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理解POP、OOP、SOA、AOP 理解面向过程(OPP)、面向对象(OOP)、面向切面(AOP) OOD、OOP、AOP区别

  • POP:面向过程编程(Process-oriented programming ),是一种以事物为中心的编程思想。主要关注“怎么做”,即完成任务的具体细节。
  • OOA: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是在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了系统业务调查以后,按照面向对象的思想来分析问题。OOA与结构化分析有较大的区别。OOA所强调的是在系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针对OO方法所需要的素材进行的归类分析和整理,而不是对管理业务现状和方法的分析。
  • OOD: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是**OO**方法中一个中间过渡环节。其主要作用是对OOA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规范化整理,以便能够被OOP直接接受。
  • OOP:面向对象编程(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是一种以对象为基础的编程思想。主要关注“谁来做”,即完成任务的对象。
  • AOP:面向切面编程(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基于OOP延伸出来的编程思想。主要实现的目的是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切面进行提取,它所面对的是处理过程中的某个步骤或阶段,以获得逻辑过程中各部分之间低耦合性的隔离效果。
  •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服务层是SOA的基础,可以直接被应用调用,从而有效控制系统中与软件代理交互的人为依赖性

    POP

    “面向过程”(Procedure Oriented)是一种以过程为中心的编程思想。 这些都是以什么正在发生为主要目标进行编程,不同于面向对象的是谁在受影响。与面向对象明显的不同就是封装、继承、类,并简写为POP。 ——《面向过程》·百度百科

OOP:

定义: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作为一种新型的程序设计方法,其是以对象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抽象过程,并在应用过程中形成了描述自己的抽象概念定义,包括对象、类、封装、继承以及多态等。 面向对象编程是使用对象的编程范式——包含数据域、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来设计应用和程序。其程序设计方法包括数据抽象、封装、通信、模块化、多态和继承。简单来看,我们可以对面向对象编程作出如下几点理解:首先,它必须将数据抽象为模块结构;其次,必须存在某种方式来实现代码的多态执行;最后,它至少能部分压缩代码和函数。 ——《面向对象编程》·百度百科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

面向对象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封装、继承、多态。
编程思想 - 图1

封装

封装最好理解了。封装是面向对象的特征之一,是对象和类概念的主要特性。 封装,也就是把客观事物封装成抽象的类,并且类可以把自己的数据和方法只让可信的类或者对象操作,对不可信的进行信息隐藏。

继承

继承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可以使用现有类的所有功能,并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来的类的情况下对这些功能进行扩展。 通过继承创建的新类称为“子类”或“派生类”。被继承的类称为“基类”、“父类”或“超类”。 继承的过程,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要实现继承,可以通过“继承”(Inheritance)和“组合”(Composition)来实现。 在某些 OOP 语言中,一个子类可以继承多个基类。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子类只能有一个基类,要实现多重继承,可以通过多级继承来实现。 继承概念的实现方式有三类:实现继承、接口继承和可视继承。 Ø 实现继承是指使用基类的属性和方法而无需额外编码的能力; Ø 接口继承是指仅使用属性和方法的名称、但是子类必须提供实现的能力; Ø 可视继承是指子窗体(类)使用基窗体(类)的外观和实现代码的能力。 在考虑使用继承时,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两个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属于”关系。例如,Employee 是一个人,Manager 也是一个人,因此这两个类都可以继承 Person 类。但是 Leg 类却不能继承 Person 类,因为腿并不是一个人。 抽象类仅定义将由子类创建的一般属性和方法,创建抽象类时,请使用关键字 Interface 而不是 Class。 OO开发范式大致为:划分对象→抽象类→将类组织成为层次化结构(继承和合成) →用类与实例进行设计和实现几个阶段。

多态

多态性(polymorphisn)是允许你将父对象设置成为和一个或更多的他的子对象相等的技术,赋值之后,父对象就可以根据当前赋值给它的子对象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运作。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允许将子类类型的指针赋值给父类类型的指针。 实现多态,有二种方式,覆盖,重载。 覆盖,是指子类重新定义父类的虚函数的做法。 重载,是指允许存在多个同名函数,而这些函数的参数表不同(或许参数个数不同,或许参数类型不同,或许两者都不同)。 其实,重载的概念并不属于“面向对象编程”,重载的实现是:编译器根据函数不同的参数表,对同名函数的名称做修饰,然后这些同名函数就成了不同的函数(至少对于编译器来说是这样的)。如,有两个同名函数:function func(p:integer):integer;和function func(p:string):integer;。那么编译器做过修饰后的函数名称可能是这样的:int_func、str_func。对于这两个函数的调用,在编译器间就已经确定了,是静态的(记住:是静态)。也就是说,它们的地址在编译期就绑定了(早绑定),因此,重载和多态无关!真正和多态相关的是“覆盖”。当子类重新定义了父类的虚函数后,父类指针根据赋给它的不同的子类指针,动态(记住:是动态!)的调用属于子类的该函数,这样的函数调用在编译期间是无法确定的(调用的子类的虚函数的地址无法给出)。因此,这样的函数地址是在运行期绑定的(晚邦定)。结论就是:重载只是一种语言特性,与多态无关,与面向对象也无关!引用一句Bruce Eckel的话:“不要犯傻,如果它不是晚绑定,它就不是多态。” 那么,多态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封装可以隐藏实现细节,使得代码模块化;继承可以扩展已存在的代码模块(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代码重用。而多态则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目的——接口重用!多态的作用,就是为了类在继承和派生的时候,保证使用“家谱”中任一类的实例的某一属性时的正确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