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春树38个笔记
    ◆ 作为选择对象的磨难
    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
    ◆ 第一章 2005年8月5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谁能够笑话米克·贾格尔呢
    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断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
    六月一如这个计算标准,正好跑了二百六十公里。七月距离开始增长,跑了三百一十公里,每天不多不少十公里,连每周一次的“休息日”也不曾休息。当然,并不是说每天都一点不差地跑十公里,有时昨天跑了十五公里,那今天就只跑五公里得啦,平均起来是每天十公里罢了。而且依照慢跑速度,每跑一小时大致相当于十公里。在我来说,这个水平就是十分“认真”地跑了。来到夏威夷之后,也保持了这个一天十公里的节奏。接连不断地跑这么长的距离,是许久不曾有过的事情。
    可是当你不顾一切地坚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
    即便没能在预想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只要有了业已尽力的满足感,或是为下次比赛奠定了基础,抑或有了某种类似重大发现的东西,大约也算大功告成。换言之,对长跑选手而言,在跑完全程时能否感到自豪或类似自豪的东西,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在我与跑步之间,这样一种徐缓的倦怠期前来造访了。其间有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失望,有理应敞开的门户不知何时却被关上的茫然。
    话虽如此,潜入奔跑的我精神内部的这些思绪或者说念头,也不过是空白的从属物。它们不是内容,只是以空白为基轴渐起渐涨的思绪。
    别人自有别人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这样的差异产生了细微的分歧,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受到无缘无故的非难。遭到误解、受到非难绝非愉快的事,还可能使心灵受到深重的创伤。这也是痛苦的体验。
    ◆ 第二章 2005年8月14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恢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以及球棒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住了它。
    在这样的生活中,我率真而积极地吸收了各色各样的东西。大体上说,我是本着向前看的态度,享受着新的人生和由此带来的新鲜刺激。
    周围的许多人都反对我的决定,或是深表怀疑。“店铺好容易上了轨道,还不如交给什么人去经营,你自己爱去哪儿去哪儿,写你的小说得了。”他们忠告说。世俗地看,这想法的确合情合理。众人当时并没有预想到我能作为职业作家生存下去。我却没有听从劝告。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将店铺随意交托给某个人,自己躲到别处去写小说,这种讨巧的事情我做不来。竭尽全力埋头苦干还是干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开手了。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三心二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在规定的教育体系大体修完,成了所谓的“社会人”之后。我知道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求,就能极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
    。我们决定,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起床,天色暗下来便尽早就寝。这就是我们想象的自然的生活、正经人的生活。不再从事服务业了,今后我们只见想见的人,不想见的人则尽量不见。我们觉得这样一种小小的奢侈,至少在短期之内无伤大雅。此话好像重复再三了:我本来就不是善于交际的人,有必要在某个节点回归原始状态。
    只是我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
    我太太却不管吃多少(吃得不多,可一有什么事就吃甜点),不做运动也根本不会变胖,连赘肉都不长。我常常寻思:“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不努力便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却无须努力便唾手可得。
    人生基本是不公平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身处不公之地,我想还是可以追求某种“公正”。也许得费时耗力,又或许费了时耗了力,却仍是枉然。这样的“公平”是否值得刻意追求,当然要靠各人自己裁量了。
    老实说,我甚至觉得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强弱并没有太大关联。我能够坚持跑二十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就算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个真理。
    请允许我说一点私事。觉得“今天不想跑步”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大体作为一个小说家在生活,可以在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待在家里工作,既不必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电车里受罪,也不必出席无聊的会议,这不是很幸运的事儿吗?与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个小时,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脑海里浮现出满员电车和会议的光景,再度鼓舞起士气,我就能重新系好跑鞋的鞋带,较为顺利地跑出去。“是啊,连这么一丁点事也不肯做,可要遭天谴呀。”话虽然这么说,我其实心中有数:很多人认为与其每天跑一个小时,还不如乘着拥挤不堪的电车去开会。
    ◆ 第四章 2005年9月19日 东京 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
    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我们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一个个慎之又慎地不断打磨,见缝插针,得空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们。
    才华之外,如果再列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我将毫不犹豫地举出集中力来。这是将自己有限的才能汇集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
    在舒适区边缘拉伸
    每天必须不间断地写作,必须集中意识工作——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悄悄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步者的体型是异曲同工的。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这个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更满意。
    ◆ 第五章 2005年10月3日 马萨诸塞州剑桥 即便那时的我有一条长长的马尾辫子
    那周遭满眼尽是的深绿色,一点一点将位子让给了依约而来的金黄。
    ◆ 第六章 1996年6月23日 北海道佐吕间湖 已经无人敲桌子,无人扔杯子了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什么也无须感觉,唯有向前奔跑。”
    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想跑完这场比赛就难上加难了。
    我觉得所谓结束,不过是暂时告一段落,并无太大的意义,就同活着一样。并非因为有了结束,过程才具有意义,而是为了便宜地凸显这过程的意义,抑或转弯抹角地比喻其局限性,才在某个地点姑且设置一个结束。
    虽然没什么大不了,称不上自豪,还是有一种类似成就感的东西像偶然想起来似的涌上心头
    ◆ 第七章 2005年10月30日 马萨诸塞州剑桥 纽约的秋日
    我不再凝神注视黑暗的颜色,不再侧耳倾听沉默的声音了。
    ◆ 第八章 2006年8月26日 神奈川县海岸的某座城市 至死都是十八岁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特定的恶人,可以供人们指名道姓,千夫所指:“全都怪你!”
    ◆ 第九章 2006年10月1日 新潟县村上市 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缺点和缺陷,如果一样样去数,势将没完没了。可是优点肯定也有一些。我们只能凭着手头现有的东西去面对世界。
    也许和练习架子鼓很相似。一连几天只练习低音大鼓的演奏,一连几天光作钹的训练,又一连好几天只练锣……单调而无聊。然而当它们成为一体,就出现了完美的节奏。为了达到那一步,就得执拗而严格地、坚忍不拔地将一个个螺丝钉依次拧紧。当然得费时耗日,但在这种情况下,付出时间是最好的捷径。就这样,着手改造一年半之后,我能以远为漂亮、费力较少的泳姿游长距离了。
    最让我高兴的是自己从心底享受了这次比赛。成绩并非足以向人夸耀,细微的失误也为数不少,但是我竭尽了全力,身上依然留着这种感觉。而且我觉得在许多方面得到了改善,这难能可贵。
    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和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包含于行为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而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营生方才获得。即便这是虚妄的行为,也绝不是愚蠢的行为。我如此认为,作为切实的感受,作为经验法则。
    ◆ 点评
    推荐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村上春树的一生都贯穿在跑步中。他通过一个跑者的视角,以极细腻和真诚的文字,描述了跑步旅途中的所思所想。作为一个常年的马拉松跑者,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强调自己的成绩和和谈论跑步相关的技巧。而是作为热爱跑步的普通人,如何在经年累月的训练中,感受跑步带给自己的变化:戒掉了烟,调整了规律的作息,每年跑一次马拉松。在五十多岁的年龄又去参加铁人三项。通过跑步这项活动,一点点去突破自我的边界。作者在跑步中的很多思考,也觉得很有趣:对于坚持,作者觉得坚持一定有很大部分是由于热爱:“老实说,我甚至觉得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强弱并没有太大关联。我能够坚持跑二十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就算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所以对于全民运动的做法,作者其实是不赞成的。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不可将自己,甚至整个社会的喜好强加给个人。对于途中想要放弃:作者坦言“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我们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一个个慎之又慎地不断打磨,见缝插针,得空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们。”这本书对我的感悟,就是我们是否能坚持一个习惯或者生活方式,来作为我们生活的纽带。它贯穿我们的一生。无论在生活的高光或低谷都能陪伴着我们,无悔且充实的过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