不太担心演讲会漏掉什么精华。因为如果会漏掉的话,其实本身可能对我也不太重要。再者,现在科技很进步,大会通常在几个月后都会有录影,到时真要重看也行。

再来,一般大会演讲大约是 25-45 分钟,我会在演讲结束后,立刻写一份总结文章。

当下总结,听起来负担很大,但其实是最神奇的效果。不写不知道,一写下去你会发现,在演讲结束后马上写的笔记,往往会是最有灵感写最快细节最全的的。演讲当天回旅馆整理,或者是整个大会结束后回家整理,顺畅程度以及回忆细节,破碎程度根本是完全不一样的等级。

2. 无聊的演讲,不如打瞌睡

有一些人会疑惑,那么如果自己觉得无聊的 Talk,也需要这么处理吗?

针对烂(或者是我一无所获)的 Talk。通常我会给这个 Talk 10 min 的机会,如果确定我没办法从中听到什么,我会直接睡觉,保存精力。

有人会觉得花钱去听演讲,还睡觉,这样很浪费钱。其实并不会。你想想要是这个 Talk 你硬撑,结果真的很烂。下一个 Talk 也是很烂。但是接下来这个 Talk 又很精彩,但是你脑力已经被两个废 Talk 搞干了,没办法好好笔记与输出,不是很不值吗?

我通常参加技术大会,两天议程会有 16 个 Talk。老实说,我通常是抱持著这两天我可以在 3-4 个 Talk 有收获,即已值回票价。若大会有工作坊 Workshop,与演讲撞期,我通常甚至会选择 Workshop。

不止是因为演讲通常有回放可以听。Workshop (实际演练)里面学习到的细节知识,也通常是最多的。

3. 把所有的学习媒介,都改成自己最擅长的方式

现代很多人,觉得读书很慢,就改用听书。听书乍听之下,感觉比较有效率。实际上听书除了「听起来很爽」外,吸收效率是最低的。

我在研究出,不同器官的学习效率与留存率之后。毅然的把所有形式的载体,全部改成阅读(我本身有极强的速读能力)。

这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科技非常发达,语音转写服务已经非常牛逼。

于是

  • 音频转书:我会将在喜马拉雅上学习的网课,自行转成一本书,改用极速读书法读完。
  • 视频转书:我会把在视频网站上的大会演讲,送交字幕转写翻译服务,转成一本书,改用极速读书法读完。(YC 创业课与天使投资课等等网课,我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学习)

这样的好处是:

  1. 有耐性学完:通常一个系列课,第一课与最后一客的完课率,通常是超过 20 倍,很少人能够撑完一个系列)
  2. 可以加速看完:任何载体都可以用极速读书法,光速读完,并且摘出有用总结,并深深记忆。
  3. 可以倒带:不仅内容可以倒带,还可以随时检索,甚至可以随时随地多看几次。

有人会觉得这是匪夷所思的「土豪式学习法」,这样学习得花多少钱阿。

其实,这样的学习法,超值的难以想像。

基本上,一门音频网课,假设学费要 200 RMB。通常转成文稿,我估过成本大约是 2000 RMB。

也许你会觉得不值。太贵了。但其实是这样的,我花 2200 RMB。能把 100 节音频都学完。你花 200RMB,听了 2 节音频就放著了,是谁的钱比较不值呢?而这类型的网课,往往是讲者一辈子的精华总套路,花 2200 不为过吧。你报一门实体课,少说都得 2000-4000 块,学到的就是老师的一两个套路。到底什么叫不值呢?

再说视频吧。视频放在网路上,通常是免费的。而花钱转一集成本大概要 360 RMB。感觉血坑阿。

但我说说这后面的道理吧。

我从事的是高科技行业,所以很常在网上买书,但我发现一件事:在这个领域里面,很多学说与经验都是现在进行式。等到有人出书,等出版社翻译成中文书再读,已经太晚了。所以比较快的方式,是买英文书直接阅读。

但我后来又发现一件事,买英文书并不是最新获取大师经验的最佳方法。如果你在 Youtube 上一搜,这些大师在出书前,可能就有一个经营五六年的相关博客,甚至过去这两年已经在世界上循环演讲相同的主题数十遍。之所以出书的原因,是因为太累了,不想再重复讲一样的主题了。

所以很多书,最后只是大师的 Youtube 演讲精要,后期编辑硬要凑上一大堆故事以及总结而已。

如果你现在能翻到大师的 Youtube 演讲,就可以领先同领域的人,两年的信息差。360 RMB贵吗?我觉得不贵。

现代社会是一个买卖资讯差就能赚钱的时代,光领先两年这件事情,就太值了。

而且这方法实在匪夷所思了,你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且愿意去做,别人不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且知道了也不愿意去做。一来一往之间,你们两人的距离就大大拉开了!

加强留存

留存除了使用输入器官的不同,以及输入器官的使用个数,能够造成显著差异。学习后的保存时间以及保存方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就跟吃水果一样,记忆也是有保存期限以及保存方式的。

所以,要有效学会。也是有技巧的:

1. 在 1 小时内回忆

这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有效学会 - 图2

  • 20分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所以,要是时间允许的话。我通常会在 1 小时内复盘。时间不允许的话,我也会尽量在当天复盘。

2. 学完后马上整理发表

我在读完一两本书,或者「读完」几堂网课之后。会定期发布一些心得博客,或者干脆开直播分享。并不是我勤快。

而是当一个人输出量大大提高之后,不知为何,脑袋自然就会想输出。而且当下读得越多,所谓「灵感」也会越多,写的也越快。

而且,很神奇的地方在于,我对于我曾经发表过的内容「记忆鲜明」。而那些忘记发表的,忘了就是忘了。。。。

留下许多笔记的好处有两个:

1) 将来写书非常有素材。我现在为什么能写作非常快的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留下来的笔记足够多。要写相关主题时,只要翻翻以前笔记,回忆瞬间就被勾起来。 2) 容易跨界学习。很多人会觉得我能够一直不断的「跨界学习」的超能力,感到非常神奇。我在大量使用极速读书法这个密技之后,意外的发现:当我手上有两三份不同主题的极速读书法笔记时,看著这几张笔记纸。莫名其妙的大脑就能自动映射,将经验融为一体。我就是在不同笔记的交叉阅读中,常常跨界找到新火花。

3. 做出自己的框架

我在上别的老师课时,还有一个习惯。因为上课通常是一整天的,很难马上做笔记。

老师又是讲述,又是示范,又是实做。很难重温上课内容。我会根据老师所教的,试图在上课过后的几天,就依循当天上课的内容,自己想办法拼出原样的顺序,自己又做出一个新的小框架。

有时候不是每样东西都要练到精熟程度。只要练到适当的程度就行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至少要留下模版等级。也就是下次我看著自己的模版,能够拼出来类似的结果。

所以,我每次学完东西,都能越做越快,越做越好。

4. 把刚学到的框架每一个步骤,重复都用几次

我在职业生涯初期,自认为是个比较笨拙的人。很多时候师傅讲一遍,我还是听不懂。很怕再度被骂。后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学刚学会一样东西,我都会按照师傅的套路,至少再重练 2-3 遍。确保我真的懂了。

新手是很容易骄傲自大的。看师傅做觉得很简单,而且步骤单纯,以为自己也能马上学会。我刚开始也是这样。但后续实做时,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做起东卡西卡,还常掉到坑里面去。甚至还要边做边想。

所以我后来在学会任何技能之后,一定重新练习套路至少 2-3 遍,弄通自己卡住的地方。确保重现这些基础套路时,能够一次过。所以,我在后续自费上课进修之后。都会习惯性的在回家后的 1-2 周。会按照上课老师教的套路,来回至少练个两遍,确认自己真的学会。

甚至,我还会在练习完之后,将这套技能写下一份自己看的懂得 STEP BY STEP。不但确保自己当下学会,还确保以后真的不小心忘掉时,还能够无脑找回进度。

我自己在研发出新框架后,也会用相同的方式,保存自己的进度。去确保我不会失去这个技能,甚至重做一两遍打磨自己新发明的套路,确保自己不会忘记,以及检视还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各位现在在看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我的「极速写书法」的第二本练习作。(上一本书「闪电式开发」在 30 天内写完,这一本书在七天内写完)

如何学一门全新的技能,并且保证学会

许多人的学习场景。往往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套路。

但我们职涯中,有些场景,是要学会一整套功夫。比如说学会一套新程式语言,用这套新程式语言写一套 App。

这个过程既长又难,还涉及到中间很多要查很多资料。

那么要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呢?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大脑的特性以及加速技巧。

这里我要分享我在程序员时代学习新技能的一个方法。展示我是如何利用这些综合特性,攻克这个大难题的。而这个学习方法,也广为我公司同事所用,成为他们进步的很好的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有几个重点:

  1. 把挑战分为小关卡
  2. 不贪心,一次只挑战一关
  3. 记录错误比记录对的更重要
  4. 随时随地备份进度
  5. 学会套路,创造新套路,并熟练内化

Step 0 : 随时随地备份进度

我们常在写代码时,备份进度的工具,就是 Git。Git 被称为是程序员的时光机。

我会用 Git 做几件事情:

  • 储存每次做功能的进度
  • 开实验分支,玩烂了也能回溯
  • 在 Github 可以检视功能代码的变化

这样我在开发时,就可以安心的犯错。也可以记下自己代码每一步骤的变化。

Step 1: 切分任务粒度

我在学习时,会用一套项目管理工具 Redmine。利用它的「树状 ticket 系统」去规划练习粒度。

这张图是我当时要学一门手机语言,写一个 App 的范例图片。

有效学会 - 图3

我运用的方法如下:

  1. 大致切出第一层,我觉得我想要练习的主题
  2. 然后中间要是有遇到难题,大概 30 分钟解不开,我就会「放弃」,然后开另外一张票,隔天心情比较好再回来学
  3. 中间我要是觉得「有个功能实在太棒了」,我应该可以来做。忍住,开出另外一张票,下周再来做。
  4. 每一张 Ticket 我拿来记几个东西:
    • 我这次找到了哪些 link(几乎是一 google 到一个疑似可以用的资源,就 copy 一份)
    • 这次这个功能写了哪些 code。 (是的,我不止 git 记了一份,redmine 上还复制了一份)
    • 这次我做了哪些改动
    • 我之前的「错误做法」,为什么错了。bug 的原因是?
    • 为了解 bug 所找到的 stackoverflow 资源

每一个 redmine ticket 其实就是一个小任务。我将 redmine 当成任务笔记,将练习当中的每个步骤记的详尽。 (不是指笔记做得好,而是指这当中的过程,我把每一步几乎都录下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

  • 我不会中途被相关的支线任务带分心,而会全神专注在我当初想练的主题上
  • 我不会被鬼打墙的 bug 打击到自信心全无。反正只是支线任务,了不起今天不解了。
  • 我不会被自己一时的成就产生的「傲慢感」带歪带进坑了。忘记当初学习这个技能的目的是什么
  • 当我们在学程式以及 debug 时,会查很多资料开非常多的网页。关掉 Chrome 就忘记原先在哪里找到的。笔记里面也没有。于是以后要重现步骤时,就坑到自己。
  • 把每一步执行的动作,包括 bug 与错误讯息,也都录下来。bug 的产生以及解法,其实是「重要的知识」。因为一般人「往往偏好只会保留正确的结果」,而不会保留当初 debug 的结果。然后下次自己还是会掉进同样的坑里面。

Step 2:挑选适当难度的题目,确保熟悉基本工具,谨慎推进

在自学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成就感」是很重要的。因此就算我的编程基础够,在学新项目时,我也不会试图一开始就打王。反而会给自己布置适当的难度。

假设练习作业,是刻出一个讨论版

超级新手状态

  • 做一个「单一功能」,CRUD (创建,读取,更新,删除)的练习。
  • 先做 R 再做 C 再做 D 再做 U。
  • 完整把这个动作做完一遍,搞懂怎么样让这个项目跑得的基本因素与语法。

新手状态

除了原先的基本功能外。

我会加上「非常基本」的延伸功能

  • 登入系统
  • 套上 CSS 设计
  • 部署

到这里的进度。起码可以让一个新手至少可以熟练这个系统的最基本工具,而不太容易绊倒。

然后,我会在这步。从最从头,练习 2-3 遍。并且写一个完全照著小抄走贴代码,完全不出会出错的 step by step 教程。确保我已经把到这里的道路踩稳了。

中手状态

基于新手的小套路,我会:

  • 再加上 开发者认为的 10 个重要核心功能
  • 至少加入 3 个外挂套件
  • 至少界接一个第三方服务(学会读懂领域内相关文件)

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学习法,是因为我自己过去被骄傲的自己整过太多次。带徒弟时也看到新手会在刚做出一个小项目的下一秒,因为对自己信心太过爆棚,去挑战魔王级难度。结果绕进大弯路,还严重打击自己自信心。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样重复练 3-5 遍的方式很烦。但是我被自己整过太多遍了,所以在学习新技能时,我反而非常保守,非常耐心。也就是这样,我学新技能时,学得很快很稳,反而最后能够活下来。

Step 3:将笔记整理成技术文章进行发表

在学完这整套技术后,我会在适当时机,把过去的这些草稿笔记,重新整理输出成一篇技术文件。视情节发布给同事或给部落格读者。六年来,我在博客上的许多技术文章系列,非常完整,就是靠这个方式累积出来的。

这样的好处是,我不会在暴力瞎折腾后,忘记我当初是怎么搞出来的。

而且做出来的东西总有办法交接给其他人接手。

如果我要交接给同事我自己刚写完的东西:

  • 我会在拉 pull request 时,附上快速的一篇 Getting Started(如何开始) 。

如果是要教同事一个完全新的技术:

  • 我会至少做一份 Step by Step 的新手教程(完全可重制我当前进度),让想学的人,透过教程带练至少一次快速冲到新手等级。

因为当初我在做实验或探索时,redmine 上的纪录就记得很全。日后我在重新翻找 redmine 的杂乱无章的连结以及错误讯息的时候,练习当下的记忆瞬间就会被唤醒。甚至有时候上面还可以翻出当时随手记下的的 tips 与 example 可以直接拿来用。

这个方法让我在程序员时代就受用无穷。

所以,这个方法甚至演变成了我创业公司里的开发 Team 内规。我甚至在同事新人时期,就强迫他们开发功能时,一定要边开发边贴 LOG 在 redmine 上。这样日后自己在找开发信息时,就非常快。以后自己要是想写指南,也能不费吹灰之力。

过去很多人误认我对发表技术文章有著执著与狂热。因为没人会主动整理那么多技术教程,以及写的那么 User Friendly。但其实说穿了。这只是我工作上习惯的副产品而已。

这只是一个小习惯,但却让我这一生受用无穷:

  1. 对于曾经学习过的技术,我的输出非常稳定,基本上不可能犯错误,甚至输出速度可以到达肌肉记忆的阶段
  2. 对于曾经踩过的坑,后面很难再踢到过。就算踢到过,看著过去的笔记,也可以瞬间秒解。有时候甚至在网上 Google 到的解法或大全,竟然是自己写的(汗…)
  3. 不想做重复性工作。打开过去自己整理的 SOP,无脑的复制贴上就做完,轻松愉快。
  4. 真的再不想做,可以把 SOP 丢给 Junior 工程师让他照做,解放自己的时间,拿去做其他事。
  5. 批量生产跟自己有相同技能的人,与过去的自己愉快协作。我看到外面许多大师,不喜欢分享独门技能给其他人。但是我不这么看,你得把技能教给其他人,自己才可以去玩新的东西。而且让新手与我有同样的作事习惯,这实在太爽了。有那么多影分身不好吗?
  6. 我当时整理的这些 SOP 与教程,做的太完整了太容易上手了(我整理的教材,基本上学了之后可以将两年的摸索时间,降低到 3 个月)。导致于后来竟然可以直接商品化,让我直接脱离领薪水的程序员阶级。

如何「刻意练习」

<<异类>> 一书这一本书的论点:成为专家需要一万小时的努力。

你会发现:

一个领域有那么多从业人员,但最后只有 1% 的人,最后成为了专家。所以,养成一个专家,也不是「学会」后盲目乱练。必须得经过刻意的练习。

那么,刻意练习又是什么意思呢?

Anders Ericsson 曾经写过一本在学习圈相当有名的书,名字直接就叫做「刻意练习」。<<刻意练习>> 整本书可以总结归纳成两个重点:

  1. 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是专家和一般人的主要区别;
  2. 世界上没有天才,潜力是可以开发的,并且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书中提到「刻意练习」有三个步骤:

  • 有目的的训练:确定小目标不断改进、专注、及时反馈、跳出“舒适区”,做不擅长的事。
  • 把复杂问题组成一个个认知模块。
  • 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但写到这里,大家还是一头雾水。我们都知道要切块,做不熟的事情,然后反覆再练。但是「刻意练习」的标准在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我曾经答过同事。我认为:这个题目应该订为「你的拿手绝技是什么?」

你的拿手绝技是什么?— 追求最终 10 倍速的改进

其实我在二十几岁时,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也算所谓的斜杠青年。东会一点,西会一点。写程式会一点,专案管理会一点,写作会一点,什么都会一点。不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往哪里去。

但是我后来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感觉斜杠青年很牛逼,但其实也一事无成,定位混乱。样样通样样松。

我在家想了很久,决定给自己立下一个原则:「学习可以学得既广且杂,但是做事时,在自己会的领域,得要有可以瞬间出手把事情摆平的水准」唯有这样,斜杠这个字,才不会变成负面形容词。

也就是,在我自己有兴趣并且自信的领域,我强迫自己要树立一个最低的闪电式出手水平,并且持续精进到短时间不可能再快。

比如说我当初还是 Rails 程序员时,就觉得自己应该要把开发水平练到至少可以一天做出一个小网站出来。这件事,是有可能做到的。勤练,或者是写自动产生器,应该都是可以做到的。

  • 程式码熟练度可以练
  • 切架构感可以练
  • 写 User Story 可以练

听到一个 idea ,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要知道自己预计可以花多久时间写完。一天可以有多少进度,三天可以有多少进度,一个礼拜有多少进步,一个月有多少进度。甚至预估是多少时间,做的时候就是多少时间。只准提前完成,不能 delay 任何一日。这种程度的熟练,真的是靠苦练能做到的。这也是我要求自己的水准。我认为当「职业程序员」就应该有这种水平。

甚至我在2009年,当时程序员第三年就有这种功力。所以后来在 2012 年拿下 Facebook Hackathon 冠军,代码能写那么快,抓时程那么准,真不是侥幸,那已经是直觉反应等级的。

我在项目管理上,以及写文章对自己也有相同要求。如果公司要开发一个大项目,我能不能听完需求后,马上用一张纸,就把人数、资源、时程、风险列出来。而且随时可以按照需求调整调度。我认为这是自己身为技术总监应该要有的职业水准。

在写作上。如果要抢发一篇文章。能不能给定一个题目。一小时至少写 2000 字出来不用查文献。我认为这是一个职业博客写手应该要有的水准。

后来,我甚至更变态的在增长领域,开发出三小时写 Landing Page(正常团队要做两周)的套路。也在长篇写作领域,能够逆向开发出一个月写出一本书(一般作者写一本非理论书籍,要至少4-10个月以上)的框架。后来甚至精炼到一周能写出一本书。

如果真要总结的话,我认为学习分成三个天然障碍:

  • Level1:了解的障碍(从不知道到知道)
  • Level2:掌握的障碍(从知道到掌握到核心观念)
  • Level3:活用的障碍(从掌握核心到真正会用在工作与生活上)

很多人一辈子学习,只用 Level 1 的标准要求自己。才会感觉学了很多,但最后却一事无成。

而许多高手,是无时无刻都用 Level 2 或者 Level 3 的标准,在要求锻炼自己。

而什么是 Level 3 的成果呢?我认为这个「刻意练习」的标准就是「一出手就能够比人好十倍」。

机会只掌握在有职业输出水平的工作者身上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将「瞬间出手」当作「最低水平」这种要求,实在太过严苛。

但好十倍真不是严苛。大家会感到严苛的原因是很少人这样做。但是真没你想像的那样辛苦。

这世界上会进行第一遍复盘的人,只有 10%。会进行第二遍复盘的人,又只有 10%。所以当你练到第三遍时,其实你的水准已经晋级同领域里的 0.1 %。

一件事情练到三遍,五遍,并且能够肌肉记忆扫除了所有实做上的坑后。你会开始发现万物都是有套路的。而用上这个套路,可能就已经比你第一次做的时候要快上 3-5 倍了。而练到这里,甚至都跟「跨出舒适区」无关。

而再继续深入,甚至整件事你会发现,根本没那么复杂。背后就一两条原理而已。掌握这些原理,可能瞬间输出功率就比人高十倍二十倍。

而这样的差距,在一般的上班场景,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机会来临时,就很容易打下成果。

所谓「职业选手」的定义,应该就是要对自己出手程度有信心而且输出稳定。在日常做事时,随时有成果。有自信克服面前各种障碍。并且或者有头绪去解未知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机会时,可以抢占难得的机遇,一夕之间跳上大舞台。

这才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