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https://pdai.tech/md/java/collection/java-map-HashMap&HashSet.html

Java8 HashMap

Java8 对 HashMap 进行了一些修改,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了红黑树,所以其由 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 组成。
根据 Java7 HashMap 的介绍,我们知道,查找的时候,根据 hash 值我们能够快速定位到数组的具体下标,但是之后的话,需要顺着链表一个个比较下去才能找到我们需要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链表的长度,为 O (n)。
为了降低这部分的开销,在 Java8 中,当链表中的元素达到了 8 个时,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在这些位置进行查找的时候可以降低时间复杂度为 O (logN)。
来一张图简单示意一下吧:
image.png
注意,上图是示意图,主要是描述结构,不会达到这个状态的,因为这么多数据的时候早就扩容了。

下面,我们还是用代码来介绍吧,Java8 的源码可读性要差一些,不过精简一些。
Java7 中使用 Entry 来代表每个 HashMap 中的数据节点,Java8 中使用 Node,基本没有区别,都是 key,value,hash 和 next 这四个属性,不过,Node 只能用于链表的情况,红黑树的情况需要使用 TreeNode。
我们根据数组元素中,第一个节点数据类型是 Node 还是 TreeNode 来判断该位置下是链表还是红黑树的。

put 过程分析

和 Java7 稍微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Java7 是先扩容后插入新值的,Java8 先插值再扩容,不过这个不重要。

  1.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2.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3. }
  4. // 第四个参数 onlyIfAbsent 如果是 true,那么只有在不存在该 key 时才会进行 put 操作
  5. // 第五个参数 evict 我们这里不关心
  6.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7. boolean evict) {
  8.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9. // 第一次 put 值的时候,会触发下面的 resize(),类似 java7 的第一次 put 也要初始化数组长度
  10. // 第一次 resize 和后续的扩容有些不一样,因为这次是数组从 null 初始化到默认的 16 或自定义的初始容量
  11.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12. n = (tab = resize()).length;
  13. // 找到具体的数组下标,如果此位置没有值,那么直接初始化一下 Node 并放置在这个位置就可以了
  14.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15.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16. else {// 数组该位置有数据
  17. Node<K,V> e; K k;
  18. // 首先,判断该位置的第一个数据和我们要插入的数据,key 是不是"相等",如果是,取出这个节点
  19. if (p.hash == hash &&
  20.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21. e = p;
  22. // 如果该节点是代表红黑树的节点,调用红黑树的插值方法,本文不展开说红黑树
  23.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24.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25. else {
  26. // 到这里,说明数组该位置上是一个链表
  27.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28. // 插入到链表的最后面(Java7 是插入到链表的最前面)
  29. if ((e = p.next) == null) {
  30.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31. // TREEIFY_THRESHOLD 为 8,所以,如果新插入的值是链表中的第 8 个
  32. // 会触发下面的 treeifyBin,也就是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33.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34. treeifyBin(tab, hash);
  35. break;
  36. }
  37. // 如果在该链表中找到了"相等"的 key(== 或 equals)
  38. if (e.hash == hash &&
  39.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40. // 此时 break,那么 e 为链表中[与要插入的新值的 key "相等"]的 node
  41. break;
  42. p = e;
  43. }
  44. }
  45. // e!=null 说明存在旧值的key与要插入的key"相等"
  46. // 对于我们分析的put操作,下面这个 if 其实就是进行 "值覆盖",然后返回旧值
  47. if (e != null) {
  48. V oldValue = e.value;
  49.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50. e.value = value;
  51. afterNodeAccess(e);
  52. return oldValue;
  53. }
  54. }
  55. ++modCount;
  56. // 如果 HashMap 由于新插入这个值导致 size 已经超过了阈值,需要进行扩容
  57. if (++size > threshold)
  58. resize();
  59.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60. return null;
  61. }

数组扩容

resize () 方法用于初始化数组或数组扩容,每次扩容后,容量为原来的 2 倍,并进行数据迁移。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 对应数组扩容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将数组大小扩大一倍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将阈值扩大一倍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对应使用 new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初始化后,第一次 put 的时候
        newCap = oldThr;
    else {// 对应使用 new HashMap() 初始化后,第一次 put 的时候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 用新的数组大小初始化新的数组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 如果是初始化数组,到这里就结束了,返回 newTab 即可

    if (oldTab != null) {
        // 开始遍历原数组,进行数据迁移。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 如果该数组位置上只有单个元素,那就简单了,简单迁移这个元素就可以了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 如果是红黑树,具体我们就不展开了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这块是处理链表的情况,
                    // 需要将此链表拆成两个链表,放到新的数组中,并且保留原来的先后顺序
                    // loHead、loTail 对应一条链表,hiHead、hiTail 对应另一条链表,代码还是比较简单的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 第一条链表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 第二条链表的新的位置是 j + oldCap,这个很好理解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get 过程分析

相对于 put 来说,get 真的太简单了。

  • 计算 key 的 hash 值,根据 hash 值找到对应数组下标: hash & (length-1)
  • 判断数组该位置处的元素是否刚好就是我们要找的,如果不是,走第三步
  • 判断该元素类型是否是 TreeNode,如果是,用红黑树的方法取数据,如果不是,走第四步
  • 遍历链表,直到找到相等 (== 或 equals) 的 key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 判断第一个节点是不是就是需要的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 判断是否是红黑树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 链表遍历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HashSet

    前面已经说过 HashSet 是对 HashMap 的简单包装,对 HashSet 的函数调用都会转换成合适的 HashMap 方法,因此 HashSet 的实现非常简单,只有不到 300 行代码。这里不再赘述。

    // HashSet是对HashMap的简单包装
    public class HashSet<E>
    {
      ......
      private transient HashMap<E,Object> map;//HashSet里面有一个HashMap
      // Dummy value to associate with an Object in the backing Map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ESENT = new Object();
      public HashSet() {
          map = new HashMap<>();
      }
      ......
      public boolean add(E e) {//简单的方法转换
          return map.put(e, PRESENT)==null;
      }
      ......
    }
    

    Java7 HashMap

    概述

    之所以把 HashSet 和 HashMap 放在一起讲解,是因为二者在 Java 里有着相同的实现,前者仅仅是对后者做了一层包装,也就是说 HashSet 里面有一个 HashMap(适配器模式)。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 HashMap。

  • HashMap 实现了 Map 接口,允许放入 key 为 null 的元素,允许插入 value 为 null 的元素;

  • 除该类未实现同步外,其余跟 Hashtable 大致相同;
  • 跟 TreeMap 不同,该容器不保证元素顺序,根据需要该容器可能会对元素重新哈希,元素的顺序也会被重新打散,因此不同时间迭代同一个 HashMap 的顺序可能会不同。

根据对冲突的处理方式不同,哈希表有两种实现方式,

  • 一种开放地址方式 (Open addressing)
  • 一种是冲突链表方式 (Separate chaining with linked lists)

Java7 HashMap 采用的是冲突链表方式
image.png
从上图容易看出,如果选择合适的哈希函数,put() 和 get() 方法可以在常数时间内完成。但在对 HashMap 进行迭代时,需要遍历整个 table 以及后面跟的冲突链表。因此对于迭代比较频繁的场景,不宜将 HashMap 的初始大小设的过大。

有两个参数可以影响 HashMap 的性能:初始容量 (inital capacity) 和负载系数 (load factor)。初始容量指定了初始 table 的大小,负载系数用来指定自动扩容的临界值。当 entry 的数量超过 capacity*load_factor 时,容器将自动扩容并重新哈希。对于插入元素较多的场景,将初始容量设大可以减少重新哈希的次数。

将对象放入到 HashMap 或 HashSet 中时,有两个方法需要特别关心: hashCode() 和 equals()。hashCode() 方法决定了对象会被放到哪个 bucket 里,当多个对象的哈希值冲突时,equals() 方法决定了这些对象是否是 “同一个对象”。所以,如果要将自定义的对象放入到 HashMap 或 HashSet 中,需要重写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

get()

get(Object key) 方法根据指定的 key 值返回对应的 value,该方法调用了 getEntry(Object key) 得到相应的 entry,然后返回 entry.getValue()。因此 getEntry() 是算法的核心。 算法思想是首先通过 hash() 函数得到对应 bucket 的下标,然后依次遍历冲突链表,通过 key.equals(k) 方法来判断是否是要找的那个 entry。
image.png
上图中 hash(k)&(table.length-1) 等价于 hash(k)%table.length,原因是 HashMap 要求 table.length 必须是 2 的指数,因此 table.length-1 就是二进制低位全是 1,跟 hash(k) 相与会将哈希值的高位全抹掉,剩下的就是余数了。

//getEntry()方法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
    for (Entry<K,V> e = table[hash&(table.length-1)];//得到冲突链表
         e != null; e = e.next) {//依次遍历冲突链表中的每个entry
        Object k;
        //依据equals()方法判断是否相等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return null;
}

put()

put(K key, V value) 方法是将指定的 key, value 对添加到 map 里。该方法首先会对 map 做一次查找,看是否包含该元组,如果已经包含则直接返回,查找过程类似于 getEntry() 方法;如果没有找到,则会通过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方法插入新的 entry,插入方式为头插法
image.png

//addEntry()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resize(2 * table.length);//自动扩容,并重新哈希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hash & (table.length-1);//hash%table.length
    }
    //在冲突链表头部插入新的entry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size++;
}

remove()

remove(Object key) 的作用是删除 key 值对应的 entry,该方法的具体逻辑是在 removeEntryForKey(Object key) 里实现的。removeEntryForKey() 方法会首先找到 key 值对应的 entry,然后删除该 entry(修改链表的相应引用)。查找过程跟 getEntry() 过程类似。
image.png

//removeEntryForKey()
final Entry<K,V> removeEntryForKey(Object key) {
    ......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hash&(table.length-1)
    Entry<K,V> prev = table[i];//得到冲突链表
    Entry<K,V> e = prev;
    while (e != null) {//遍历冲突链表
        Entry<K,V> next = e.next;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找到要删除的entry
            modCount++; size--;
            if (prev == e) table[i] = next;//删除的是冲突链表的第一个entry
            else prev.next = next;
            return e;
        }
        prev = e; e = next;
    }
    return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