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摘抄

自序:思维即命运

深度思维:
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
能够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
能够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在杂乱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
能够在宏观视角上分析问题,认知事物所处的生态的特性、事物的长期趋势等。

本书上篇名为技术大师,有《思维逻辑链》《换位思维》《可视化思维》《流程思维》四种思维方法,我称之为技术类思维方法。

本书下篇名为思维的格局,有《生态思维》《系统思维》《大势思维》《兵法思维》《慢即是快》五种思维方法,我称之为格局类思维方法。

第一章 思维逻辑链——如何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刻

  • 5WHY 法
  • 5SO 法

第二章 换位思维——如何指导别人在想什么

(比较熟悉这章,就跳过了

第三章 可视化思维——看得见的思维,才是好思维

什么是可视化思维 可视化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包括任务的原始信息、你推演出的临时信息、你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以看得见的形式集中存储在某个平面上——纸张、黑板、电脑屏幕等,储存的信息往往是文字和图形的混合体。

image.png
>>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当然需要优先去做。但艾森豪威尔认为,重要事情一般不紧急,紧急的事情一般不重要,所以大部分时间应该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不做那些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并尽量减少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或交由他人去做。

image.png
>> 使用单一产品,进入单一市场,称为市场渗透;
使用单一产品,进入多个市场,称为市场开发;
使用多个产品,服务一个市场,称为产品延伸;
使用多个产品,服务多个市场,称为多元经营。

通过对艾森豪威尔矩阵和安索夫矩阵的大致观察(你也可以在网络上继续搜索波士顿矩阵、SWOT矩阵等更多内容),你很容易看出来它们都具有一个外观上的典型特征:它们看上去都是某种矩阵或坐标系的样子。

image.png

把“容易”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添加进去,正是瞄准了拖延症这个时代新病。

当然,“容易”这个原则还可以细分。我用两个维度来衡量容易:耗时度,技术难度。耗时越短的事情越容易,技术难度越低的事情越容易。

接着思考,如何评价是否重要呢?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所有事情都挺重要,这种模糊的感觉并不能帮助我们去安排时间,我们需要更精细的评价方式。我将重要度分为三个方面:损益程度、影响广度、扩散度。

损益程度代表这件事情做了有多大好处;影响广度代表这件事情能够影响多少人事物;扩散度代表这件事情后续会造成多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带效应。

我们日常面临的工作和任务多而复杂,一团杂乱、效率低下已然成了常态。很多年以前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
哪些人面临的工作是最多最复杂的?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在常年观察和思考中,我发现,仪表盘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比如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会用到各种商业仪表盘;金融投资者会用到复杂的操盘版面(类似于仪表盘);而汽车、飞机、火车等的驾驶舱里也有相应的仪表盘。

尽管有很多事项我们知道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依然无法时时刻刻留意所有重要的事项,我们的大脑总是会忽略和遗漏几个要点。为了让这些重要事项能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工作记忆里,我们需要一个外部的提醒——这就是仪表盘的运作方式。

image.png
>> 上面就是我常用的某个简略仪表盘,它是我在一处临时书房里布置的——比较简单但具备了基本功能的它依然很好用。这是我书桌面前的一面墙,我用红线将这面墙划分成六个部分,从而构成了一个简明的仪表盘。从左上到右下依次标记为1-6号区域。每个区域根据其不同的作用设定而贴了各种便笺纸。
1号区域【灵感区】
1号区域为写书工作区(没错,就是这本书)。任何时候我想到了跟本书写作有关的某个想法,我都立刻把这个想法写在便笺纸上,然后贴在1号区域。如果我不写下来,或者决定过一段时间再写下来,实际上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后它就溜走了,我损失了一个宝贵的灵感。如果我中断手头上的工作,去翻找出某个固定的笔记本或者软件,光是寻找工具的过程就要一两分钟了,这会严重打断我当前工作的节奏。而写一个简单的便笺纸并贴在墙上则只需要几十秒钟,然后就可以顺利切换回之前的工作,保持节奏连贯。
2号区域【宏观区】
2号区域是我正在进行的思维方法与学习策略研究的各项内容。这个区域的主要作用是对我进行宏观提醒。当我面对某个问题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时,我需要宏观地考虑一下我的某项研究是否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也许我是有办法解决该问题的,但是这个解决方案暂时没有出现在我的工作记忆中。这种情况下我就可以从2号区域得到提示。
3号区域【精神图腾】
3号区域比较特殊,有一张图一张表。图为新版《三国》电视剧中司马懿的图像,表则是死亡日历表。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关于司马懿图像的意义我会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中详细解释,它是我人生故事中的重要一笔。死亡日历则用于提醒自己生命的宝贵。将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画成一张表,表有两部分,上半部分表示年,下半部分表示月和日。涂黑的部分表示已经过去的时间,空白的格子代表剩余的生命。
4号区域【知识杂货区】
4号区域为知识杂货区。当我上网、看书或工作的时候,偶然看到别人介绍了一本书、一个新的概念或者小知识,我对这个新的知识感到有兴趣,但如果我立刻中断手头的工作去查阅这个新概念或者去网上买这本书,那么我的工作节奏会被打断,效率会降低。所以我选择将这些知识杂货迅速写在便笺纸上并贴到相应的区域,然后再回到手头的工作中。等到空闲的时候我会统一订购相应书籍并查阅资料。
5号区域【杂事区】
5号区域是杂事区。我正在工作,突然想到中午之前应该给某个人回封邮件,并且在同一时刻,我觉得桌面有点乱,缺乏一个放资料的文件架,觉得该上淘宝去买一个。但如同知识杂货一样,如果我立刻就去做这些事情,我的工作思路就被打断了。所以我将它们写在便笺纸上,然后等空闲的时候去集中处理,提高效率。
6号区域【思维提示区】
6号区域是思维提示区。我的一个日常工作是写文章,而我写文章时有一个弱点——我习惯于把文章写成说明文、论文一样,缺乏生动性。所以我在6号区域贴上一个提示条:故事+逻辑。这个便笺可以提醒我写文章时要注意生动性。

碎片灵感的管理
碎片灵感即是我们临时迸发出的各种有价值的想法,我把它们放在1号区域(偶尔也放在5号区域)。这种做法自然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些宝贵的灵感产生于我们的工作记忆中,很快将要消失掉,需要我们尽快保留下来。

那些你经常使用到的思维技能、工作原则,你都可以放在6号区域。一个初入职的文案还不熟悉如何给营销软文取标题,他可以把取标题的几个重要原则放在6号区域;新上任的产品设计师对产品的交互流程尚不熟悉,而这又影响到诸多功能的设计,他可以把交互流程贴在6号区域;一名职场老手决定新练习一种思维技能——比如说结构化思维,他可以把结构化思维的要点和图示贴在6号区域。这些新的技能由于你不熟悉,尚无法在关键时刻自动进入大脑内存当中,那就把它们放在外部缓存上吧。

第四章 流程思维——真实世界的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先简单直接地给出全流程优化的定义:

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由多个流程、步骤组成,把每一个流程、步骤都进行优化,做到(接近)最好,就叫全流程优化。

全流程优化粗略说起来是很简单的,只有两个步骤:

  • 第一,将任务分为多个流程;
  • 第二,对每个流程进行优化。
  • 顺序型流程是指,流程随着时间自然展开,前后流程之间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比如一场连环晚会,先表演第一个节目,再表演第二个节目,然后第三个节目……这样依次进行下去,前后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小。假设第一个节目表演得不太好,对后续节目的表演也没什么影响。
  • 连贯型流程是指,前后流程之间联系紧密,前一个流程进行得如何直接影响下一个流程的进展。
  • 如果你从事的是连贯型流程的工作,那么你面临的压力就非常大;而顺序型流程的工作压力就比较小,因为出错后造成的损失比较小。秘书、行政管理等职业比较偏向于顺序型流程,这类职业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风险和压力也小;而淘宝创业、金融投资等职业则是典型的连贯型流程,具有强烈的复利效应,这些职业做好了前景很好,但风险和压力都很高。

image.png
>> 流程还有两种结构:并行结构与串行结构。如果某个流程有备用的资源和其他选项(无论备用的资源是否正在使用),那么它就是一个并行结构的流程。显然,串行流程的风险比较大,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对整个流程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为了降低系统风险,一般会将串行流程变成并行流程,尤其是对那些重要的或者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更是如此。当我们提到全流程优化的时候,从串行流程转化成并行流程就是一种重要的优化方式。

比如,学生学习时有一个流程是获取知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流程对于学生都是串行的,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只在老师那里。如果不幸遇到了一个低水平的老师,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遭受巨大的挫折。随着社会教育服务和互联网的兴起,这个串行流程就被改造为了并行流程,因为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部分知识了,学生受教育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做好全流程优化非常重要,但有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做全流程的优化,只能暂时先优化一部分流程,那该怎么办呢?该优化哪一部分呢?根据策略师时间矩阵,我们应该先优化两种流程——最容易优化的流程以及最重要的流程。

最重要的流程
另一种需要重点优化的流程是重要的流程。说“重要”太抽象了,根据策略师时间矩阵,重要可以从损益程度、影响广度、扩散度这三个方面来衡量。

第一个方面:损益程度
损益程度指的是,这件事情做了以后有多大的好处。在一个连贯型流程当中,损益程度最高的那个流程,常常是某些数值最低的那个流程。

第二个方面:影响广度
影响广度指的是,这个流程影响了多少事物。有时候,多个流程系列会交汇于同一个流程点,这个点就有较高的流程广度。比如,大公司可能有几十个不同的业务部门和业务流程,但这几十个业务部门却公用一个人事部门,那么人事部门就具有极高的影响广度。这种情况下,对人事部门这种看起来非核心的部分加大投入就变得必要了。

第三个方面:扩散度
对于连贯型流程来说,扩散度往往比较高,串行流程尤其如此,就像河流上游的污染会严重影响下游那样。

第五章 生态思维——比个体力量更强大的是生态

生态原本是个生物学名词,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生态思维的最核心原理如下: 由于生态中的事物是广泛关联的,所以个体事物的发展趋势、状态变化和各种选择并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完全独立自主决定的,而是受到整个生态的影响。因此,你思考某个事物的时候,不应仅仅思考这个个体,还应思考他所处的整个生态——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与环境的关系。

这也是小米手机能把价格压得比竞争对手更低的底气——你的手机只是一台手机,你必须靠它盈利;而我的手机是一个生态入口,我有很多额外的赢利点。(类似的例子:XBOX——我要占领用户的客厅!)

所以,对于上面那个淘金的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我给出的答案是:
你应该去,但不是去淘金,而是去卖牛仔裤。这就是生态思维的【淘金模型】。总的来说,【淘金模型意味着共生】,意味着你在这个生态中不是只盯住某个点,然后发现有一堆竞争者,而是思考整个生态的状况,思考如何与这些人进行共生。

这就是【森林模型】。森林模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位模型】。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中所处的位置,包括空间、时间、食物种类等因素。生态位思维的核心原理是,当你遭遇强者竞争时,除了与其死拼以外,你还可以选择避开它的(时间、空间、食物等)位置。

经过几年的经验教训,新的互联网创业者已经知道如何解决那个关于腾讯与你竞争的问题了。那就是,远离社交领域。

【池塘模型】的本质是【平台模型】。目前世界上排名前几名的大公司都是平台型的公司,美国的如微软、Facebook、亚马逊等,国内的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

第六章 系统思维——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因果中,逻辑是线性的,是有头有尾的。头部是因,尾部是果。但在系统中,逻辑是一个圆环,无头无尾。在这里,没有传统的因果。

老师的压力与学生的不良成绩,到底谁是因?谁是果?从全局来看,这是一个系统动力环,这些事件互为因果。
image.png
>> 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经常是分解型的、还原型的,这种理解方式假设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只要理解了各个部分,整体也就被理解了。系统思维则要求我们时常留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系统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在特定的系统构架下,既可以无原因地凭空产生结果,也可以因果互换和循环。那么对于复杂的因果产生的问题,我们如何处理?
答案是:改变系统构架。
答案是:改变系统构架。
答案是:改变系统构架。

image.png
>> 为什么“减少人员”这个节点可以调整,而其他的节点就不能调整呢?诸如“工作压力”“错误率”“实际错误”等。因为“减少人员”这个点是悬浮的,它的上游没有一个东西去必然性地推动它。而其他的点上游都有一个推动力,这就造成了结果的必然性。就像你处于人群当中,当后面的大量人群在推着你的时候,你会不得不跟着向前走。

但我们也会听说一些优秀的企业家这样分享经验:“有时候我会故意放慢增长的速度,因为慢就是快。”这个玄奥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系统思维的运作。

总的来说,利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绘制系统动力图。哪个因素推动了哪个因素?是增加还是减少?哪些节点和流向构成了循环?这是个起到无限强化效果的正反馈循环,还是个起到平衡制约作用的负反馈循环?关于系统动力图的更多绘制技巧和技术细节,可以关注公众号“人生策略师”,回复“系统动力图”查看。
第二步,识别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一般来说,涉及人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情绪的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尽管有时候也很难),比如犯错要受到批评是一种信念,它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性、物理性的规律则不容易改变,比如疲劳的大脑容易犯错,老化的机器一定效率低。
第三步,改变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那些制造问题、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循环,你应该坚决打断它,而关键节点和流向的改变是重要的手段。正如第二步中提到的,这种能改变的东西往往与信念、情绪、思维方式有关,而人们一般又倾向于固守自己的信念和思维。但如果你想要登上更高的层面,你就需要打开自己的大脑,塑造一个开放的心智,敢于并习惯于承认自己的局限与错误,然后做出与众不同的决定。

练习:为自己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image.png
>> 当你赚到更多的钱以后,不仅会增加学习的动力,也会增加享受的欲望,这是人的天性。同时,工作产生的疲惫也会让你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因此,很多人不能把这个循环无限地坚持下去,可能只开动了一两次之后就停歇了。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一个正反馈循环拖着两个负反馈循环,增长乏力,人生无比艰难。有人把这种状态总结为:间歇性宏图大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image.png
>> 如果你选择疯狂购物、通宵打游戏或者出去喝酒狂欢到半夜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那就产生了一个负反馈,打断了原来的良性循环。但你也可以选择享受一下,去做一个疗程的按摩(再强调一次,是正规的那种)。专业的按摩师可以消除你的压力,让你身心放松,这绝对是一种享受。它的价格可能有点贵,比如一个疗程几次按摩要几百上千元,是你平时舍不得花的钱。但是既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赚了更多的钱,你就可以这样享受一把。

现在你应该可以理解了,那些最优秀的人未必活得很辛苦,他们可以既勤奋努力又轻松愉快。

面对难以抵制的享受欲望,你总要找个途径发泄出去。如果你为自己买了一个昂贵的辅助睡眠的装置,或者购置了几款提高效率的工作软件,那么你给一个白痴游戏充值1000元钱的冲动就会减小。对于享受的欲望来说,前者与后者区别不大,但前者能使你维持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而后者则会拖累你,让你停滞不前。比别人发展得更好还享受得更多,这就是系统思维的智慧。

第七章 大势思维——与天地同力的思维方式

古代诗人罗隐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为什么顶级企业不是均匀分散在各个年份,而要在特殊的时间区域内扎堆?因为这个区域恰好是某个大趋势的起点。1997-2000年左右,是中国互联网的起点;2010-2012年左右,则是移动互联网的起点。在宏大的趋势之中,才有伟大的大企业。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趋势的本质,而看到事物在往某个方向发展只是现象。在这里我先给出对于趋势的本质性定义: 趋势,是因为某种内在规律而导致的未来的大概率或者必然走向。

趋势,一定要有规律和逻辑支撑,否则就不叫趋势。
>> 越是强大、深刻的规律,就越能造就宏大的、确定性的趋势。

由此,如何发现趋势就变成了两个问题:

  • 有哪些常见的强大深刻的规律?
  • 如何发现那些强大深刻的规律?

【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

《道德经》中也提到:“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所以我在写马太效应的时候,我希望做的不是告诉读者存在一个叫马太效应的东西,而是要强调,它的力量非常强大,它能够覆盖很多其他的规律。世界上有太多的规律,你不要以为马太效应是其中普通的一个,它是规律中的规律,强者中的强者。

马太效应是不大可能会错的,小时候掌握更多知识的人长大后也大概率会掌握更多知识,而且优势不断扩大。所以我不能让他们所谓快乐教育的理念唬住我,更不能影响我对孩子教育的决策。
至于过度学习带来的压力过大、丧失学习兴趣、死知识不能应用等问题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推翻马太效应本身,它们需要用其他方法来解决。比如,我应该研究以下问题:

  • 为了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应该学习哪些知识能力?仅仅课本与教辅书够吗?
  •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应该让孩子用何种形式去学习?项目式学习怎么进行?游戏化学习是否可行?
  • 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我需要引导孩子学习哪些思维方法?应用哪些学习策略?

那就是,面对马太效应,从财富赛道切换到知识技能赛道上。
财富和知识技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转换的效率却有巨大的差距。知识技能很容易转换成财富,但财富却较难转换成知识技能——这个差距就是资金匮乏者改变命运的机会。

image.png

【科技进步、政府规划】
有一些方法能够大致预判一下部分科技的发展方向。虽然不能精确地预知未来,这些大致预判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政府规划:科技进步是用人和资金堆砌出来的。当那些顶级聪明的头脑和几十上百亿的资金进入某个领域的研究时,这个领域更有可能成为科技突破的方向。而能够调动这些人和资金的,就是政府规划。

这份文件当中“钦定”了7大战略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每个五年计划的末尾都会发布新的五年计划,你可以进行新老对比,看看旧的产业规划执行得怎么样了,新的产业规划的方向是否有调整。对于有志于捕捉趋势的人来说,研究政府规划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另外,一些重要的产业主管部门也有相关规划发出,比如工信部、农业部等;很多投资机构、咨询公司会发布比较系统的行业研究报告,也值得参考。

【人口变化】
人,是一切文明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根基。如果说什么规律能够造就大级别的趋势,那么与人口有关的规律必然是其中之一。与马太效应类似,与人口有关的规律也是非常强大的——比如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当它与其他规律冲突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推翻其他规律而保证自己的留存。

作为日、俄的对比,印度会不会发展成一个有很大全球影响力的强国?我们认为印度问题很多,又是种姓制度,又是女性地位低下,而且教育比率也不高等,有太多理由认为印度未来的发展不会很好。但是印度的人口很多,而且人口结构很年轻。仅此一条就可推测,印度未来几十年很可能会成为全球性强国。

马太效应与人口规律
这是两种大势思维的结合。如果我们把马太效应与人口规律结合,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根据城市发展的马太效应,大城市和城市群会不断发展,人口,尤其是年轻人会不断从小城镇与乡村抽离出来,涌入大城市。同时,这个马太效应不仅得到了现实数据的验证,也是国家政府的长期规划之一。可以说,这是个确定性的趋势了。
另一方面,中国的总人口数增速在快速降低,人口学家预计2030-2035年左右会见顶,然后开始快速下降。而在此之前,年轻人的人口数量已经在快速下降了(你可以在之前的中国人口结构图中看到)。
由这两者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那就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小城镇和乡村,会提前进入人口危机、提前衰落。很多小城镇会变得荒芜而缺乏活力,甚至出现各种“老人城”“老人村”。
显然,这种人口快速减少的小城镇,其房地产快速贬值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目前它的房地产还有泡沫,那么泡沫破裂甚至崩盘的风险都是很大的。

上面多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其他各种思维方式与某个趋势相结合,从而分析出更深刻、更有应用价值的结论。其中,生态思维与大势思维的结合尤为紧密。

其实,这种多思维方式的联合使用才是深度思维的常态,所有的思维都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多种思维方法综合应用才是制胜之道。

第八章 兵法思维——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胜负手

【先胜后战】为自己设计一条永不倒下的路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军形篇》

现在,我们需要给孙子兵法打一个数学补丁——凯利公式。

【致人而不致于人】看透隐藏关键点,掌握人生主动权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

各种战争、竞争与比拼,有时候,表面上风平浪静、平分秋色;实际上却波涛汹涌、高下已分。
事情的关键点经常是隐藏的,寻常人未必看得懂。为什么普通人看起来势均力敌的局面,高手却能坚定地说其中一方大势已去或者形势不妙?最难懂的隐藏关键点之一,就是“势”。这个“势”与前面讲的大势思维的“势”并不一样。这里的“势”,与致人而不致于人有关系。(“趋势”与“局势”)

所谓致于人,就是看上去你可以选择,但却是这样选也不好,那样选也不好,其实就是没得选(阿里土话:要么忍,要么滚,“忍”易内伤,“滚”易外伤,其实就是受制于人了🤷🏻‍♂️)。所谓致人,就是让别人处于一种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的情境中,看上去有得选,实际上没得选。

这种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维,在人生的大格局中非常重要。生活未必会给你很多重新来过的机会,常常是一步被动则步步被动,尤其在顶级高手的竞争中,一个小小的受制于人的被动,会逐渐演化成致命的失败。

【胜可知,不可为】追求胜利的正确节奏 胜可知,而不可为也。 ——《孙子兵法·军形篇》

机会未到时,不可妄动。这段话先要有个前提,就是一场战争,两边实力是在一个数量级上,没有碾压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做到自己没有明显弱点和失误,让别人无法轻易战胜自己。与此同时,慢慢等待别人犯错误,然后抓住机会取胜。做到自己没有漏洞,这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要别人有漏洞,这就不是你能控制的了,是别人的事情。所以善于战争的人,只能保证自己不输,不能保证别人一定输。所以说,胜利是可以知道的——当别人露出破绽,给了你机会的时候,你看到了这个机会,就知道我可以赢了。但是如果别人没漏洞,不给你机会,你就没法赢了,只能继续等待和僵持。如果这时候要强行进攻,反而就露出了破绽,成了敌人的可胜之机。

胜机未至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
构建自己的“不可胜”

做人当百折不挠,不放弃就不是失败,放弃才是真的失败
>> 在命运的洪流面前,先要保证自己的不失败。即“先为不可胜”。

两支古代军队打仗,双方兵力相当,各有一座城池可以防守,城池都非常坚固,易守难攻。假设你就是其中一支军队的将军,你决定怎样攻下对方的城池,取得胜利?最错误的决策就是,哪天三杯美酒下肚后自觉豪气冲天,带着军队就猛攻对方城池——很有可能损失惨重,直接战败。因为对方并没有露出破绽,你的盲目进攻无异于自杀。
正确的做法是,在对方没有露出破绽的时候,你要忙于自己的“不可胜”。你要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不会露出破绽?你要每天忙于训练士兵,提高他们的战斗力;要部署军队24小时巡逻,以免对方半夜偷袭;要规划城中的水资源,以防对方用火攻;还要安排农民耕种,以保证军粮供应;你还要训练间谍,混入地方城池,探听消息等。总之,你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唯独不能做的就是莽撞地进攻。

本节给你的启示是在宏观层面上告诉你,该积蓄力量的时候积蓄力量,该给出致命一击的时候就给出致命一击。

先胜后战告诉我们不要莽撞盲目,先算清楚胜败再行动,凯利公式又为这一理念打上了数学补丁,让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致人而不致于人让我们高瞻远瞩,不要等到情况变得显而易见、不可扭转才发现,而要见微知著,从一开始就不出现微小的差池,最典型的就是不要受制于人,要时刻掌握主动权。胜可知不可为则告诉我们,要敢于出击,更要能够等待,要搞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无仗可打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

第九章 慢即是快——如果没有背景,缺乏资源,你该如何逆袭

对于没有背景、缺乏资源的人来说,专注,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实际上,资源投入和能力成长的关系,完全不是一条直线,而类似于生物课本当中介绍的生物成长S形曲线。而资源投入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类似于一条增长更慢的S曲线。

所以普通人最好的策略就是专注,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点,在一个领域冲进能力的高原区域,并得到金钱上的自由。这是一条对普通人来说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道路。

image.png
>> 【司马懿】有成就事业的志向,按照新版的剧情,他在赤壁之战后向曹操毛遂自荐,希望赢取功名。这个时机的把握非常好,正是曹操赤壁战败、大局混乱急需用人之时。从这个时机的选取可以看出,司马懿有很高的思维格局,能够看清时代大趋势,既明白曹魏的实力依然处于优势,又能够把握它短暂的低迷期给自己带来的发展机会,如同大牛市早期精确地找了一个回调的低点介入。

可惜曹操太聪明又太谨慎,认为司马懿太过聪明需要防范,一直压着他,既用他的才华能力,又不让他上位,高官不给做,兵权不让拿。费尽心力辅佐曹操几年,司马懿也算是专注努力过了,但没有捞到半点便宜。
但是他聪明啊,他做事特别讲究方法,他对大势的拿捏很到位。他根据目前的三国实力推算出,曹操有生之年不可能平定天下了,因此立刻开始从曹操的下一代中选人进行辅佐。他慧眼识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正确的人——曹丕。他当了多年尽职尽责的老师,勤勤恳恳地指导曹丕应对考试、笼络士族、收买天下人心,一直等到曹丕登基,还帮曹丕平定了包括曹彰叛乱在内的内忧外患。但是曹操在死前却给曹丕叮嘱过:“司马懿可用,但不可使之掌兵权。”

接受了司马懿多年教导的曹丕,这一次遵守了曹操的临终教导,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他在位时又是一边用司马懿,一边防着司马懿,甚至还安插了卧底——一个美貌端庄的女仆到司马懿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忠心耿耿辅佐了曹丕一生,却被提防到连个小官都做不成,还被监视到家里来了,司马懿过得真是窝囊。他犯了什么错误吗?没有任何错误,只是命运刻意地要玩弄他而已。曹丕在位6年,司马懿努力了6年,又是一无所获的6年。
可是司马懿能忍,忍过了曹操,再忍曹丕。悲剧再一次发生了。曹丕病死前,如同其父曹操那样,又叮嘱了下一任继位者曹睿:“司马懿有才,可用,但不可让他掌兵权。”

于是打压司马懿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曹睿手上。
曹睿在位13年,又是司马懿被不断当苦力使用却仍得不到任何报酬的13年。不仅曹睿对他颇不放心,曹休、曹真以及曹真之子曹爽,更是对他万般刁难、千方百计排挤陷害。这段时期是诸葛亮北伐的高峰,连战连胜,魏国上下震动,亡国的恐惧在朝野弥漫。但司马懿率军于街亭大败诸葛亮,拯救了曹魏帝国。
回朝领赏,你猜皇帝会赏赐你什么呢?
会拿你问罪,说你故意放跑了诸葛亮,差点要杀你。
每一次诸葛亮来袭,司马懿都会被调到前线去抗敌,打完胜仗以后回朝,立刻又被或明或暗地罢免,弃之于一旁,反反复复地被教育什么叫兔死狗烹。司马懿在曹睿这一代努力了13年,用尽了各种大战略小战术和方法论,依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接着是曹芳。曹芳年幼继位,司马懿的死敌曹爽实际控制了政权,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要了司马懿的命。更可怕的是,曹爽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傻帽,而是一个心思活络、文武皆通的能人。司马懿被曹爽严防死守,一直到70岁还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可以说,司马懿每一步都没有走错,看清了大格局,也善用小方法,一生专注于带兵打仗建功立业这一件事,持续努力了几十年却毫无建树,还险象环生朝不保夕。我时常揣测,若历史真的如电视剧中那般,司马懿的心中会是怎样的感想?他有没有长夜痛哭过?有没有咒骂过命运?有没有想过无奈放弃、了此残生?

一直到249年,司马懿已经70岁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机会出现了:曹爽带领百官陪同皇帝曹芳出城扫墓,京城空虚。如第八章《兵法思维》中所述,胜可知,不可为,就这样一个微小的机会,司马懿等到了,看懂了,抓住了,兵变成功推翻了曹爽的控制,掌握了京城政权,实现了一生的志愿。

司马懿,人称冢虎的智谋之士,直到70岁才做出了能够向自己一生有个交代的事业。如果从7岁上学开始算起,他努力了64年。如果从他22岁当小官开始算起,他努力了48年。

我一直说,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成就并不一定是香车豪宅,富甲一方,而是人活了一辈子,要对自己有个交代。

至于我自己,希望未来我离开世界的时候,我的墓碑上可以这样写: 此人出身平庸,少年也不得志,但在死之前,已经成为一个略有成就的人。

脑图

深度思考.png

思考

image.png
尘泥:适合在研发流程中判断任务、需求优先级

image.png
尘泥:

  • 软件研发就是典型的“连贯型流程”:
    • 需求不治理 — 下游吃🐶屎
    • 系分不详细 — 下游吃🐶屎
    • 安全生产不坚持 — 迟早吃🐶屎
  • 一些复杂的业务逻辑也是典型的长流程:
    • 营销 SOP
    • BD SOP
  • 当我们做系分 or 沉淀业务文档 or 脑暴时,流程图很关键

image.png
尘泥:

  • 每一个职场人,最终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结合自己的特长、经验、性格
  • 每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小森林,TL 就是领头狼 or 领头羊,要负责给大伙找生态位

image.png
尘泥:识别结构性矛盾很难,化解结构性矛盾更难,须要极大的勇气、决心、韧性

  • 人员结构不合理
  • 利益分配不合理
  • 发展战略不合理
  • 收入结构不合理

image.png
尘泥:如何促成业务、团队、个人的共赢 & 长期成长?「系统思维」是个好启发💡

image.png
阿里土话:要么忍,要么滚,“忍”易内伤,“滚”易外伤,其实就是受制于人了🤷🏻‍♂️

image.png
尘泥:做人当百折不挠,不放弃就不是失败,放弃才是真的失败

image.png
尘泥:选择一个够长的职业赛道坚持下去,不轻易转岗、不轻易跳槽、不轻易转行

image.png
司马懿:我终于熬出头了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