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点大事》

image.png
书评:法律是用来维护正义的吗?这个本书给的答案是“不,法律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本介绍法律思维的书,没有罗列法律条文,而是从法律体系的底层思维结构来重新理解和解释世界。书中提出了法律的六种思维模型:规则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终局思维、权威思维,预期思维。非常合适我这类法盲读,多少有点刷新了我对法律作用的认知。
题外话:人性实在是过于多变,而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体系的复杂性是人类本身都无法掌握和控制的。因此人类的有限性必然也就导致了人类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有限性的公平和正义。推荐一个B站Up “罗翔说刑法”,非常接地气的法律科普Up主。


《论中国》

image.png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从世界视角国际眼光来看中国,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解读。

可以看得出基辛格对中国的文化非常了解,甚至对中国人的底层心理逻辑都了解颇深,书中还有很多外交细节是我们国内普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或许是政治上的考虑,这本书更多是讲中国好的方面,对不好的方面反而避而不谈,算是一个不足。

题外话:美国人为了制定战后策略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性写了《菊与刀》,英国人为了研究日本人战后心态同样也写《现代日本》,《论中国》也看得出来美国精英阶层对中国人的底层心理逻辑了解也不浅,而中国普通人对美国的了解估计也只是新闻联播里的犯罪问题和黑人问题而已吧。想对美国有些许了解的话推荐看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和《牛津通识读本:美国总统制》。


《幸福的婚姻》

image.png
作者提出了七个法则使婚姻免于破裂的法则,分别是充分了解对方、懂得赞美对方、彼此靠近和远离、用温和的开场用妥协收场、认识到问题是一直会在、尊重彼此的梦想,同时也对婆媳、孩子等问题有所探讨。
一个单身狗的看法:两个完全陌生的人生活一起怎么会没有矛盾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前提从我个人来看都是以双方有良好的情感为基础的,此外双方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意愿共同解决问题都有助于提高婚姻的质量。
题外话:为什么一个男生在结婚前很“爱”一个女生,在结婚后就变了样?别逗了,那男哪里爱过你,那只是下半身思考伪装的好而已,一个男的连一年的伪装都做不到那他基因选择上早就被筛选掉了。荷尔蒙的持续最多也就18个月而已,这也就决定了任何一种单方面的过度热情都不会持久,并且在热情过去之后会变本加厉的反向。


四本PMO理论知识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书评:最近一周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机会,开启爆肝模式在完成工作之余恶补了大量的PMO理论知识,刷了几本相关的方法论书籍,包括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2.《敏捷软件开发实践:估算与计划》、3《IT经理成长手记》、4.《敏捷革命》、5.《一页纸项目管理》,还读了不少文章。1、3偏向PMO理论,主推1;2、4偏敏捷理论,4过于故事化干货较少,2还行;5是实践工具化。总体收获不少,算是在项目管理方面做了理论补充。
个人经验:在阿里的三年多也有几次双十一大促中一些技术小项目的PM经历,当然这些项目的规模可能都用不上项目管理,但依然感触不小。1.互联网项目的特性决定了很多传统软件的项目管理理论和开发模式是不能硬套的,能做的更多是借鉴。 2.项目的本质是一大推有利益相关的人临时为共同一个目标努力,而PM在这过程中对于计划、执行进度、风险的把控很大程度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和质量。3、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而人性是最大的不确定性。4、项目中遇到风险不要吝啬或者害怕向你的领导获取帮助,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最大差距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很多时候管理者的出现会事半功倍。5、遇到冲突、问题积极协调沟通是唯一出路,你的积极虽然不会获得直接的金钱回报,但是声誉回报会很大。6、一个人参与到项目中他是带着获取利益来的,没有人会白帮忙,所以平衡利益很关键。


《局外人》

image.png

道德审判你而哲学证明你无罪。
一个人应该没有为刚去世的母亲哭泣而判有罪吗?西西弗斯推石头是无意义的还是在抗争?人生是荒谬的吗?荒谬的人生要如何反抗?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image.png
一本以真理、上帝、生活的意义、自由、正义、存在、自我等多方面为主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然后给出了很多人对这些问题的观点的入门哲学书。关于哲学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是个人经验性的,每个人对这类哲学问题回答都不同,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问题是好问题,然而并不推荐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书,书内容简单但却过于琐屑了。

读哲学很多时候给人一种感觉即:“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然而审视过后更迷茫了”,为了获得慰藉去读哲学,岂不料变得更加迷茫了。我的一些朋友总说我想的太多了,关于生活、工作、爱情、婚姻都想的太多了而自己能力不足。是的,很多时候人总为得不到的东西而感觉不快乐,然而他们那里知道当你得到了你原本得不到的东西的时候有多快乐(狗头)。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革命》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非常喜欢这本书,从多方面阐述了1500至1700年人类疯狂探索世界的进步,打破了我之前对于科学的一些理解,也让我之前对宗教与科学一些错误观点得到纠正。看完这本书我忽然想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科学发展一直都比较靠前,却无法产生近现代科学革命,而只有西方文明可以产生呢?因为西方文明和科学一直深受柏拉图式思考和亚里士多德理性的影响,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保持着科学理性,这是古代自然科学精神里重要的一环,而这也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背景时间线:14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法国革命带来的政治制度思想的革命

《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1.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这些问题虽然提出来但却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说实话这多少有点超过我的认知范畴,在我的认知里科学是理性的,科学是接近真理最有效的方式。
2.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和之前读的《科学革命》有互相补充的作用。虽然只有200页左右,但是干货满满,会颠覆不少以前的认知。
3.书里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4.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到爱因斯坦,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到心理学都有所涉及。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image.png
一本收智商税的书。这类书强调技巧,着重买入,极力推崇定投必然能赚钱并用各种历史股票基金数据来证明赚钱的可能性。而忽略了风险性、何时卖出的重要性。这类书翻翻可以但别当真……还是应该读《经济学原理》、《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货币金融学》这些有深度的书来入门,读完这些书我得出的一个观点:经济规律过于复杂以至于它是不可捉摸的。

很多人投资赚钱了,把功劳归功于自己或者自己的策略,在我看来这是错误的,其实那不过是市场行情好。你凭运气赚到的钱,总有一天会凭实力亏光。这世界上在我看来是没有必然能赚钱的投资方式,巴菲特也不行,如果这种方式存在而他还分享出来那这是违背人性的,一个人怎么会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赚钱方式的细节呢?!普通人能做的只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利用有限的资金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低价买入,然后坚持一段时间在行情好的时候卖掉赚个零花钱而已。普通人的资产拥有量跟本谈不上什么资产配置,也谈不上什么资产投资。当你的投资资金量很小的时候即使获得了20%的年收益率对你的生活依旧没有大的影响,比如我投8万块钱到基金里,套现1.4万,但这1.4万其实不会对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大的影响,只是多了个零花钱而已。所以还是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增加副收入积累财富会更快些。

股票、基金这类投资本质都是关于人性的游戏,也是零和博弈。10个人里有7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能赚钱,赚大钱,实际上最后都是7个亏,2个平,1个赚;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我能赢”的心态进入,日夜兼程,渴望征服游戏规则,以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争当那1/10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