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模型

汽车的刹车什么样?

2. 心理模型 - 图1

这称为:表现模型,是指产品呈现给用户的样子。

汽车的刹车功能实际是什么样的?

2. 心理模型 - 图2

大致是这样的。即使是画成简单的示意图,也有这么复杂。这个被称为:实现模型。

当然没谁会懂这些内部原理,不过不懂也没关系,照样能操纵刹车。因为在用户心里会自己构想出类似这样的模型:

2. 心理模型 - 图3

把刹车功能理解成这样,就已经足够了,足够可以操控刹车功能了。

用户为了可以驾驭复杂的功能,会形成一个心理模型。

这心理模型通常比实现模型更简单,有时是简化的实现模型,有时跟实现模型完全不一样,完全是错误的,但都没关系,只要能指导他正确的使用功能,就可以了。

既然用户会有这种倾向,那么,产品的设计,也就是“表现模型”,应该尽可能的靠近用户的心理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

2. 心理模型 - 图4

现在的刹车踏板就是好的例子,比较贴近用户可能的想象。


产品整体概念需要心理模型

我们来看一个心理模型的数字产品实例:一个网络记事本

2. 心理模型 - 图5

你觉得这个好吗?

我觉得不好。最直观的感性判断是:不像个记事本。

太贴近实现模型了。

再看下面这个:

2. 心理模型 - 图6

这个就很记事本了。

告诉用户,将要给他一个网络记事本,他会怎样预想?是一个本子吧?或者是多个本子,很多页纸…

产品的设计也就遵循着这个思路去做,不仅仅是使得产品看上去顺眼,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展现、功能的组织,都围绕着这样一张张纸展开。这样用户才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操作。

即使是没有黄色的纸、横线、纸张的卷角、铅笔… 这些具象视觉符号,如同iPad备忘录这样:

2. 心理模型 - 图7

只是白纸黑字,也同样是好的设计。因为产品仍旧是基于“一张张内容”设计的。


具体功能也需要心理模型

2. 心理模型 - 图8

HDR是照相机的一个高级功能,可以让拍出来的照片亮的部分、暗的部分曝光都明暗适当。工作原理是短时间内拍下两张照片,分别是按照亮处和暗处曝光的,然后把两张照片合二为一,各取所长,合成出来的照片就是亮、暗处效果都好了。

这工作原理有数字技术的照片合成,也有摄影上的曝光原理,对用户来说,这些原理就显得有些难了。

如果这个拍摄合成的过程时间有点儿长,需要用户等待,应该怎么向用户说明?

iOS的做法是上图中那样“正在存储HDR”。

“存储”可能是最多人可以理解的概念,如果换成别的概念,比如,合成,好像就差一些了。“合成什么?谁和谁合成?”这就非得继续多说些技术细节了,不然说不清楚。或者解释为“正在摄制中”?也不成,如果是正在摄制,那是不是要端住手机,保持画面不动?

相比之下,“存储”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只是需要用户等一下,没有其它歧义,也不会有其它误会。只是… 如果HDR的整个过程真的如我所知的那样,这里说“存储”是稍有一点“不诚实的”,程序是在合成,而不是在存储。

依据用户心理模型来设计,就是按照用户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追求“易理解”的时候,有时就是会与“表达的准确”冲突的。很多简化的表达,其实都不太准确。法律文件都追求表达的准确,于是也就很难读了。


功能简单是不是就…

如果是设计一款功能非常简单的产品,比如:指南针,或者手电筒,是不是就不需要考虑心理模型了?总共就一、两个功能,怎么呈现出来,也不至于太难理解吧?其实前面提到的网络记事本,也是功能很简单的产品了,但如果表现模型贴近实现模型,也很糟糕。指南针、手电筒,看起来简单,但做的糟糕的,也随处可见。屏幕上充满了数值显示,功能按钮。

心理模型的产生,是因为用户难以理解、难以掌握产品,于是自己想出来一些简化的认识。

数字产品背后的实现方式是一行行代码,把这些代码实现的功能平铺直叙的展示出来,即使是功能简单的产品,也会挺难理解的。


尚未终结

至此,心理模型这一组基本的概念就介绍完了。最后,我想再引申一个问题:

是否总能找到心理模型?

前面提到的网络记事本、指南针、手电筒,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如果产品是不容易找到现实对应的,怎么办?比如:微博、微信… 这些相对抽象的产品。

“向用户心理模型靠近”,这是我们想象出的一个标靶。产品的设计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去,而不要被真实的技术实现过程所左右,把实现模型摆在用户眼前,往往是效果很差。

当我们试图真切的看清这个标靶时,经常会发现,这标靶并不清晰,或者,我更愿意说,是不那么容易找到的。是的,我认为是有思路、有办法找到的,需要一步步追问下去,并且需要其它一些道理作辅助,要都说清楚,需要巨大的篇幅。这个专题的主旨,是在于让我们对基本的理念达成共识,由心理模型一路引申出的问题,只能放在下个专题里了。

这里特意啰嗦了这几句,是因为我猜想,用心的读者了解了心理模型后,会有疑问:“我做的产品并不能像记事本那样,找到对应的模型,那我的产品岂不是没法向心理模型靠近了?”

心理模型到此,并不是终结,它是我们理解、驾驭数字产品的一个重要入口。我们现在只是找到了门,走进去还有挺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