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

  • String

key : value
image.png

  • Hash

key : field : value
image.png

  • List

存储多个数据,并对数据进入存储空间的顺序进行区分
key : value
image.png

  • Set

与hash结构相同,只存储键,不存储值,且键不能重复
image.png

数据持久化

利用永久性存储介质将数据进行保存,在特定的时间将保存的数据进行恢复的工作机制称为持久化。
持久化用于防止数据的意外丢失,确保数据安全性。

RBD

将当前数据状态进行保存,快照形式,存储数据结果,存储格式简单,关注点在数据

执行save指令十分耗时,以至于影响到它在执行的时候,后面的指令都要等,所以说这种模式是不友好的,这是save指令对应的一个问题,当cpu执行的时候会阻塞redis服务器,直到他执行完毕,所以说我们不建议大家在线上环境用save指令。此时我们可以使用:bgsave 指令,bg其实是background的意思,后台执行的意思

image.png

RDB优点:

  • RDB是一个紧凑压缩的二进制文件,存储效率较高
  • RDB内部存储的是redis在某个时间点的数据快照,非常适合用于数据备份,全量复制等场景
  • RDB恢复数据的速度要比AOF快很多
  • 应用:服务器中每X小时执行bgsave备份,并将RDB文件拷贝到远程机器中,用于灾难恢复。

RDB缺点

  • RDB方式无论是执行指令还是利用配置,无法做到实时持久化,具有较大的可能性丢失数据
  • bgsave指令每次运行要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要牺牲掉一些性能
  • Redis的众多版本中未进行RDB文件格式的版本统一,有可能出现各版本服务之间数据格式无法兼容现象

AOF

将数据的操作过程进行保存,日志形式,存储操作过程,存储格式复杂,关注点在数据的操作过程。

  • 独立日志的方式记录每次写命令,重启时再重新执行AOF文件中命令达到恢复数据的目的。与RDB相比可以简单理解为由记录数据改为记录数据产生的变化

image.png

RDB与AOF对比

持久化方式 RDB AOF
占用存储空间 小(数据级:压缩) 大(指令级:重写)
存储速度
恢复速度
数据安全性 会丢失数据 依据策略决定
资源消耗 高/重量级 低/轻量级
启动优先级

综合比对

  • RDB与AOF的选择实际上是在做一种权衡,每种都有利有弊
  • 如不能承受数分钟以内的数据丢失,对业务数据非常敏感,选用AOF
  • 如能承受数分钟以内的数据丢失,且追求大数据集的恢复速度,选用RDB
  • 灾难恢复选用RDB
  • 双保险策略,同时开启 RDB和 AOF,重启后,Redis优先使用 AOF 来恢复数据,降低丢失数据的量

单线程

Redis基于Reactor模式开发了网络事件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叫做文件事件处理器 file event handler。这个事件处理器是单线程的,所以Redis才叫单线程的模型,它采用I/O多路复用机制来监听多个Socket,根据Socket上的事件类型来选择对应的事件处理器来处理对应事件。

文件事件处理器分为4个部分:多个Socket、I/O多路复用程序、文件事件分派器及其事件处理器
多个Socket可能并发处理不同的操作,但单线程但I/O多路复用程序会监听多个Socket,将Socket放入一个队列中排队,每次从队列中取出一个Socket给事件分派器,事件分派器把Socket交给对应的事件处理器

单线程快的原因:
Redis执行的操作属于I/O密集型操作,更适合单线程操作
1、纯内存操作
2、核心是基于非阻塞的I/O多路复用机制
3、单线程避免了线程上下文切换所带来的开销

数据删除机制

Redis是一种内存级数据库,所有数据均存放在内存中,内存中的数据可以通过TTL指令获取其状态
TTL返回的值有三种情况:正数,-1,-2

  • 正数:代表该数据在内存中还能存活的时间
  • -1:永久有效的数据
  • -2 :已经过期的数据 或被删除的数据 或 未定义的数据

删除策略就是针对已过期数据的处理策略

image.png

过期数据是一块独立的存储空间,Hash结构,field是内存地址,value是过期时间,保存了所有key的过期描述,在最终进行过期处理的时候,对该空间的数据进行检测, 当时间到期之后通过field找到内存该地址处的数据,然后进行相关操作。

定时删除

创建一个定时器,当key设置有过期时间,且过期时间到达时,由定时器任务立即执行对键的删除操作

  • 优点:节约内存,到时就删除,快速释放掉不必要的内存占用
  • 缺点:CPU压力很大,无论CPU此时负载量多高,均占用CPU,会影响redis服务器响应时间和指令吞吐量
  • 总结:用处理器性能换取存储空间(拿时间换空间)

惰性删除

数据到达过期时间,不做处理。等下次访问该数据时,我们需要判断

  1. 如果未过期,返回数据
  2. 发现已过期,删除,返回不存在
  • 优点:节约CPU性能,发现必须删除的时候才删除
  • 缺点:内存压力很大,出现长期占用内存的数据
  • 总结:用存储空间换取处理器性能(拿时间换空间)

定期删除

  • 定期删除策略每隔一段时间执行一次删除过期键操作,并通过限制删除操作执行的时长和频率来减少删除操作对CPU时间的影响
  • 通过定期删除过期键,定期删除策略有效地减少了因为过期键而带来的内存浪费

  • 检测时对每一块空间进行逐一检测,循环检测第0-15块空间。

  • 对某个空间进行检测时,随机挑选W个key进行检测:如果key超时,删除key;如果一轮中删除的key的数量>W*4,循环该过程;否则继续检测下一块空间

  • 定时删除:

节约内存,无占用,
不分时段占用CPU资源,频度高,
拿时间换空间

  • 惰性删除

内存占用严重
延时执行,CPU利用率高
拿空间换时间

  • 定期删除

内存定期随机清理
每秒花费固定的CPU资源维护内存
随机抽查,重点抽查

缓存淘汰机制

当新数据进入redis时,如果内存不足怎么办?在执行每一个命令前,会调用freeMemoryIfNeeded()检测内存是否充足。如果内存不满足新加入数据的最低存储要求,redis要临时删除一些数据为当前指令清理存储空间。清理数据的策略称为逐出算法。
有三类共8种逐出算法:

第一类:检测易失数据(可能会过期的数据集server.db[i].expires )
volatile-lru: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volatile-lfu:挑选最近使用次数最少的数据淘汰
volatile-ttl: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
volatile-random: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第二类:检测全库数据(所有数据集server.db[i].dict )
allkeys-lru: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allkeLyRs-lfu::挑选最近使用次数最少的数据淘汰
allkeys-random:任意选择数据淘汰,相当于随机

第三类:放弃数据驱逐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集群方式

主从复制

主从复制的作用

  • 读写分离:master写、slave读,提高服务器的读写负载能力
  • 负载均衡:基于主从结构,配合读写分离,由slave分担master负载,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改变slave的数量,通过多个从节点分担数据读取负载,大大提高Redis服务器并发量与数据吞吐量
  • 故障恢复:当master出现问题时,由slave提供服务,实现快速的故障恢复
  • 数据冗余:实现数据热备份,是持久化之外的一种数据冗余方式
  • 高可用基石:基于主从复制,构建哨兵模式与集群,实现Redis的高可用方案

工作流程

主从复制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

  • 建立连接阶段(即准备阶段)
  • 数据同步阶段
  • 命令传播阶段(反复同步)

image.png

常见问题

  • 频繁的全量复制

伴随着系统的运行,master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一旦master重启,runid将发生变化,会导致全部slave的全量复制操作
1:master内部创建master_replid变量,使用runid相同的策略生成,长度41位,并发送给所有slave
2:在master关闭时执行命令shutdown save,进行RDB持久化,将runid与offset保存到RDB文件中
3:master重启后加载RDB文件,恢复数据,重启后,将RDB文件中保存的repl-id与repl-offset加载到内存中

  • 复制缓冲区过小,断网后slave的offset越界,触发全量复制

可通过修改复制缓冲区大小防止频繁全量复制,建议设置如下:
1.测算从master到slave的重连平均时长second
2.获取master平均每秒产生写命令数据总量write_size_per_second
3.最优复制缓冲区空间 = 2 second write_size_per_second

  • master的CPU占用过高

slave每1秒会发送REPLCONFACK命令到master,但当slave接到了慢查询时(keys * ,hgetall等),会大量占用CPU性能。这时master每1秒调用复制定时函数replicationCron(),比对slave发现长时间没有进行响应
于是导致master各种资源(输出缓冲区、带宽、连接等)被严重占用
解决:通过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确认是否释放slave。通过设置repl-timeout [seconds]设置超时时间阈值

  • slave频繁断开连接

原因:master发送ping指令频度较低;master设定超时时间较短;ping指令在网络中存在丢包
解决方案:提高ping指令发送的频度

  • 数据不一致(slave获取数据不同步)

由于网络信息不同步,数据发送有延迟
1、优化主从间的网络环境,通常放置在同一个机房部署,如使用阿里云等云服务器时要注意此现象
2、监控主从节点延迟(通过offset)判断,如果slave延迟过大,暂时屏蔽程序对该slave的数据访问

哨兵模式

哨兵(sentinel) 是一个分布式系统,用于对主从结构中的每台服务器进行监控,当出现故障时通过投票机制选择新的master并将所有slave连接到新的master。(注意:哨兵也是一台redis服务器,只是不提供数据相关服务,通常哨兵的数量配置为单数)

哨兵在进行主从切换中的作用

  • 监控:监控master和slave
    不断的检查master和slave是否正常运行
    master存活检测、master与slave运行情况检测
  • 通知(提醒):当被监控的服务器出现问题时,向其他(哨兵间,客户端)发送通知
  • 自动故障转移:断开master与slave连接,选取一个slave作为master,将其他slave连接新的master,并告知客户端新的服务器地址

  • 监控:用于同步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包括各个sentinel, master, slave)

  • 通知:sentinel在通知阶段要不断的去获取master/slave的信息,然后在各个sentinel之间进行共享
  • 故障转移
    1. 发现问题,主观下线与客观下线
    2. 竞选负责人
    3. 优选新master
    4. 新master上任,其他slave切换master,原master作为slave故障恢复后连接

企业级解决方案

缓存预热

场景:“宕机”

服务器启动后迅速宕机

问题排查

1.请求数量较高,大量的请求过来之后都需要去从缓存中获取数据,但是缓存中又没有,此时从数据库中查找数据然后将数据再存入缓存,造成了短期内对redis的高强度操作从而导致问题

2.主从之间数据吞吐量较大,数据同步操作频度较高

解决方案:

  • 前置准备工作:

1.日常例行统计数据访问记录,统计访问频度较高的热点数据

2.利用LRU数据删除策略,构建数据留存队列例如:storm与kafka配合

  • 准备工作:

1.将统计结果中的数据分类,根据级别,redis优先加载级别较高的热点数据

2.利用分布式多服务器同时进行数据读取,提速数据加载过程

3.热点数据主从同时预热

  • 实施:

4.使用脚本程序固定触发数据预热过程

5.如果条件允许,使用了CDN(内容分发网络),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缓存预热就是系统启动前,提前将相关的缓存数据直接加载到缓存系统。避免在用户请求的时候,先查询数据库,然后再将数据缓存的问题!用户直接查询事先被预热的缓存数据!

缓存雪崩

场景:数据库服务器崩溃,一连串的场景会随之儿来
1.系统平稳运行过程中,忽然数据库连接量激增
2.应用服务器无法及时处理请求
3.大量408,500错误页面出现
4.客户反复刷新页面获取数据
5.数据库崩溃
6.应用服务器崩溃
7.重启应用服务器无效
8.Redis服务器崩溃
9.Redis集群崩溃
10.重启数据库后再次被瞬间流量放倒

问题排查

1.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缓存中较多的key集中过期
2.此周期内请求访问过期的数据,redis未命中,redis向数据库获取数据
3.数据库同时接收到大量的请求无法及时处理
4.Redis大量请求被积压,开始出现超时现象
5.数据库流量激增,数据库崩溃
6.重启后仍然面对缓存中无数据可用
7.Redis服务器资源被严重占用,Redis服务器崩溃
8.Redis集群呈现崩塌,集群瓦解
9.应用服务器无法及时得到数据响应请求,来自客户端的请求数量越来越多,应用服务器崩溃
10.应用服务器,redis,数据库全部重启,效果不理想
总而言之就两点:短时间范围内,大量key集中过期

解决方案

  • 思路:

1.更多的页面静态化处理
2.构建多级缓存架构
Nginx缓存+redis缓存+ehcache缓存
3.检测Mysql严重耗时业务进行优化
对数据库的瓶颈排查:例如超时查询、耗时较高事务等
4.灾难预警机制
监控redis服务器性能指标
CPU占用、CPU使用率
内存容量
查询平均响应时间
线程数
5.限流、降级
短时间范围内牺牲一些客户体验,限制一部分请求访问,降低应用服务器压力,待业务低速运转后再逐步放开访问

  • 落地实践

1.LRU与LFU切换
2.数据有效期策略调整
根据业务数据有效期进行分类错峰,A类90分钟,B类80分钟,C类70分钟
过期时间使用固定时间+随机值的形式,稀释集中到期的key的数量
3.超热数据使用永久key
4.定期维护(自动+人工)
对即将过期数据做访问量分析,确认是否延时,配合访问量统计,做热点数据的延时
5.加锁:慎用!

总的来说:缓存雪崩就是瞬间过期数据量太大,导致对数据库服务器造成压力。如能够有效避免过期时间集中,可以有效解决雪崩现象的出现(约40%),配合其他策略一起使用,并监控服务器的运行数据,根据运行记录做快速调整。

缓存击穿

场景:还是数据库服务器崩溃,但是跟之前的场景有点不太一样
1.系统平稳运行过程中
2.数据库连接量瞬间激增
3.Redis服务器无大量key过期
4.Redis内存平稳,无波动
5.Redis服务器CPU正常
6.数据库崩溃

问题排查:

1.Redis中某个key过期,该key访问量巨大
2.多个数据请求从服务器直接压到Redis后,均未命中
3.Redis在短时间内发起了大量对数据库中同一数据的访问
总而言之就两点:单个key高热数据,key过期

解决方案

1.预先设定
以电商为例,每个商家根据店铺等级,指定若干款主打商品,在购物节期间,加大此类信息key的过期时长 注意:购物节不仅仅指当天,以及后续若干天,访问峰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2.现场调整
监控访问量,对自然流量激增的数据延长过期时间或设置为永久性key
3.后台刷新数据
启动定时任务,高峰期来临之前,刷新数据有效期,确保不丢失
4.二级缓存
设置不同的失效时间,保障不会被同时淘汰就行
5.加锁
分布式锁,防止被击穿,但是要注意也是性能瓶颈,慎重!

总的来说:缓存击穿就是单个高热数据过期的瞬间,数据访问量较大,未命中redis后,发起了大量对同一数据的数据库访问,导致对数 据库服务器造成压力。应对策略应该在业务数据分析与预防方面进行,配合运行监控测试与即时调整策略,毕竟单个key的过期监控难度较高,配合雪崩处理策略即可。

缓存穿透

场景:数据库服务器又崩溃了,跟之前的一样吗?

1.系统平稳运行过程中
2.应用服务器流量随时间增量较大
3.Redis服务器命中率随时间逐步降低
4.Redis内存平稳,内存无压力
5.Redis服务器CPU占用激增
6.数据库服务器压力激增
7.数据库崩溃

问题排查:

1.Redis中大面积出现未命中

2.出现非正常URL访问

问题分析

  • 获取的数据在数据库中也不存在,数据库查询未得到对应数据
  • Redis获取到null数据未进行持久化,直接返回
  • 下次此类数据到达重复上述过程
  • 出现黑客攻击服务器

解决方案

1.缓存null
对查询结果为null的数据进行缓存(长期使用,定期清理),设定短时限,例如30-60秒,最高5分钟
2.白名单策略
提前预热各种分类数据id对应的bitmaps,id作为bitmaps的offset,相当于设置了数据白名单。当加载正常数据时放行,加载异常数据时直接拦截(效率偏低)
使用布隆过滤器(有关布隆过滤器的命中问题对当前状况可以忽略)
2.实施监控
实时监控redis命中率(业务正常范围时,通常会有一个波动值)与null数据的占比
非活动时段波动:通常检测3-5倍,超过5倍纳入重点排查对象
活动时段波动:通常检测10-50倍,超过50倍纳入重点排查对象
根据倍数不同,启动不同的排查流程。然后使用黑名单进行防控(运营)
4.key加密
问题出现后,临时启动防灾业务key,对key进行业务层传输加密服务,设定校验程序,过来的key校验
例如每天随机分配60个加密串,挑选2到3个,混淆到页面数据id中,发现访问key不满足规则,驳回数据访问

总的来说:缓存击穿是指访问了不存在的数据,跳过了合法数据的redis数据缓存阶段,每次访问数据库,导致对数据库服务器造成压力。通常此类数据的出现量是一个较低的值,当出现此类情况以毒攻毒,并及时报警。应对策略应该在临时预案防范方面多做文章。

无论是黑名单还是白名单,都是对整体系统的压力,警报解除后尽快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