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第 4 讲,我介绍 Redis 优化设计数据结构来提升内存利用率的时候,提到可以使用压缩列表(ziplist)来保存数据。所以现在你应该也知道,ziplist 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被设计成一种内存紧凑型的数据结构,占用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以达到节省内存的目的。
但是,在计算机系统中,任何一个设计都是有利有弊的。对于 ziplist 来说,这个道理同样成立。
虽然 ziplist 节省了内存开销,可它也存在两个设计代价:一是不能保存过多的元素,否则访问性能会降低;二是不能保存过大的元素,否则容易导致内存重新分配,甚至可能引发连锁更新的问题。所谓的连锁更新,简单来说,就是 ziplist 中的每一项都要被重新分配内存空间,造成 ziplist 的性能降低。
因此,针对 ziplist 在设计上的不足,Redis 代码在开发演进的过程中,新增设计了两种数据结构:quicklist 和 listpack。这两种数据结构的设计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保持 ziplist 节省内存的优势,同时避免 ziplist 潜在的性能下降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就来给你详细介绍下 quicklist 和 listpack 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思路,不过在具体讲解这两种数据结构之前,我想先带你来了解下为什么 ziplist 的设计会存在缺陷。这样一来,你在学习 quicklist 和 listpack 时,可以和 ziplist 的设计进行对比,进一步就能更加容易地掌握 quicklist 和 listpack 的设计考虑了。
而且,ziplist 和 quicklist 的区别,也是经常被问到的面试题,而 listpack 数据结构因为比较新,你对它的设计实现可能了解得并不多。那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其实就可以很轻松地应对这三种数据结构的使用问题了。此外,你还可以从这三种数据结构的逐步优化设计中,学习到 Redis 数据结构在内存开销和访问性能之间,采取的设计取舍思想。如果你需要开发高效的数据结构,你就可以把这种设计思想应用起来。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下 ziplist 在设计与实现上存在的缺陷。
ziplist 的不足
你已经知道,一个 ziplist 数据结构在内存中的布局,就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这块空间的起始部分是大小固定的 10 字节元数据,其中记录了 ziplist 的总字节数、最后一个元素的偏移量以及列表元素的数量,而这 10 字节后面的内存空间则保存了实际的列表数据。在 ziplist 的最后部分,是一个 1 字节的标识(固定为 255),用来表示 ziplist 的结束,如下图所示:
不过,虽然 ziplist 通过紧凑的内存布局来保存数据,节省了内存空间,但是 ziplist 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两个不足:查找复杂度高和潜在的连锁更新风险。那么下面,我们就分别来了解下这两个问题。
查找复杂度高
因为 ziplist 头尾元数据的大小是固定的,并且在 ziplist 头部记录了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所以,当在 ziplist 中查找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元素的时候,就可以很快找到。
但问题是,当要查找列表中间的元素时,ziplist 就得从列表头或列表尾遍历才行。而当 ziplist 保存的元素过多时,查找中间数据的复杂度就增加了。更糟糕的是,如果 ziplist 里面保存的是字符串,ziplist 在查找某个元素时,还需要逐一判断元素的每个字符,这样又进一步增加了复杂度。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使用 ziplist 保存 Hash 或 Sorted Set 数据时,都会在 redis.conf 文件中,通过 hash-max-ziplist-entries 和 zset-max-ziplist-entries 两个参数,来控制保存在 ziplist 中的元素个数。
不仅如此,除了查找复杂度高以外,ziplist 在插入元素时,如果内存空间不够了,ziplist 还需要重新分配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而这还会进一步引发连锁更新的问题。
连锁更新风险
我们知道,因为 ziplist 必须使用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来保存数据,所以当新插入一个元素时,ziplist 就需要计算其所需的空间大小,并申请相应的内存空间。这一系列操作,我们可以从 ziplist 的元素插入函数 ziplistInsert 中看到。
**ziplistInsert 函数首先会计算获得当前 ziplist 的长度**,这个步骤通过 ZIPLIST_BYTES 宏定义就可以完成,如下所示。同时,该函数还声明了 reqlen 变量,用于记录插入元素后所需的新增空间大小。
//获取当前ziplist长度curlen;声明reqlen变量,用来记录新插入元素所需的长度
size_t curlen = intrev32ifbe(ZIPLIST_BYTES(zl)), reqlen;
然后,__ziplistInsert 函数会判断当前要插入的位置是否是列表末尾。如果不是末尾,那么就需要获取位于当前插入位置的元素的 prevlen 和 prevlensize。这部分代码如下所示:
//如果插入的位置不是ziplist末尾,则获取前一项长度
if (p[0] != ZIP_END) {
ZIP_DECODE_PREVLEN(p, prevlensize, prevlen);
} else {
…
}
实际上,在 ziplist 中,每一个元素都会记录其前一项的长度,也就是 prevlen。然后,为了节省内存开销,ziplist 会使用不同的空间记录 prevlen,这个 prevlen 空间大小就是 prevlensize。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在一个元素 A 前插入一个新的元素 B 时,A 的 prevlen 和 prevlensize 都要根据 B 的长度进行相应的变化。
那么现在,我们假设 A 的 prevlen 原本只占用 1 字节(也就是 prevlensize 等于 1),而能记录的前一项长度最大为 253 字节。此时,如果 B 的长度超过了 253 字节,A 的 prevlen 就需要使用 5 个字节来记录(prevlen 具体的编码方式,你可以复习回顾下第 4 讲),这样就需要申请额外的 4 字节空间了。不过,如果元素 B 的插入位置是列表末尾,那么插入元素 B 时,我们就不用考虑后面元素的 prevlen 了。
我画了下面这张图,以便于你理解数据插入过程对插入位置元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 ziplist 有足够的内存空间,来保存插入元素以及插入位置元素的 prevlen 信息,__ziplistInsert 函数在获得插入位置元素的 prevlen 和 prevlensize 后,紧接着就会计算插入元素的长度。
现在我们已知,一个 ziplist 元素包括了 prevlen、encoding 和实际数据 data 三个部分。所以,在计算插入元素的所需空间时,ziplistInsert 函数也会分别计算这三个部分的长度。这个计算过程一共可以分成四步来完成。
第一步,计算实际插入元素的长度。
首先你要知道,这个计算过程和插入元素是整数还是字符串有关。ziplistInsert 函数会先调用 zipTryEncoding 函数,这个函数会判断插入元素是否为整数。如果是整数,就按照不同的整数大小,计算 encoding 和实际数据 data 各自所需的空间;如果是字符串,那么就先把字符串长度记录为所需的新增空间大小。这一过程的代码如下所示:
if (zipTryEncoding(s,slen,&value,&encoding)) {
reqlen = zipIntSize(encoding);
} else {
reqlen = slen;
}
第二步,调用 zipStorePrevEntryLength 函数,将插入位置元素的 prevlen 也计算到所需空间中。
这是因为在插入元素后,__ziplistInsert 函数可能要为插入位置的元素分配新增空间。这部分代码如下所示:
reqlen += zipStorePrevEntryLength(NULL,prevlen);
第三步,调用 zipStoreEntryEncoding 函数,根据字符串的长度,计算相应 encoding 的大小。
在刚才的第一步中,ziplistInsert 函数对于字符串数据,只是记录了字符串本身的长度,所以在第三步中,ziplistInsert 函数还会调用 zipStoreEntryEncoding 函数,根据字符串的长度来计算相应的 encoding 大小,如下所示:
reqlen += zipStoreEntryEncoding(NULL,encoding,slen);
好了,到这里,ziplistInsert 函数就已经在 reqlen 变量中,记录了插入元素的 prevlen 长度、encoding 大小,以及实际数据 data 的长度。这样一来,插入元素的整体长度就有了,这也是插入位置元素的 prevlen 所要记录的大小。
第四步,调用 zipPrevLenByteDiff 函数,判断插入位置元素的 prevlen 和实际所需的 prevlen 大小。
最后,ziplistInsert 函数会调用 zipPrevLenByteDiff 函数,用来判断插入位置元素的 prevlen 和实际所需的 prevlen,这两者间的大小差别。这部分代码如下所示,prevlen 的大小差别是使用 nextdiff 来记录的:
nextdiff = (p[0] != ZIP_END) ? zipPrevLenByteDiff(p,reqlen) : 0;
那么在这里,如果 nextdiff 大于 0,就表明插入位置元素的空间不够,需要新增 nextdiff 大小的空间,以便能保存新的 prevlen。然后,__ziplistInsert 函数在新增空间时,就会调用 ziplistResize 函数,来重新分配 ziplist 所需的空间。
ziplistResize 函数接收的参数分别是待重新分配的 ziplist 和重新分配的空间大小。而 __ziplistInsert 函数传入的重新分配大小的参数,是三个长度之和。
那么是哪三个长度之和呢?
这三个长度分别是 ziplist 现有大小(curlen)、待插入元素自身所需的新增空间(reqlen),以及插入位置元素 prevlen 所需的新增空间(nextdiff)。下面的代码显示了 ziplistResize 函数的调用和参数传递逻辑:
zl = ziplistResize(zl,curlen+reqlen+nextdiff);
进一步,那么 ziplistResize 函数在获得三个长度总和之后,具体是如何扩容呢?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下 ziplistResize 函数的实现,这个函数会调用 zrealloc 函数,来完成空间的重新分配,而重新分配的空间大小就是由传入参数 len 决定的。这样,我们就了解到了 ziplistResize 函数涉及到内存分配操作,因此如果我们往 ziplist 频繁插入过多数据的话,就可能引起多次内存分配,从而会对 Redis 性能造成影响。
下面的代码显示了 ziplistResize 函数的部分实现,你可以看下。
unsigned char *ziplistResize(unsigned char *zl, unsigned int len) {
//对zl进行重新内存空间分配,重新分配的大小是len
zl = zrealloc(zl,len);
…
zl[len-1] = ZIP_END;
return zl;
}
好了,到这里,我们就了解了 ziplist 在新插入元素时,会计算其所需的新增空间,并进行重新分配。而当新插入的元素较大时,就会引起插入位置的元素 prevlensize 增加,进而就会导致插入位置的元素所占空间也增加。
而如此一来,这种空间新增就会引起连锁更新的问题。
实际上,所谓的连锁更新,就是指当一个元素插入后,会引起当前位置元素新增 prevlensize 的空间。而当前位置元素的空间增加后,又会进一步引起该元素的后续元素,其 prevlensize 所需空间的增加。
这样,一旦插入位置后续的所有元素,都会因为前序元素的 prevlenszie 增加,而引起自身空间也要增加,这种每个元素的空间都需要增加的现象,就是连锁更新。我画了下面这张图,你可以看下。
连锁更新一旦发生,就会导致 ziplist 占用的内存空间要多次重新分配,这就会直接影响到 ziplist 的访问性能。
所以说,虽然 ziplist 紧凑型的内存布局能节省内存开销,但是如果保存的元素数量增加了,或是元素变大了,ziplist 就会面临性能问题。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ziplist 的问题呢?
这就是接下来我要给你介绍的 quicklist 和 listpack,这两种数据结构的设计思想了。
quicklist 设计与实现
我们先来学习下 quicklist 的实现思路。
quicklist 的设计,其实是结合了链表和 ziplist 各自的优势。简单来说,一个 quicklist 就是一个链表,而链表中的每个元素又是一个 ziplist。
我们来看下 quicklist 的数据结构,这是在quicklist.h文件中定义的,而 quicklist 的具体实现是在quicklist.c文件中。
首先,quicklist 元素的定义,也就是 quicklistNode。因为 quicklist 是一个链表,所以每个 quicklistNode 中,都包含了分别指向它前序和后序节点的指针prev和next。同时,每个 quicklistNode 又是一个 ziplist,所以,在 quicklistNode 的结构体中,还有指向 ziplist 的指针*zl。
此外,quicklistNode 结构体中还定义了一些属性,比如 ziplist 的字节大小、包含的元素个数、编码格式、存储方式等。下面的代码显示了 quicklistNode 的结构体定义,你可以看下。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Node {
struct quicklistNode *prev;
//前一个quicklistNode
struct quicklistNode *next;
//后一个quicklistNode
unsigned char *zl;
//quicklistNode指向的ziplist
unsigned int sz;
//ziplist的字节大小
unsigned int count : 16;
//ziplist中的元素个数
unsigned int encoding : 2;
//编码格式,原生字节数组或压缩存储
unsigned int container : 2;
//存储方式
unsigned int recompress : 1;
//数据是否被压缩
unsigned int attempted_compress : 1;
//数据能否被压缩
unsigned int extra : 10;
//预留的bit位
} quicklistNode;
了解了 quicklistNode 的定义,我们再来看下 quicklist 的结构体定义。
quicklist 作为一个链表结构,在它的数据结构中,是定义了整个 quicklist 的头、尾指针,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 quicklist 的数据结构,来快速定位到 quicklist 的链表头和链表尾。
此外,quicklist 中还定义了 quicklistNode 的个数、所有 ziplist 的总元素个数等属性。quicklist 的结构定义如下所示: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 {
quicklistNode *head; //quicklist的链表头
quicklistNode *tail; //quicklist的链表尾
unsigned long count; //所有ziplist中的总元素个数
unsigned long len; //quicklistNodes的个数
...
} quicklist;
然后,从 quicklistNode 和 quicklist 的结构体定义中,我们就能画出下面这张 quicklist 的示意图。
而也正因为 quicklist 采用了链表结构,所以当插入一个新的元素时,quicklist 首先就会检查插入位置的 ziplist 是否能容纳该元素,这是通过 _quicklistNodeAllowInsert 函数来完成判断的。
_quicklistNodeAllowInsert 函数会计算新插入元素后的大小(new_sz),这个大小等于 quicklistNode 的当前大小(node->sz)、插入元素的大小(sz),以及插入元素后 ziplist 的 prevlen 占用大小。
在计算完大小之后,_quicklistNodeAllowInsert 函数会依次判断新插入的数据大小(sz)是否满足要求,即单个 ziplist 是否不超过 8KB,或是单个 ziplist 里的元素个数是否满足要求。
只要这里面的一个条件能满足,quicklist 就可以在当前的 quicklistNode 中插入新元素,否则 quicklist 就会新建一个 quicklistNode,以此来保存新插入的元素。
下面代码显示了是否允许在当前 quicklistNode 插入数据的判断逻辑,你可以看下。
unsigned int new_sz = node->sz + sz + ziplist_overhead;
if (likely(_quicklistNodeSizeMeetsOptimizationRequirement(new_sz, fill))) {
return 1;
} else if (!sizeMeetsSafetyLimit(new_sz)) {
return 0;
} else if ((int)node->count < fill) {
return 1;
} else {
return 0;
}
这样一来,quicklist 通过控制每个 quicklistNode 中,ziplist 的大小或是元素个数,就有效减少了在 ziplist 中新增或修改元素后,发生连锁更新的情况,从而提供了更好的访问性能。
而 Redis 除了设计了 quicklist 结构来应对 ziplist 的问题以外,还在 5.0 版本中新增了 listpack 数据结构,用来彻底避免连锁更新。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下它的设计实现思路。
listpack 设计与实现
listpack 也叫紧凑列表,它的特点就是用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来紧凑地保存数据,同时为了节省内存空间,listpack 列表项使用了多种编码方式,来表示不同长度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整数和字符串。
和 listpack 相关的实现文件是listpack.c,头文件包括listpack.h和listpack_malloc.h。我们先来看下 listpack 的创建函数 lpNew,因为从这个函数的代码逻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listpack 的整体结构。
lpNew 函数创建了一个空的 listpack,一开始分配的大小是 LP_HDR_SIZE 再加 1 个字节。LP_HDR_SIZE 宏定义是在 listpack.c 中,它默认是 6 个字节,其中 4 个字节是记录 listpack 的总字节数,2 个字节是记录 listpack 的元素数量。
此外,listpack 的最后一个字节是用来标识 listpack 的结束,其默认值是宏定义 LP_EOF。和 ziplist 列表项的结束标记一样,LP_EOF 的值也是 255。
unsigned char *lpNew(void) {
//分配LP_HRD_SIZE+1
unsigned char *lp = lp_malloc(LP_HDR_SIZE+1);
if (lp == NULL) return NULL;
//设置listpack的大小
lpSetTotalBytes(lp,LP_HDR_SIZE+1);
//设置listpack的元素个数,初始值为0
lpSetNumElements(lp,0);
//设置listpack的结尾标识为LP_EOF,值为255
lp[LP_HDR_SIZE] = LP_EOF;
return lp;
}
你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展示的就是大小为 LP_HDR_SIZE 的 listpack 头和值为 255 的 listpack 尾。当有新元素插入时,该元素会被插在 listpack 头和尾之间。
好了,了解了 listpack 的整体结构后,我们再来看下 listpack 列表项的设计。
和 ziplist 列表项类似,listpack 列表项也包含了元数据信息和数据本身。不过,为了避免 ziplist 引起的连锁更新问题,listpack 中的每个列表项不再像 ziplist 列表项那样,保存其前一个列表项的长度,它只会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当前元素的编码类型(entry-encoding)、元素数据 (entry-data),以及编码类型和元素数据这两部分的长度 (entry-len),如下图所示。
这里,关于 listpack 列表项的设计,你需要重点掌握两方面的要点,分别是列表项元素的编码类型,以及列表项避免连锁更新的方法。下面我就带你具体了解下。
listpack 列表项编码方法
我们先来看下 listpack 元素的编码类型。如果你看了 listpack.c 文件,你会发现该文件中有大量类似 LP_ENCODINGXX_BIT_INT 和 LP_ENCODINGXX_BIT_STR 的宏定义,如下所示:
#define LP_ENCODING_7BIT_UINT 0
#define LP_ENCODING_6BIT_STR 0x80
#define LP_ENCODING_13BIT_INT 0xC0
...
#define LP_ENCODING_64BIT_INT 0xF4
#define LP_ENCODING_32BIT_STR 0xF0
这些宏定义其实就对应了 listpack 的元素编码类型。具体来说,listpack 元素会对不同长度的整数和字符串进行编码,这里我们分别来看下。
首先,对于整数编码来说,当 listpack 元素的编码类型为 LP_ENCODING_7BIT_UINT 时,表示元素的实际数据是一个 7 bit 的无符号整数。又因为 LP_ENCODING_7BIT_UINT 本身的宏定义值为 0,所以编码类型的值也相应为 0,占 1 个 bit。
此时,编码类型和元素实际数据共用 1 个字节,这个字节的最高位为 0,表示编码类型,后续的 7 位用来存储 7 bit 的无符号整数,如下图所示:
而当编码类型为 LP_ENCODING_13BIT_INT 时,这表示元素的实际数据是 13 bit 的整数。同时,因为 LP_ENCODING_13BIT_INT 的宏定义值为 0xC0,转换为二进制值是 1100 0000,所以,这个二进制值中的后 5 位和后续的 1 个字节,共 13 位,会用来保存 13bit 的整数。而该二进制值中的前 3 位 110,则用来表示当前的编码类型。我画了下面这张图,你可以看下。
好,在了解了 LP_ENCODING_7BIT_UINT 和 LP_ENCODING_13BIT_INT 这两种编码类型后,剩下的 LP_ENCODING_16BIT_INT、LP_ENCODING_24BIT_INT、LP_ENCODING_32BIT_INT 和 LP_ENCODING_64BIT_INT,你应该也就能知道它们的编码方式了。
这四种类型是分别用 2 字节(16 bit)、3 字节(24 bit)、4 字节(32 bit)和 8 字节(64 bit)来保存整数数据。同时,它们的编码类型本身占 1 字节,编码类型值分别是它们的宏定义值。
然后,对于字符串编码来说,一共有三种类型,分别是 LP_ENCODING_6BIT_STR、LP_ENCODING_12BIT_STR 和 LP_ENCODING_32BIT_STR。从刚才的介绍中,你可以看到,整数编码类型名称中 BIT 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整数的长度。因此类似的,字符串编码类型名称中 BIT 前的数字,表示的就是字符串的长度。
比如,当编码类型为 LP_ENCODING_6BIT_STR 时,编码类型占 1 字节。该类型的宏定义值是 0x80,对应的二进制值是 1000 0000,这其中的前 2 位是用来标识编码类型本身,而后 6 位保存的是字符串长度。然后,列表项中的数据部分保存了实际的字符串。
下面的图展示了三种字符串编码类型和数据的布局,你可以看下。
listpack 避免连锁更新的实现方式
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下 listpack 列表项是如何避免连锁更新的。
在 listpack 中,因为每个列表项只记录自己的长度,而不会像 ziplist 中的列表项那样,会记录前一项的长度。所以,当我们在 listpack 中新增或修改元素时,实际上只会涉及每个列表项自己的操作,而不会影响后续列表项的长度变化,这就避免了连锁更新。
不过,你可能会有疑问:如果 listpack 列表项只记录当前项的长度,那么 listpack 支持从左向右正向查询列表,或是从右向左反向查询列表吗?
其实,listpack 是能支持正、反向查询列表的。
当应用程序从左向右正向查询 listpack 时,我们可以先调用 lpFirst 函数。该函数的参数是指向 listpack 头的指针,它在执行时,会让指针向右偏移 LP_HDR_SIZE 大小,也就是跳过 listpack 头。你可以看下 lpFirst 函数的代码,如下所示:
unsigned char *lpFirst(unsigned char *lp) {
lp += LP_HDR_SIZE;
//跳过listpack头部6个字节
if (lp[0] == LP_EOF) {
//如果已经是listpack的末尾结束字节,则返回NULL
return NULL;
}
return lp;
}
然后,再调用 lpNext 函数,该函数的参数包括了指向 listpack 某个列表项的指针。lpNext 函数会进一步调用 lpSkip 函数,并传入当前列表项的指针,如下所示:
unsigned char *lpNext(unsigned char *lp, unsigned char *p) {
...
p = lpSkip(p);
//调用lpSkip函数,偏移指针指向下一个列表项
if (p[0] == LP_EOF) {
return NULL;
}
return p;
}
最后,lpSkip 函数会先后调用 lpCurrentEncodedSize 和 lpEncodeBacklen 这两个函数。
lpCurrentEncodedSize 函数是根据当前列表项第 1 个字节的取值,来计算当前项的编码类型,并根据编码类型,计算当前项编码类型和实际数据的总长度。然后,lpEncodeBacklen 函数会根据编码类型和实际数据的长度之和,进一步计算列表项最后一部分 entry-len 本身的长度。
这样一来,lpSkip 函数就知道当前项的编码类型、实际数据和 entry-len 的总长度了,也就可以将当前项指针向右偏移相应的长度,从而实现查到下一个列表项的目的。
下面代码展示了 lpEncodeBacklen 函数的基本计算逻辑,你可以看下。
unsigned long lpEncodeBacklen(unsigned char *buf, uint64_t l) {
//编码类型和实际数据的总长度小于等于127,entry-len长度为1字节
if (l <= 127) {
...
return 1;
} else if (l < 16383) {
//编码类型和实际数据的总长度大于127但小于16383,entry-len长度为2字节
...
return 2;
} else if (l < 2097151) {
//编码类型和实际数据的总长度大于16383但小于2097151,entry-len长度为3字节
...
return 3;
} else if (l < 268435455) {
//编码类型和实际数据的总长度大于2097151但小于268435455,entry-len长度为4字节
...
return 4;
} else {
//否则,entry-len长度为5字节
...
return 5;
}
}
我也画了一张图,展示了从左向右遍历 listpack 的基本过程,你可以再回顾下。
好,了解了从左向右正向查询 listpack,我们再来看下从右向左反向查询 listpack。
首先,我们根据 listpack 头中记录的 listpack 总长度,就可以直接定位到 listapck 的尾部结束标记。然后,我们可以调用 lpPrev 函数,该函数的参数包括指向某个列表项的指针,并返回指向当前列表项前一项的指针。
lpPrev 函数中的关键一步就是调用 lpDecodeBacklen 函数。lpDecodeBacklen 函数会从右向左,逐个字节地读取当前列表项的 entry-len。
那么,lpDecodeBacklen 函数如何判断 entry-len 是否结束了呢?
这就依赖于 entry-len 的编码方式了。entry-len 每个字节的最高位,是用来表示当前字节是否为 entry-len 的最后一个字节,这里存在两种情况,分别是:
最高位为 1,表示 entry-len 还没有结束,当前字节的左边字节仍然表示 entry-len 的内容;
最高位为 0,表示当前字节已经是 entry-len 最后一个字节了。
而 entry-len 每个字节的低 7 位,则记录了实际的长度信息。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entry-len 每个字节的低 7 位采用了大端模式存储,也就是说,entry-len 的低位字节保存在内存高地址上。
我画了下面这张图,展示了 entry-len 这种特别的编码方式,你可以看下。
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 entry-len 的特别编码方式,lpDecodeBacklen 函数就可以从当前列表项起始位置的指针开始,向左逐个字节解析,得到前一项的 entry-len 值。这也是 lpDecodeBacklen 函数的返回值。而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知道 entry-len 记录了编码类型和实际数据的长度之和。
因此,lpPrev 函数会再调用 lpEncodeBacklen 函数,来计算得到 entry-len 本身长度,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得到前一项的总长度,而 lpPrev 函数也就可以将指针指向前一项的起始位置了。所以按照这个方法,listpack 就实现了从右向左的查询功能。
小结
这节课,我从 ziplist 的设计不足出发,依次给你介绍了 quicklist 和 listpack 的设计思想。
你要知道,ziplist 的不足主要在于一旦 ziplist 中元素个数多了,它的查找效率就会降低。而且如果在 ziplist 里新增或修改数据,ziplist 占用的内存空间还需要重新分配;更糟糕的是,ziplist 新增某个元素或修改某个元素时,可能会导致后续元素的 prevlen 占用空间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连锁更新问题,导致每个元素的空间都要重新分配,这就会导致 ziplist 的访问性能下降。
所以,为了应对 ziplist 的问题,Redis 先是在 3.0 版本中设计实现了 quicklist。quicklist 结构在 ziplist 基础上,使用链表将 ziplist 串联起来,链表的每个元素就是一个 ziplist。这种设计减少了数据插入时内存空间的重新分配,以及内存数据的拷贝。同时,quicklist 限制了每个节点上 ziplist 的大小,一旦一个 ziplist 过大,就会采用新增 quicklist 节点的方法。
不过,又因为 quicklist 使用 quicklistNode 结构指向每个 ziplist,无疑增加了内存开销。为了减少内存开销,并进一步避免 ziplist 连锁更新问题,Redis 在 5.0 版本中,就设计实现了 listpack 结构。listpack 结构沿用了 ziplist 紧凑型的内存布局,把每个元素都紧挨着放置。
listpack 中每个列表项不再包含前一项的长度了,因此当某个列表项中的数据发生变化,导致列表项长度变化时,其他列表项的长度是不会受影响的,因而这就避免了 ziplist 面临的连锁更新问题。
总而言之,Redis 在内存紧凑型列表的设计与实现上,从 ziplist 到 quicklist,再到 listpack,你可以看到 Redis 在内存空间开销和访问性能之间的设计取舍,这一系列的设计变化,是非常值得你学习的。
每课一问
ziplist 会使用 zipTryEncoding 函数计算插入元素所需的新增内存空间,假设插入的一个元素是整数,你知道 ziplist 能支持的最大整数是多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