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当面对不同的看法和激烈的情绪时,我们总是下意识采用惯常的沟通行为——争辩不休、沉默不语、自以为是……我们无法正确掌握对话姿态,因为在对自我的认识上偏离了轨道。
在讨论糟糕的对话场景时,我们总是追究行为本身,却没反思自我的动机有多么糟糕。常常单纯得认为:只要搞定“麻烦制造者”,一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这样错误的想法,其实一直在阻扰我们运用健康的对话方式来解决问题。
审视自我的正确姿势
在《关键对话》里,作者认为:能够成功启发、激励和塑造的人永远只有自己。言外之意便是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01 改变,从自我做起
那么要想展开一段健康的对话模式,我们要先试着改变错误的认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仅仅认定所有的苦恼皆由他人所致。
我们习惯于对各种正面冲突甩锅,用逃避或对抗的方式,来强调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这无疑是能力不足的一种体现。而“关键对话”的原则告诉我们,应该直面对话场景,明确对话动机,审视自我的立场与对话方向,用“关键对话”的技巧来让自己受益。
02 明确目的和动机
当面对沉重的压力和果决的反对意见时,我们常常表现出思维短路,忘了自己最初希望通过对话要获得什么。面对棘手的情况,我们的注意力总在无意识得转移,无法坚守自己的目标。取而代之的只是去战胜对方、惩罚对方或是寻求安全港湾。
其实在懵懂未知的年纪里,我们便大量吸收争强好胜的行为光圈——传媒的英雄形象、优异成绩带来的优越感、各种游戏里的佼佼者……生活便是一个巨大的竞技场,我们求胜的欲望像海绵一般膨胀。我们会去纠正事实,使出浑身解数紧抓一些细节来狡辩,以此指出对方观点中的缺陷。随着愤怒情绪的渐长,战胜心理有时会转变为蓄意伤害。当然,为了避免出现令人难堪的对话场景,很多时候彼此也会呈现“一团和气”的假象,用明哲保身的方式去选择沉默以对。
《关键对话》提出:关注自己的真实目的,通过微小的思维干预来影响自我的重新定向。
首先,改变关注目标。问问自己,希望这场对话能够达成什么目标,同时在对话过程中,应多留意最初的目标是否出现变化。一旦内心的目标有了偏移,必须暂时停止互动,下意识进行自我调整。
其次,寻找对话本身的意义。可以这样反问自己:“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想,既不是让对方难堪,也不是为了让对方洋洋自得,只是单纯为了讨论……而要找出解决之道。”
再次,控制好你的身体。当大脑开始高速运转分析问题时,身体会把血液从四肢抽离,输送到大脑。这样会让我们退出“逃避或对抗”模式,转而去关注对话的目的本身。
03 拒绝做出“傻瓜式选择”
对话高手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情况,永远认定对话本身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让他们的思维不会变得狭隘,遇事不至于极端,能够更理智得作出判断。就事论事,顾全彼此的立场,才能在对话中实现两全其美。
理性分享观点、聆听对方看法、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毫无疑问,这样的对话模式必然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除此以外,善用对比说明,也能有助于应对复杂的对话行为。阐明自己的真正目的,说明清楚你不希望对方误解的方向,并努力提出一个有建设性的问题,来迫使自己去直面对话。
在应用对比说明法来处理对话时,我们应该更多得考虑,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解决问题,又不会伤害或冒犯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