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直接取决于抽象的种类和质量。

    挑战:如何在“问题空间”(问题实际存在的地方)的元素与“方案空间”(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的地方,如计算机)的元素之间建立理想的“一对一”对应或映射关系。

    很多时候bug是发生在不正确的初始化和清理上。

    单根继承?

    代码的重复使用或者再生

    组合与继承的选择?

    继承的一个好处是它支持“累积开发”,允许我们引入新的代码,同时不会为现有代码造成错误。这样可将 新错误隔离到新代码里。通过从一个现成的、功能性的类继承,同时增添成员新的数据成员及方法(并重新 定义现有方法),我们可保持现有代码原封不动(另外有人也许仍在使用它),不会为其引入自己的编程错 误。一旦出现错误,就知道它肯定是由于自己的新代码造成的。这样一来,与修改现有代码的主体相比,改 正错误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少很多。 类的隔离效果非常好,这是许多程序员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甚至不需要方法的源代码来实现代码的再生。最 多只需要导入一个包(这对于继承和合并都是成立的)。 大家要记住这样一个重点:程序开发是一个不断递增或者累积的过程,就象人们学习知识一样。当然可根据 要求进行尽可能多的分析,但在一个项目的设计之初,谁都不可能提前获知所有的答案。如果能将自己的项 目看作一个有机的、能不断进步的生物,从而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它,就有望获得更大的成功以及更直接的反馈。

    之所以要使用final 方法,可能是出于对两方面理由的考虑。第一个是为方法“上锁”,防止任何继承类改 变它的本来含义。设计程序时,若希望一个方法的行为在继承期间保持不变,而且不可被覆盖或改写,就可 以采取这种做法。 采用final 方法的第二个理由是程序执行的效率。将一个方法设成 final 后,编译器就可以把对那个方法的 所有调用都置入“嵌入”调用里。只要编译器发现一个final 方法调用,就会(根据它自己的判断)忽略为 执行方法调用机制而采取的常规代码插入方法(将自变量压入堆栈;跳至方法代码并执行它;跳回来;清除 156 堆栈自变量;最后对返回值进行处理)。相反,它会用方法主体内实际代码的一个副本来替换方法调用。这 样做可避免方法调用时的系统开销。当然,若方法体积太大,那么程序也会变得雍肿,可能受到到不到嵌入 代码所带来的任何性能提升。因为任何提升都被花在方法内部的时间抵消了。Java 编译器能自动侦测这些情 况,并颇为“明智”地决定是否嵌入一个 final 方法。然而,最好还是不要完全相信编译器能正确地作出所 有判断。通常,只有在方法的代码量非常少,或者想明确禁止方法被覆盖的时候,才应考虑将一个方法设为 final。

    为打开一个文件以便输入,需要使用一个 FileInputStream,同时将一个 String 或 File 对象作为文件名使 用。为提高速度,最好先对文件进行缓冲处理,从而获得用于一个BufferedInputStream 的构建器的结果句 柄。为了以格式化的形式读取输入数据,我们将那个结果句柄赋给用于一个 DataInputStream 的构建器。

    记住这样一个事实:Java 对“是否等价”的测试并不对所比较对象的内部进行检查,从而核实它们的 值是否相同。==和!=运算符只是简单地对比句柄的内容。若句柄内的地址相同,就认为句柄指向同样的对 象,所以认为它们是“等价”的。所以运算符真正检测的是“由于别名问题,句柄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

    正确地说,应该是 RTTI 使用不当才“有害”。我们之所以想避免 RTTI 的使用,是由于它的错误运用会造成扩展性受到损害。 而我们事前提出的目标就是能向系统自由加入新类型,同时保证对周围的代码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由于 RTTI 常被滥用(让它查找系统中的每一种类型),会造成代码的扩展能力大打折扣——添加一种新类型时, 必须找出使用了RTTI 的所有代码。即使仅遗漏了其中的一个,也不能从编译器那里得到任何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