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 - 2008 - 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

为什么选成都?

改革什么?

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决然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什么时候有大量的机会?

历史反复证明,重大的危机推动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

20 年算危机来临前兆吗?我们这一次是否选择了经济起飞的战略方向?刘鹤作为赞同监管的情况下如何获得自由经济市场带来的起飞效应? -> 下文提出了渐进式

中国经历了危机催生复兴的历史过程****比俄罗斯幸运的是,中国领导人在关键的时刻选准了经济起飞的战略方向

中国的角色和定位是什么?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已经无力承受高福利的成本负担,大量产业需要转移,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开放使中国及时利用了人类社会发展经济最好的实践成果,享受到全球分工的巨大利益。中国加入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也是世界的福音。更为重要的是,对外开放对旧的计划体制起到冲击、震撼和瓦解的重要作用
**

政府的角色是什么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实践。以渐进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后的税收制度使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明智的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增长,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这是诠释中国出现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今后的挑战可能恰恰来源于这个环节。

政治和经济从来没法分开,经济学从来都是政治经济学。…**政府重视发挥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和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重视发挥中国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当然这里肯定的是在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前提下的合理政府行为。

十字路口该怎么选

但是中国发展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发展前景甚至存在两种可能性。

经济发展的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未来中国的变化不可能是以往任何国家和自身历史的重复和再现。

金融体系的问题?

发达国家虚拟经济的发展,使投机式的发展模式和急功近利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升级,全球金融体系变得十分脆弱

大而不能倒的风险存在于哪些地方?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约 70% 的水平,风险和成本都在明显扩大

中国的优势在哪一部分?

水和土地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自然资源
**

为什么需要银行?为什么需要消费?为什么需要储蓄?为什么我国内部可以提供巨大市场?为什么产业结构的调整总是危机的内因?为什么赶超型工业化没有给我国(全球)带来收益?为什么亚当斯密说分工是文明的起点?

我的基本看法是,在未来我们要做好两件大事:
(1)中国要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内生性的需求大国,为全球提供巨大市场。
(2)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和国内资源禀赋相匹配。在新的环境下,中国要反思赶超型的工业化路径,努力走出一条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和形成创新能力的路径,同时用和平方式与资源供给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战略分工。
**

城市经济,工业经济是政治经济的一部分吗?剩余劳动力到市民的转化带来的是消费需求的提升吗?农业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是什么?成都提出的永续性城市发展是什么角度?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这四个趋势中,城市化是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命题。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和国际化的舞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成为市民,是消除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依托。城市化派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城市化道路选择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我国人多地少和缺水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实现适度规模经济效益和深化分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

谁阻挡了这一经济化的进程?

中国的基本国情使得生产力布局的长期供求关系远离均衡点,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必须是国家行为。但是,自然经济思维和利益分割的实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智慧交通在城市竞争力中占什么比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来什么资源:(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成都的资源中心在什么地方,主题功能区和特大城市圈的划分如何?

通过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网络联系(city-region and net-working),全面提高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建立主体功能区和特大城市圈的思路
**

社会

经济的目标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目标
**

技校,专科为什么跟不上时代发展?巨大的收入差别是否满足市场规律?是否只有深圳的教师在试行高工资,高教育投入?

教育不足使低技能人员大量失业,造成贫困的再生且恶性循环。但随后发现,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公共教育,而富人享受的私立教育质量超过公立教育,教育质量差别又转化为巨大的收入差别。而造成教育质量差别的原因,是公立教师激励不足。

可以补贴农业提高我国的垦种率和粮食生产量吗?

十分清楚,使广大低收入者转变为有固定职业、有房产和努力向上的中产者,是避免中等国家陷阱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个目标不是靠补贴和社会同情所能解决的

为什么我国说做什么,一定能做成?大学生的数量是多少?大学生的素质能够不沦为民粹主义的枪手吗?

从国家全球战略角度看问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和人口萎缩同时出现,人力资源即将成为短缺资源,人力资本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中国的系统性风险也是机遇?

中国的确要建立起一道安全的防火墙,这就是真正扩大内需,稳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加强教育,推动城市化的有序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深化金融市场,使中国成为市场规模巨大的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如此长期的提倡深化改革?新的社会共识在哪里?

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全部问题的关键所在…**未来推进改革需要新的社会共识,既有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挑战,也出现了自满的“天国”情绪**,

政策

核心问题是,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失衡状况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有效积累

第一,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从初级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继续转移的条件下,
加快养老保险体制全国统筹的步伐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
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使中央政府有实力承担实现全国社保统筹的能力,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第三,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中小金融,使资本市场可以实现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使各类优质企业特别是中小成长型企业获得可靠的融资渠道。
第四,
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的市场适应性,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在完成这些改革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内部的制度条件会进一步完善,产业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
**

2020年12月9日 美元 -> 人民币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