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26本——深度工作食用指南 - 图1

来荷兰无业以后我除了几个固定议程,每天有大量的时间自由安排。但如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非常容易迷失在社交媒体带来的舒适感和频繁地回复网友所带来的重要性和存在感的假象中。有时候明明拿起手机来要学习回过神来已经刷了好一会儿的社交。
为了摆脱这种被网络绑架的浮浅用脑、拖延症,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我翻开了这本书:《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深度工作不只是提高工作效率,也适用于学习一门新语言,掌握一门新乐器,钻研一个技术难题。它旨在培养专注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培养专注能力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习惯化专注力并严格执行,有成果的冥想可以帮助我们训练专注力。

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

按照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的时间分配可分为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
禁欲主义几乎完全摒弃浮浅职责,找个助理处理日程,自己完全隔绝网络,高强度、无干扰地专注;适合作家写书或者准备重要考试,不太适用于普通上班族。双峰哲学是把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明确将某段时间用于深度追求,剩余时间做其他事。节奏哲学将深度工作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最厉害的是新闻记者哲学,在日程安排中随时随地无缝切换至深度工作模式。

作为上班族可以根据自控力和时间安排选择双峰哲学(一连消失几天)和节奏哲学(日常工作节奏)。后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比如前同事每天早晨趁其他同事还没到岗不受打扰的2个小时内做每日思考,一个月后我们就惊叹于他思维的变化。

习惯化并严格执行

有一种很普遍的认识,认为艺术家的工作靠的是灵感——不知从何而来的创意魔法让你灵机一动,灵光一闪,才思泉涌……但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使大家明白,等待灵感来袭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计划。事实上,我能给出的最好的建议或许就是,任何做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

养成习惯的好处在于能够减少意志力的损耗,让自己成为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小狗——设立开工仪式、特殊的工作环境、停工协议。比如:

  • 泡上一杯上好的咖啡(我有段时间是全家的现磨豆浆,当扔掉沾了口红印的塑料杯时,吧嗒一声上工了。
  • 擦个电脑键盘,清理好桌面,放置好沙漏计时器
  • 在办公室找个无人打扰的小隔间
  • 选好一张 Brain Food 歌单,开始播放即进入深度状态
  • 关掉网络,或手机静音,软件处于专注模式
  • 遇到 BUG 时散散步、伸个懒腰或许有更多灵感产生

我会在准备早餐时想好今天的学习内容,吃完早餐泡杯胶囊咖啡,准备好笔记本和资料,这是我的开工仪式,告诉大脑说你可以进入专注模式了。

此外,给有意识的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

  1.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2. 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3. 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工作日结束时一套严格的停工协议帮助我们放松紧张的大脑,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卡尔是这么做的:

  1. 最后check电子邮箱的收件箱,确保结束一天工作之前没有任何需要紧急回复的信息;
  2. 将头脑里或一天中随手记下的所有新任务转移到办公任务表中。打开这些任务列表之后,浏览每一个清单中的每一项任务,然后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后几天的安排;

这两个举动确保不忘记任何紧急的事情、重要的截止日期或是即将到来的预约

  1. 仪式的最后,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大概计划。

一旦计划制定完成会说「停工完成」,一天的工作思考时间就结束了。

有成果的冥想

我一直想要效仿成功人士都有的习惯——冥想,但无奈总是无法集中精神,或者说很难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做冥想。本书提到这个有成果的冥想,比冥想更容易实现一点: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并不需要每天进行严格的练习,一周进行至少两到三次即可。利用本可能被浪费掉的时间(比如遛狗、通勤、午间散步)。这种做法不占用工作时间,却可以提升专业上的产出。甚至为了用有成果的冥想来解决当前最紧急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工作时间安排一次散步。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面对一个难题时,你的大脑会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过多能量。这是人类演化的结果。其节省能量的一种方法就是避免深度思考难题,而是围着这个难题的已知部分不断地打转。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需要一定架构。建议首先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在工作中留心这些因素。

克服分心的策略

如果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如同运动员在训练时段之外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样,如果在自己其余的时间里有一点无聊,就打发时间,那么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

纳斯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纳斯研究所里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卡尔给出一个实验:30天内不使用社交网络。不要删掉,也不要在网上宣告你要注销账户:就只是停止使用,突然停止。如果有人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到你并询问为什么你在某一款服务的活动频率下降,你可以解释,但是不要主动去告诉别人。然后问自己:
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30天会过得更好吗?
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克服分心的策略,又名如何戒掉社交媒体。无聊不无聊时我们都会打开手机上网,但完全摒弃上网不大可能,我从书中总结了以下三点来试着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像安排专注一样安排分心,如一个贵族一样使用时间,用效率工具替代浮浅工作。

像安排专注一样安排分心


与其偶尔从分心中拿出部分时间来专注,不如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
网络工具本身并不会减损大脑的专注能力,而是稍感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我们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就使得我们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刺激的东西

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 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

比如制定接下来30分钟内禁止使用网络,在开始感觉到无聊并渴望消遣时,那么接下来这30分钟的与无聊的对抗就成了一个阶段性的集中注意力的锻炼操。

总而言之,如果想凭借深度工作成功,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清除令人分心的活动,而仅仅需要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注意力的可能就足够了。我们提出的计划网络时段的简单策略,会对你重新获得注意力自主权有很大的帮助。

像贵族一样使用自己的时间

下班后我们好像从一天的疲惫中解脱出来,终于有一段自我的时间了我要把一天没刷的朋友圈微博抖音都弥补回来!但最后得到了什么呢?
本内特建议我们应该把下班后看成是「一天中的一天」——想象一下在这一天中,我们是自由的,不是工薪族也没有赚钱的顾虑。我们就像一个拥有私人(白天那个勤勤恳恳工作的自己)收入的人,应该像一个贵族一样使用自己的时间

因此,在晚上或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为爱好留出练习时间,或者为了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活动。比如每个晚上都有序地阅读自己挑选好的一系列书籍,游泳锻炼,与朋友面对面交谈。

如果你想抵御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本内特的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用效率工具替代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用效率工具来替代我们去执行重复性地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而且很多人低估了浮浅工作占用的时间量。所以提前给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会帮助我们认识到尊重自己时间的重要性

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当有一件重复性工作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时间时想象如何去改善,借助工具或者创造工具。比如我每周进行一次食物补给,每月进行一次生活用品补给,做成日历提醒然后忘掉它,只在提醒来时确认本周需要补给采购的东西。比如上一次的GIF水印批量添加就用py写了一个脚本。

当然,深度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 但如果你愿意跨过舒适区和焦虑,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你将如前人一样发现,深度能造就富有效率和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你也对此书感兴趣,我建议直接从第二章「准则」开始看即可。
FIN.
来源:今天过得真开心原创
图片:豆瓣读书
编辑:MacBookPro 2018

「关注」、「在看」支持一下八
2019第26本——深度工作食用指南 -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