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是“学而时嘻之”博主。博文介绍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

Part 1 反常识思维

:::info 人类都有惯性思维,它们可能是思维误区。这是伴随着进化而来的。

对于个人而言,复杂的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学会警惕这种惯性思维,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思辨问题。

但是对于别人而言,我们可以利用别人的惯性思维,我们可以更好的引导别人相信我们想让对方相信的事情。
利用道德,利用美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服别人。因为人们对具体的事例能做出更快的判断。

但是人天生容易厌恶、忽略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理想中,两个真理追求者争论一个问题,最后肯定会达成一致。因为我相信你之所以坚持你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我选择相信你,从而达成一致。但是实际中,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况,因为有人不诚实。

然后作者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的惯性思维。但是只要学习了5个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就可以意识到这些错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这世界上某些事的发生就是随机的,无原因,无目的的。但是人们习惯性认为所有事情都是有目的原因的,这就导致了阴谋论的出现。

第一趴的后三节:

  • 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感觉和本趴没什么关系,可能是为了下一趴“刻意练习”中学习套路这块有关系。
  • 健康的经济学,核电站能出什么大师:感觉就是关于“厌恶损失,放大小概率事件”这两种思维误区的例子。 :::

第一部分谈的是人性。

本书所谈的人性,都是通过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得出我们自身的认知倾向。这些倾向并非十全十美,往往造成我们的错误认识。了解我们自身思考过程中的陷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很多常犯的错误,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

反常识思维

  1. 抽象的统计数字的力量比不上一个具象的例子。

这是因为人类一直生活在“具体的”世界中,我们能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不过150个。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时候具体的事,人和表情。在具体例子的训练下,我们的潜意识学会了快速判断人的真诚和紧急程度。这就是《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1——下意识。而现代社会因为更复杂,信息更多,我们需要运用系统2去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预算。

image.png

文人思维:很多事情想当然,把自己的判断当作常识。而这些判断是从人的原始思维而来的。低级文人研究道德,高级文人研究美感。喜欢用“美感”说服人。希望用自己的“常识”影响他人。

理工科思维:起源于tradeoff,因为不存在事事都满足的情况,所以需要学会妥协,那么就需要判断每件事的利弊,判断的方法需要借助数字计算,需要量化输入,预计输出。这就是“反常识”。

:::info 想要说服人,可以通过将一个具象的故事,让人产生共情。但也不是说统计数字就一无是处。在情景故事中加入具象数字,感觉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对于kitchen用户量的阐述,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使用kitchen。 :::

别想说服我

科学家机制:先找证据再下结论
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找证据。每个人都爱看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不爱看甚至忽略不符合自己观念的证据。对印证自己观点的文章有好感,而对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挑毛病。

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某个东西,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如果看到相反的信息,会变得不讲理只讲请。因为他们觉得收到了威胁,会用相反的信息来加强自己错误的信念。

忽略相反信息,甚至用相反信息加强自己的观点。

不是文化低的人才会陷入确认偏误,甚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思想越容易良机分化。

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那么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直。有论文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用来说服别人的,而不是追求真理。
image.png

解决方案:主动可以的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避免预设立场的文章,尽可能的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

:::info 所以,想要说服别人,不能正面硬刚。都是从同意别人的观点开始。先热烈恳切的赞同别人一番,然后谦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一点点渗透。原则就是求同存异。

而对于我们自己的工作,需要尽量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思考方式,尤其是在理解用户这件事上。 :::

坏比好重要

损失厌恶:人们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
image.png

解决方案:即使知道强烈的负面情绪会给自己带来偏见,也不轻易纵容这种情绪,看到好的冒险机会敢上,遭遇损失却不放在心上。看到好人好事主动夸,听到坏消息保持担心。
相关心理现象:《思考的快与慢》 放大小概率事件,核电站事故,健康的经济学。

:::info 不要害怕冒险。不要高估小概率事件。不要因噎废食。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随机。对于小概率事故,管理者不需要一出错误就全体反思;偶然的错误不值得深究,成绩也不值得探究。
误差。学会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
赌徒谬误。两件独立的随机事件间的概率完全没有关系。
独立随机事件是没有规律不可预测的。随机不等于均匀。
image.png

小数定律。只要数据足够少,会误会有规律,其实没规律。统计样本不够大,什么都说明不了。
image.png

阴谋论

我的理论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证据,也不需要进一步的证据。但是我的理论可以解释看似自然其实不自然的事件,我发现背后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种解读就是阴谋论。
相信阴谋论是人的本能,因为人们总是希望给复杂的世界一个理由。不但找理由,还找目的。这种思维模式就是不承认巧合。事实上阴谋出现的远比想象的少,不论是政治还是股市。
阴谋论不足信的因为其成立的可能性很低。

image.png

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一套纯机械的机制,背后并不一定有什么目的。

Part 2 成功学的解药

:::info

成功的科学规律

  1. 需要意志力。因为冒险需要意志力。

    • 为什么要冒险呢?因为冒险的成功概率更高。
    • 为什么冒险的成功概率更高呢?因为人们天生厌恶损失,总是会放大冒险失败的概率,从而选择保守。实际上,冒险的成功概率会比预计的高。
    • 什么样的人和品质会更倾向冒险呢?落后者,过度自信
    • 为什么是落后者呢?因为落后者敢于背水一战。
    • 落后者需要怎么打败强者呢?将劣势转为优势,不要跟着对手的打法去打。改变规则。
  2. 需要刻意练习。不断学习新知识,高强度集中注意力,掌握套路。

    • 学习什么呢?书籍好于零碎的知识。
    • 怎么读书呢?学会做读书笔记,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3. 需要资源。

    • 资源从哪里来呢?弱联系的人脉。 :::

第二部分谈励志。本书告诉我们励志也是有科学规律的,告诉我们如何以己之长克人之短。本书介绍了很多实用诀窍。

我们需要科学的励志,可以被复制的成功经验。不再依赖名人轶事,而是借助实验和统计。有一项研究,表明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不但学习如此,职场上也是如此。能够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不容易出现偏执和抑郁的心理问题。

自控需要意志力。但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研究者推断:意志力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
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这就是决策疲劳。意志力薄弱的时候容易作出风险最低的决断。
自我监视是自控的另一个手段。
怎么提高意志力?常立志。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用在别的事情上。

匹夫怎么逆袭

  1. 知道自己的不利条件,有些情况下可以成为有力条件。对手也是这样。
  2. 不能按照对手的打法去跟他打,有时候需要用非常规手段。这些手段坑你很难受,毫无乐趣,还有舆论压力。但是一版有创造性的人物,都要有点特立独行的气质。敢于做社会上通常认为不应做的事。不是你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是社会适应你,追求取胜,而不是别人的喜欢。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是高富帅的事,而改变规则是屌丝的特权。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成功的方法不在于学习时长,而是学习方法。

刻意练习
image.png

  1. 知识和技能氛围3个同心圆,由内到外: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学习应该在学习区,学会之后立马进入下一个困难点。持续进步的关键在于持续在学习区做事。
  2. 最关键的部分:基础训练,掌握套路。怎么掌握呢?大量重复的训练,高度的针对性。
  3. 随时获得反馈。需要一个老师即使提供反馈。学徒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
  4. 刻意练习不好玩,需要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力资源。单独练习效果更好。配合奖励机制更好。
  5. 兴趣是内在动力。

思维的密度

看别人惊喜准备的知识,因为它的思维密度高。思维密度=准备时长/阅读时长。

高效地读书

读书三个方法:随便翻翻, 略读,精读。如何判断什么书怎么读呢?最好就是把所有地对象放到一起决策,这就是《思考地快与慢》中窄框架,宽框架理论。

笔记本地力量

读书需要记笔记,可以很好地帮助自己整理出一套知识体系。

强力研读

一种高强度地读书方法。这种方法不好玩,用时少(因为强度太高不适合时间太长),不追求快(读得慢吸收知识)。

  1. 新书读两遍,第一遍通读,时不时停下来思考。第二遍写读书笔记,吃透这本书,要专注于思想脉络。
  2. 读书笔记地作用就是日后以最快的速度重温这本书。包括

image.png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

落后者有后发优势,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怕承担风险。
那总是落后者创新,那领先者怎么办?跟着落后者变,才能确保没有变量,保持领先优势。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想要成功,需要有点过度自信,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冒险。只要没死,就继续冒险。成功的概率就大了。

image.png

一个人适不适合竞争要看 无名指长度。是因为无名指和食指的长度比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基础睾酮水平。这种激素越多,无名指越长,同时人也越爱冒险和竞争。
COMT基因可以变异出两种酶,一个是快酶,面对压力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战士),一种是慢酶,那么多巴胺容易过多而惊慌失措(颤士)。分别在战时和平时表现好。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真正又用的来自于弱联系,人脉的关键不是自己在哪个圈子,而是能联系到多少圈子,获取外部信息。如果创业的话,也是弱联系关系的人搭档成功绿更高。

Part 3 霍金的答案

:::info 要避开思维误区, 就是要培养科学精神,学会使用科学方法:

  1. 从已知推导出未知
  2. 动手做实验,用证据证明。

初级的科学证明事物的相关性,然后是因果性,最终是找到世界运行的机制。

最后,现在的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不堪一击的,只存在与实验室的,只局限于一定模型的。 :::

第三部分讲科学。本书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大有益处。

亚里士多德为何不数数自己的妻子有几颗牙齿

掌握科学知识的人有凭借理论推导就能破解世界的力量。知识分学过和没学过,但是科学家不仅是懂科学知识,更会使用科学方法。
破解世界的方法:

  1. 从已知推导出未知,只动脑不动手
  2. 动手——用实验的方式证明是否有灵魂转世。

物理学的逻辑

一个好的物理理论的好坏不在于这个理论是否符合人的直觉,而在于能不能作出语言。

摆脱稚童的状态

能找到一个理论解释,不是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标准的状态。
古代文人的习惯思维:碰到无法判断对错的局面就查经典;科学家:直接用事实验证。

相关性研究:科研的初级阶段。要证明A和B有相关行,不能说有A和B的比例怎么样,而是要一起考虑有A没B,没B有A,没B没A的比例如何。

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性。
很多情况不能做实验,只能被动调查,这种方法叫做流行病学。最容易的流行病学研究是所谓的回顾性问卷调查。但是其实会有很多场外影响因素。不管调查到什么程度,都是对真实世界的管中窥豹。

得到因果性还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需要得到一个机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相关性和因果性是思维的转变,最终目的是发现机制。

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过程,一个新的理论提出,不一定马上得到认可,需要不断的寻找证据证明它。科学研究就是一个把新思想逐渐变成主流的过程。怎么才算主流呢?就是能用现有理论去解释新理论。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干掉的错误想法比正确想法多的多。

喝一口的心理学和喝一瓶的心理学

作者鄙视了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实验,因为这些实验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不具备通用性,结果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大部分都是错的。 因为科学家的偏见。但这不表明科学中没有正确答案,只是得到和判读正确答案并不简单。
所谓“科学方法”是另一种思维方式,超越人类本能的思维方式。

科学家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模型,模型就是有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