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图源:How to Define a User Persona)

用户画像又称为用户画像,创建用户画像,是用户体验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用户画像的核心是在于创建具有特殊而非通用的产品,在近几年各大厂商越来越将用户画像看做产品设计前的一个重要步骤。用户画像也解决了”产品为谁设计“的问题,它更有助于将产品策略目标与用户群体保持一致。

什么是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对于产品的典型用户或目标用户的显示描述,只是将人的行为特点进行数字化集合。
用户画像的绘制需要时真是详细的,包括有关角色需求、关注事项、详细信息,同时也包括年龄、性别、行为、职业等背景信息。当然,用户画像不应该也不可能触及到用户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关注的用户影响我们产品设计上的一些行为。简而言之,用户画像是根据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是代表我们产品的特定细分人群。
image.png
(图源:https://runwise.co/)

为什么需要用户画像

对于目标用户的了解,是设计出优秀产品的基础。用户模型能帮助产品决策者解决“我为谁设计”的疑问,通过了解目标用户群体的期望、关注和动机,以针对性的完成产品前期的用户模型。
在我们梳理用户画像时,我们通常以一下几个标签为切入点进行讨论和创建模型:

  • 产品的理想用户是谁?
  • 当前用户的行为模式是怎么样的?
  • 目标用户的需求和目标是什么?
  • 在特定背景下,他们面临哪些问题和痛点?

定义明确的角色将会使我们的产品产品更加有效、准确的传达用户需求,同时角色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通常“我认为”的决策类型。创建用户模型的过程也是构建同理心的过程。
image.png
(图源:How To Create UX Personas)

如何创建用户画像

在我们创建用户画像前,首先需要区分出来用户画像和用户模型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用户画像理解为给用户打标签,比如张三的一些标签:24岁、UI设计师、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等。通过一些列的标签绘制出用户的轮廓。而用户模型则是通过标签加场景形成一个更加具象、具有详实的行为、场景的典型用户描述。比如:张三24岁,在201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从事UI设计工作,现居上海松江,公司位于漕河泾开发区,平时主要以地铁为出行工具。希望自己再26岁左右进入大厂。现在每天下班或者周末都会进行系统性的自学。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用户模型是对于用户的动机、行为、态度、能力、约束、心理模型、工作、活动流程、环境等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不过不过不过……本次我们主要写的是浅层的用户画像。

另外,用户画像是有显性画像和隐性画像两部分组成的,其中显性画像主要用于描述用户的基本信息,比如目标与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分布、兴趣爱好等,这些数据一般通过访谈、线上交流、用户账号数据信息获取、用户关注的内容进行判断得知;而隐性画像则是对于目标用户群体的一个深层次的特征描述,主要表现在用户使用产品的目的、解决的问题、偏好、诉求、场景等,这些更多的是通过用户主动反馈得知,当然可以通过上面显性的用户画像获取方式获得。
在《about face 4》一书中讲到,构建用户画像主要是一下个几个步骤:

  1. 根据角色对方谈对象分组
  2. 找出行为变量
  3. 将访谈主题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
  4. 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型
  5. 综合各种特征,阐明目标
  6. 检查完整性和冗余
  7. 指定人物模型类型
  8. 进一步描述特性和行为

构建用户画像无论是Alen Cooper的“七步人物角色法”还是Lene Nielsen的“十步人物角色法”,亦或是鹅厂CDC”六步人物角色法“等,无一不是根据类似《about face4》的步骤进行归纳来的。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团队在构建用户画像的实践中,基于《about face 4 》的一些步骤也进行了「本地化」改造。下方的用户画像创建流程是基于电网某台账系统进行的优化适应性优化:
image.png

  • 描述人物「背景」时
    • 前往该用户的办公工位实地查看是有必要的。
    • 了解目标用户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 了解目标用户的工作和作息。
    • 了解用户在部门的作用和职务。
  • 聆听「抱怨」时
    • 需要及时准确的甄别抱怨是客观情况还是主观情绪的渲染。
    • 引导「抱怨」转化为「叙述需求」,否则访谈可能会演变成「吐槽大会」。
  • 阐述「需求」
    • 在该模块我之所以将需求用「」包裹起来,是因为,目标用的需求可能很刚,但是还需要我们用研人员或者体验设计人员进行甄别,不要将目标用户的「需求」直接转化为需求(暂停套娃).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行为分析和功能分析得到并描述其中的真实需求。
    • 切记不要当场给出解决方案。
  • 数据收集
    • 数据收集是将我们上面的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纳。
    • 收集的是实际情况中的数据,而不是虚构数据。
    • 将以上数据归纳成一个故事即可,能保证运营或者产品设计师能看的懂,吃得透。
  • 行为分析
    • 行为分析是将访谈主体和行为变量进行对应起来。在该图表中,我们需要注意图表两端的数据人群集合,这是影响我们进行产品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About face 4》中提到要确保在人物模型描述不引入暗含设计解决方案的线索。叙述是描绘人物模型的行为和痛点,而不是介绍计划如何解决。具体解决方法是设计过程的下一步……总之,要记住一下几点:

      • 叙述中务必包括所有重要行为类型的总结。
      • 不要包含过多虚构描述。细节描述要恰到好处,只要能涵盖基本的人口统计数据,能将行为类型编成一个故事就足够了。
      • 不能将未观察到的细节加入行为描述中。
      • 不要在人物画像描述中引入解决方案,而是突出痛点。

用户画像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能沦为形式主义。并且创建用户画像一定要结合项目成本和周期。以上是我们团队对于用户画像的理解和在项目中的浅层实践。


参考资料
《创建定性用户画像》 TencentCDC
《用户角色模型 | 设计者不是用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Master Story, Master 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