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分析的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方法工具,却唯独少了立足点,不知道该从哪个视角看数据。
所以,想要明确分析目标,首先得找准自己的分析视角

  • 行业分析关注的是整个市场,在业务相关分析中粒度最粗,通过分析各类公开数据,判断市场空间(目前和未来)、玩家结构(竞争/合作)、主要商业模式(怎么赚钱)等;
  • 财务分析关注公司整体运行状态,如现金流、资产、债务及收益等,通过对比和预测,判断财务健康状况、重大项目潜在风险、市场行情机会等;
  • 营销分析侧重业务拓展能力,如营收、广告效益、渠道转化等,挖掘业务潜在增长点;
  • 产品分析侧重服务供应能力,如成本、质量、留客能力等,分析如何低成本服务更多客户。

不管从哪个视角出发,判断数据分析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能否回归业务,指导业务。
所以,数据分析非常强调对业务的理解能力,可粗略划分出3个等级:

  1. 第一级:了解业务指标,知道各指标间关系,按指标统计和呈现数据,侧重执行。
  2. 第二级:围绕业务目标,提出问题或猜想,并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侧重优化。
  3. 第三级:从数据洞察机会,构建业务模型,设定基本指标体系,侧重创新。

级别越高,接触的数据更广也更抽象,需要的不仅仅是数学统计能力,更多是洞察力。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加深业务理解呢?

提高业务理解能力的3个步骤

首先要对商业有个全局了解。
每个人都有不同职业背景,比如技术、产品、销售、运营、市场、行政等,对商业的理解来自不同侧面。
商业模式画布,是目前较为体系的工具,可以辅助理解业务模式。
5、业务模型 - 图1
最中间是“价值主张”,即业务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 左边是可用资源,包括“重要伙伴”、“关键业务”、“核心资源”;使用资源就需要付出成本,对应左下方的“成本结构”。
  • 右边是业务拓展,包括“用户细分”、“客户关系”,“渠道通路”;业务产生价值能带来收入,对应右下方的“收入来源”。

不管是小生意,还是大事业,基本都能用这张9宫格画布概括。

其次,需要了解常见业务分析模型。
古往今来,纯开创型的业务少之又少,99%业务源自微创新。
所以利用已有业务的分析模型,可以帮助理解业务。
常见分析模型如:

  • AARRR模型,用于分析用户增长;
  • RFM模型,用于评估用户价值;
  • 漏斗模型,用于监测用户行为。

其中漏斗模型比较通用,根据不同子目的可以演变出不同的模型,AARRR其实也是一种漏斗模型。
此外,广告领域AISASAIDMA等模型都属于漏斗模型。
各种模型的背后,其实是人们总结出的思考方式。
比如RFM模型体现的是一种分类思想,把人群按不同维度分类;
AARRR等漏斗模型体现的是统计思想,计算有多少人会持续到下一阶段。
同样的思想,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复用,也会得出一些不同的模型。
比如分类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按重要和紧急2个维度划分,就有四象限管理法;用在宏观环境分析上,按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维度划分,就有PEST 模型,类似还有SWOT波士顿矩阵等模型。
漏斗统计思维更通用,只要存在流程,就能把其中每个环节作为阶段,统计阶段间的转化率。
比如AARRR模型,提取用户运营中获客、激活、留存、收入、转介5个阶段,统计阶段间转化率,从而反映产品在各个阶段表现,辅助从中寻找优化点。
同样思维也能用在其他流程,比如公司招聘,提取简历、笔试、面试等环节作为各阶段,统计淘汰率,再根据总体入职情况,以及入职后表现,思考招聘流程优化点。

除了上面较常见分析模型外,还有一些更频繁用到的分析思考方式:

  • 对比分析:按时间维度对比(环比、同比)、按地理纬度对比(分公司间、各省市间)、按类别对比(销售团队间、A/B测试、竞品对比)……;
  • 关联分析:观察数据分布,比如线性趋势、聚类、相关性等;
  • 归因分析:根据现象推断背后原因,常用于提出假设,比如分析模型的关键维度。

最后,根据业务理解和已有分析模型,投入到应用实践。
比如,套用RFM模型分析用户价值,可以把用户分成N类,对于不同类型用户采取不同运营策略。
5、业务模型 - 图2
这套模型常被应用于用户会员等级设计,具体模型可根据具体业务微调,但整体分析框架不变。

  1. 首先,统计出用户消费的频率、金额及近期消费时间;
  2. 其次,根据用户产生价值,以及运营成本,设计不同会员权益等级;
  3. 然后,围绕权益等级,设计差异化运营策略;
  4. 最后,制定具体运营目标,按计划推进运营进程。

再比如,套用AARRR模型分析用户增长,监测用户不同环节的行为数据,如点击、页面跳转、购买、分享等。
5、业务模型 - 图3
这套模型常被应用于产品优化,包括产品流程和细节,最大特点是渐进式增长。

  1. 首先,搭建起一套最小完整产品流程,按时间维度监测个环节指标数据;
  2. 其次,制定增长策略,应用于某个环节,观察变化;
  3. 然后,复盘策略效果,扩大范围或重新制定策略再次投入应用测试;
  4. 最后,持续“制定->测试->复盘”的循环。

理解了业务,掌握了模型,就可以开始着手分析数据了。
前面说过,有效的数据分析,一定是能回归业务,指导业务。
业务本身就处于快速变化中,尤其是消费领域,各种新玩法、新模式层出不穷。
数据分析的目标,最终也服务于业务目标。
比如上面提到的会员体系,目的是把有限资源差异化提供给不同价值的用户,最终提升整体用户价值。
制定增长策略时,可参考当前各环节转化率,尝试挖掘现有策略的提升空间,或者测试新的增长策略。
不管是制定增长策略,还是设计会员权益,都需要基于已有数据分析。
一开始该保存哪些数据指标用于分析呢?
对于刚接触业务数据分析的新手而言,这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

常见的3类消费业务模式

实战中,主要有3种消费业务模式:

  1. 门店型:依赖线下商圈流量,通过连锁形成规模,比如各种奶茶店、咖啡店、火锅店等。
  2. 平台型:入驻平台卖货,靠中心化平台获取流量,比如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平台上卖货。
  3. 社交型:自建或租用系统自运营,靠社交网络获取流量,比如各类微商品牌、知识教育类品牌等。

下面分别看看这3类消费业务的特点和关键指标。

门店型

门店型业务的特点有3个:

  1. 非标服务,哪怕是最标准奶茶门店,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标准,毕竟用户口味在变,需要微创新;
  2. 本地服务,服务交付范围有限,一般在门店3-5公里范围内,外卖相当于提升了辐射范围;
  3. 商圈流量,客流量主要来自线下商圈,用户人群范围相对稳定。

这3个特点,决定了门店主要经营策略。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选址
门店选错了位置,就基本宣告失败。
其次,想要长久经营,必须重视用户复购率和产品创新
因为能覆盖的商圈流量相对稳定(学校除外),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几乎所有用户都触达过。
这时候对于某个产品,喜欢和不喜欢的人,都已明朗。你再怎么通知,都不能把不喜欢变成喜欢。
所以,需要推陈出新,用新产品、新服务来吸引那些不喜欢的潜在顾客。
所以,一般门店型业务都会配备会员服务,就是为了留客、锁客。
对于门店业务的分析,可以从3个维度着手:

  1. 门店经营维度:包括门店订单和营收,目的是判断单店盈利和投资回收。
  2. 用户运营维度:用RFM模型分析用户价值,目的是辅助制定运营策略。
  3. 产品服务维度:分析各类产品服务销售情况,目的是优化产品服务目录。

平台型

平台和门店相比,有3个主要差别:

  1. 标准类商品:销售的是主要是标准商品,有固定SKU、保质期等。
  2. 空间不受限:物流能到达的地方,商品就能送达,竞争更激烈。
  3. 垄断型流量:门店能选址议价,平台垄断流量后制定标准,流量获取主要靠平台内广告。

所以平台型业务,更关注平台本身的规则,淘宝商家就得研究淘宝平台的规则,京东商家就得研究京东平台规则……
选平台也很重要,卖货首先得匹配适合的平台
比如高端高价类产品,上京东和天猫更合适,低价产品放淘宝,或者拼多多。
当然选错成本没有门店那么高,如果人力资源充足也可以选择多平台同时经营。
开店后,想要经营好,最关键一条:如何用更低成本获得更多平台流量扶持
平台都有2个主流量入口:搜索和推荐。搜索属于主动流量,更精准;推荐是被动流量,由平台算法驱动。此外,还有平台定期组织的官方活动等。
平台型业务的竞争非常激烈,商家会不惜亏本把资源投入到获客。比如打造一个爆款用于吸引用户访问店铺,再通过店铺展示自家更多商品;热度过去后,开始下架打造新的爆款。
对平台型业务分析,可以从3个维度着手:

  1. 运营维度:用漏斗模型,监测店内各页面访问跳转及下单数据,辅助优化店铺页面。
  2. 产品维度:分析各产品SKU销售情况,辅助优化产品SKU上下架。
  3. 渠道维度:分析各渠道广告投放效益,包括平台内展位或平台外导流,目的是优化投放策略。

社交型

社交型业务也是线上类的业务,但与平台型不同的是,它没有中心化流量分发。
最典型代表如基于微信系的业务。用一个公众号,配上收款账户,就能完成业务交易闭环。
常见类型如:微商产品、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等。
社交型业务有3大特点:

  1. 定制产品:一般不直接售卖外部平台通用产品,重新策划和包装。
  2. 社交流量:通过付费采购或组织独立个体,传播汇聚流量,头部效应明显。
  3. 自主运营:组合内容、产品、服务,运营自有流量,即所谓“私域流量”。

和平台型业务相比,社交型业务没有中心化的平台,在生态中每个人都可以自建平台。
依靠社交网络的快速传播能力,不少社交电商平台快速崛起。
社交型业务最基本的两个指标:传播率、付费转化率。
比如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常用的公开课裂变策略,通过用户朋友圈转发而获取更多潜在用户。
选择好产品后,策划打磨爆款文案,再由小到大扩大投放范围,实现业务增长。
相比前两类业务,社交型业务入门门槛低,不少平台商家也在尝试转型,自建流量池。
在分析社交型业务时,可以从3个维度着手:

  1. 渠道维度:分析文案在内外各渠道转化率,辅助选品优化、文案策划和渠道筛选。
  2. 活动维度:套用AARRR模型分析活动效果,如付费前裂变和付费后转介的传播率,优化活动策略。
  3. 用户维度:可以用技术手段打通用户标示,套用RFM模型分析用户价值,制定差异化服务。

    总结

    数据分析前必须明确目标,有效的数据分析必然能回归业务、指导业务。
    本文介绍了如何快速提高业务理解能力的3个步骤,也介绍了3类常见的消费业务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通用分析模型,也有经典业务模式,但数据指标是随着业务发展慢慢完善。
    一般情况下,没必要把指标细化到用户每个操作,只需挑选最关键几个监测即可。因为太细粒度的数据样本会很小,不具备统计意义。
    下一章,我们以门店型业务的实战项目为背景,正式开始数据分析工作。

扫码加入学习群,前100名免费。
5、业务模型 -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