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方式

以一个小时的会议为例
飞阅会 - 图1

参考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bqxD7cdlcb605tMJWmJtQ

你好,我是谢欣,欢迎来到《飞书·组织数字化工具9讲》

之前我们提到了在线上沟通这个日常工作的高频场景里,数字化工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一讲,我们来看另一个高频场景——开会。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开会,会议是组织解决各种问题、推进工作的一个重要场景。提高会议的效率,对组织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事情,等于是提高了组织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释放了参会人员的精力,可以投入到其他工作中。但是,会议效率想要提升,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来看一些场景:

原本要花一个小时讨论出解决方案,结果前40分钟都是在解释要解决的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参会人员来自不同部门,对问题的理解不一样,掌握的信息也不一样,大家起点一致就要花很长时间

开会时拿意见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人都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效率不高,会后落实的时候,又总是推进不下去

会议过程中要把重要讨论记录下来,但不管是现场速记还是录音后的整理,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即便是逐字整理好,其他人再看的时候也可能会因为篇幅太长而抓不住重点

你看,这些问题都在拉低会议的效率。但其实本质上要解决的就一个核心难点:在会议的全过程中,提高时间利用率。那怎么提高呢?我们先看看,时间到底都被花在哪儿了。

最简单的划分,就是开会的前、中、后,对吧?开会前,准备会议材料花时间;开会中,讨论问题的过程花时间;开会后,整理成果、回溯信息也很花时间。

我们认为,开会就是用时间换结论的过程。飞书作为工具,就是在这个过程里的每一个环节上,去帮助组织提高时间利用率。

这里我想跟你介绍一下,字节跳动内部的一种开会方式,我们叫它“飞阅会”,它是飞书文档,阅读和开会的简称。

以往我们开会,会议讨论要花大把时间,但对讨论之前的准备却重视不够。如果多花一些时间把准备做充分,其实是在相对减少讨论问题的时间。

那飞阅会是怎么开的呢?

开会前,我们会准备会议材料,对于内部会议,字节跳动是不使用PPT的,而是使用飞书文档来准备详细的会议内容。为什么在内部会议上,我们不使用PPT而是使用文档呢?

我们认为,对于内部会议而言,内容准确比形式优美更重要。一旦使用PPT,我们就会容易关注到形式优美,比如动画效果怎么样。而换成飞书文档后,我们的关注点自然就变成了内容而不是形式,也节约了大量的会前准备的时间。

开会中,我们把会议分成两个阶段,对于1小时的会议,第一阶段大约20分钟,以默读文档和评论为主,这里是以文字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基于第一阶段的评论进行发言讨论,这里是以声音为主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参会人员一起默读写有会议信息的飞书文档,所有人阅读并打字评论,把自己的问题和思想都沉淀成文字,以此来同步信息、拉齐认识。对,所有人一起专门花20分钟来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准备,但这并不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在读文档的时候有疑问,我们就选中那段文字,然后用评论的方式“举手”提问。在文档里,这些字会高亮显示,并指向右边评论区的内容,相关的同事就能看到并回复你,其他人也能看到你们的对话。以往你想补齐一些信息差的时候,要么需要打断主讲人来提问,要么是和同事小声讨论,效率都不太高。

到这里,我们的信息起点基本拉齐了。但这还不是这20分钟最重要的价值。

因为要打字,我们就被倒逼着去不断理清思想,把分散的想法加工,最终转换成有逻辑的文字。因为思考得更认真,每个人都能给之后的讨论贡献有价值的想法,一起更快地逼近结论。

好,这就是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就是参会人发言,以声音为主的阶段了。

刚才大家不是已经写了很多评论吗?这个阶段,就开始对所有评论进行挨个儿的讨论。如果这条评论大家都没有意见了,就可以点击这条评论右上角的一个对勾,这条评论就被解决了,它就不会再显示在评论区了。如果会后需要看所有的评论内容,这些被解决掉的评论、回复,也都能在“历史评论”中看到。

我们公司这种新的开会形式,也得到了飞书客户们的认可,比如小米公司,他们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让飞阅会有了更高级的玩法。

小米有一次开会是在讨论一个形象方案,参加讨论的,线上线下加起来有100多人,那他们是怎么开这个会的呢?A选定了文档中的“虚拟人物形象”这几个字,用评论问能不能把它放到其他平台的表情商店。相关负责人B马上评论说可以,还补充了预期的合作方式。同时,C选定了一张图片并评论,说这个形象设计可能不太符合流行趋势了。马上有几个人点赞表示同意,D还在下面补充说,建议找二次元专业人士评估一下,E又接着回复了合适的人选。

你发现了吗?和刚才讲的飞阅会有所不同,阅读文档的这个过程,不只是在同步信息,它也在同步解决问题。在整个“同步信息+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差不多100个人同步打字交流,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以前要花好几个小时才能解决掉的问题。

不过有一些时候,只靠参会者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举个例子。运营组开会讨论出了一条宣传文案,但是不知道它是不是符合广告法,稳妥一点的做法就是会后当面请教法务,但这比较低效而且麻烦。

我们在工具的使用场景上考虑到了这一点。参会者可以在文档里选择要评论那句文案,用评论@一位法务同事,邀请他来帮忙。评论发出后,这位法务同事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是他仍然能够同步收到消息提醒,点开就能直接回复。这样其实在打破空间的界限,随时调动“场外资源”。

当空间界限被打破,我们还能够往前再往前一步,进行异步沟通。也就是说,围绕一件事情,大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参与讨论,把碎片时间灵活使用起来。如果说开会要所有人同步参与,那么有了异步沟通,有些会或许都不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