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文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家理解TCP协议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二、基础名称解释
SYN:同步连接序号,SYN=1(请求建立连接);<br /> ACK:请求/应答状态,ACK=0(请求状态),ACK=1(应答状态);<br /> FIN: 结束连线,FIN=0(结束连线请求),FIN=1(结束连线)。
三、理解“三次握手”
热身篇:
TCP的三次握手有点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礼尚往来;
1)a送给b一个苹果手机(第一次握手a->b);
2)b收到后,很开心,一直说谢谢,并且为了回赠,送给a一个苹果电脑(第二次握手b->a);
3)a收到b的回礼后,告诉b我收到了,并对b说谢谢(第三次握手a->b);
一次完整的送礼流程。
理解篇:
1)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连接请求(发送SYN包,进入SYN-SEND状态)(第一次握手);
2)服务端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同意向客户端建立连接(发送ACK-SYN包,进入SYN-RCVD状态)(第二次握手);
3)客户端接收到服务端的同意后,与服务端确认建立连接(第三次握手)。
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建立起了连接,可以传输数据了。
四、理解”四次挥手”
热身篇:
TCP的四次挥手——跟渣男分手;
故事简述:c和d是男女朋友,c有一天发现d是渣男,想跟d分手;
1)c向d提出分手请求(第一次挥手);
2)d收到请求后,虽然d是渣男,但是d还是很礼貌的,告诉c,我收到你的请求了;但是我现在忙着跟其他人谈恋爱昵(第二次挥手);
3)d终于空下来了,告诉c,我接受你的分手请求了(第三次挥手);
4)c收到d的回复后,告诉d我终于解脱(第四次挥手)。
理解篇:
1)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断开连接请求(FIN=1,进入FIN-WAIT-1状态)(第一次挥手);
2)服务端接收到断开请求后,同意向客户端断开连接,但是还有数据在传输,要等数据先传输完,所以先告知客户端收到断开请求了(进入CLOSE-WAIT状态)(第二次挥手);
3)服务端数据传输完成后,告知客户端,要关闭连接了(第三次挥手);
4)客户端接收到服务端的断开连接消息后,告知服务端已收到断开连接的消息(第四次挥手);
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关闭了连接。
五、思考
1. 为什么要进行3次握手?
客户端发送请求报文,服务器收到请求后确认建立连接并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为什么还要客户端确认服务端的确认?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中讲“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客户端发送第一次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服务端,本来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如果不建立三次握手(客户端确认服务端的确认),服务端接收到请求后,会误以为是客户端再次发出的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只要服务端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但是客户端实际上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服务端的确认,也不会向服务端发送数据,但服务器以为新的连接已经建立,就一直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这样,服务端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采用三次握手就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看两个场景:
场景一:A 跟同事 B 说 10分钟之后到公司( A正常情况开车到公司需要10分钟);B 知道后,在门口等着,由于堵车,开车时间可能需要60分钟,但是 A 并没有再次跟 B 确认时间,B 也不知道,就一直在门口傻傻的等着。
场景二:A 跟同事 B 说 10分钟之后到公司( A正常情况开车到公司需要10分钟);B 知道后,在门口等,这时候 A 又跟同事说路上堵车,你不等我了,你先去做别的事情吧。
所以三次握手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在异常情况下,客户端没有跟服务端确认,导致服务端苦苦等待。
2. 为什么挥手需要四次?
因为服务端在 LISTEN 状态下,
收到建立连接请求时,把 ACK(应答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和 SYN (确认建立连接)放在一个报文里发送给客户端了;
而收到关闭连接请求时,仅仅表示客户端不再发送数据了,但还能接收数据,服务端也未必全部数据都发送给客户端了,所以服务端可以立即关闭连接 ,也可以发送一些数据给客户端后,再发送 FIN (结束连接)给客户端表示同意现在关闭连接,因此,服务端 ACK(应答客户端的关闭请求)和 FIN (结束连接)报文一般都会分开发送。
转自: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135121/article/details/8797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