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通车7.4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大多数为沥青路面。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交通条件差异明显,以及原材料千变万化、施工队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我国沥青路面的质量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些高速公路在通车一两年内就出现不同程度的早期病害,严重影响了路面的使用质量和寿命。
    沥青路面的建设质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涉及设计、施工,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某一方面的失误和粗心就有可能导致工程的质量功亏一篑。在具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最应当克服的是过于注重某个局部和细节问题而忽略整体和全面的质量管理做法,譬如有的工程认为采用了改性沥青或者选择玄武岩就万事大吉。
    本书以指导工作实践为目的,参考各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力求做到文字通俗易懂,通过阅读本书能使读者对沥青路面的了解更加系统化、全灭化,切实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
    本书以沥青路面施工的整体控制为主线,对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按照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划分,介绍了每一工艺的特点、具体要求,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章结束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要求,道路的病害机理,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依据沥青路面的质量、施工工艺,提出了沥青路面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内容和要点。
    第二章首先从沥青的来源、加工工艺和沥青的结构出发,分析了普通沥青结合料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特征;依据普通沥青的分级体系,介绍了我国沥青指标体系的变化过程和技术标准的发展思路;介绍了沥青各技术指标的意义、试验检测方法以及试验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介绍了改性沥青的技术标准演化及应用特点,改性剂与基质沥青的配伍性,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按照改性剂的不同具体介绍了每一类改性沥青的改性剂的要求,加工方法及应用特点。
    第四章依据母岩的分类和矿物组成,介绍公路常用岩石的性能及特点。对于粗级料、分别介绍了材料的岩性、对工程性质的影响、加工方式以及技术指标的要求和要点;对于细集料,详细分析了细集料的技术指标、检测要点、以及石屑、天然砂、机制砂的概念与区别。矿粉是沥青混合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章对它的技术指标和应用要求也进行了论述。
    第五章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发展及理论,我国矿料级配的历史变化过程,分析了我国沥青混合料定义的变化和级配范围的变化特点。
    第六章按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程序,分析了级配设计三个阶段的目的及异同;按照普通沥青混合料、改性沥青混合料、SMA混合着、OGFC混合料等,分析了不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差异,在设计时易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措施、以及考虑施工条件时配合比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混合料检测要求、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从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原理出发,介绍了冷料规格的选定、材料堆放;冷料仓的配置、配比的控制及其它问题;加热系统、热矿料筛分装置与储存、矿粉供给与计量、沥青供给及称量系统、搅拌器的拌合、滚筒式拌合设备的质量控制,拌合参数(拌合的温度、拌合的时间)的确定及其质量检测;成品储料仓及输送装置、除尘装置、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验等的工艺及设备要求,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第八章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摊铺设备、结构参数的调整与选择、运行参数的调整与选择,分析了沥青路面的接缝、特殊路段、SMA路面等的摊铺方法及处理措施,探讨了沥青路面离析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以及常见的摊铺问题处理。
    第九章介绍了沥青路面的压实原理、压实设备的选用原则及方法、碾压的操作程序,分析了沥青路面的碾压模式和碾压技术要求,探讨了接缝、特殊路面和特殊路段压实的方法以及常见压实问题的处理。
    第十章重点介绍了施工过程中的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以及交工检查与验收质量标准及试验方法。
    本书在编写时,力求在详细解剖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关键点的同时,将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与强度形成机理、我国混合料应用发展历程、路面易出现的问题以及施工机械性能有机结合,使之能全方位诠释沥青混合料的质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