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产品设计不是关于形式的一种知识,而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2017-07-30设计否嗨创新
【思维】产品设计不是关于形式的一种知识,而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 图1

世界著名建筑评论家和设计师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在设计研究和实际项目中一直在强调建筑首先且必须是知识的一种形式,其次才是一门关于形式或视觉效果的知识。

他在去年一个演讲视频中把这个见解娓娓道来,再次指出建筑首先是在复杂的前提条件下提出一个概念假设,然后对其进行物化,因而不仅仅是关于它的外表,还要关乎其目的。

我虽一直在产品设计领域,但也对此立即有了强烈的共鸣。

一个故事


时间回到2009年,“用户体验”这个名词在国内还只是彻彻底底的专业理论术语。当时任职的企业属于ODM型制造业,我接到一个输入信息只有一句话——“以九阳为竞品对象,设计一款具有竞争力的家用型榨汁机”的设计项目。

这是公司第一个国内榨汁机项目,我也刚接触小家电行业。项目时间赶来不及做全面的调研与分析,买了一台九阳畅销榨汁机样品之后就开始进入草图创意阶段。限于当时的狭窄认知,草图基本只围绕着外观的新颖性,快速型榨汁机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产品,从单纯的外观新颖度出发实属不易。面对几十张密密麻麻的A3草案图纸仍然选择不出满意的方案进行细化,我当时濒临崩溃很想放弃。


当时的主管鼓励我再坚持,我重新审视了之前所有草图方案,发现概念架构上都局限在当时流行的果汁与果渣左右对称分布的形式上,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果汁为何不能像咖啡一样从正面流出?这样才符合交互和体验的主动性呀!”带着这个出发点,不到半天就得到下图的草案。
【思维】产品设计不是关于形式的一种知识,而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 图2

如果让现在的我穿梭回那个项目时间,应该很快就可以得到类似的方案,因为那个方案就是“打破技术黑箱,以用户为中心重新思考产品架构”的设计思维最好的例证之一。当时的公司以及主管虽然没有教给我超出外观创意的设计思维方法,但是非常感谢他们给我的草图时间和鼓励。

当果汁从功能样机正面性感的出水头流出的一瞬间,在场的项目人员都感动了,这是全新的美好体验触碰了大家的内心。虽然这个项目最终因为品牌运作问题没有量产上市,但永远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一。在随后的几年内市面开始出现与我这个方案架构类似的榨汁机产品,我设计出发点的正确性得到了市场验证。

这个项目的镣铐让我的忍耐到了一个极限,而因为一个思维角度的转变立刻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那种顿悟之感拉开了我全面学习和思考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策略性的序幕。

有形的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


在那之后,我带着问题重新学习大学的经典教材,坚持搜寻和阅读跟产品和设计相关的优秀书籍,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正确的一套方法流程。产品人员应该少谈天赋、灵感,不要习惯用各种理所当然的困难掩盖战术和策略的偷懒,对于企业也是一样。

下面以原创项目为例来简单呈述一下:

  1. 产品计划书——包含项目背景、市场分析、用户群分析、需求分析、意向择优、风险评估、时间表,最终完成开发意向确定的产品计划书。
  1. 模糊前期——各部门核心人员围绕产品计划书进行Mind storm、可能的产品理念、理念原型PK检讨,最终明确项目宗旨和理念、明晰故事板和用户画像、产品命名、设计任务书拟定。
  1. 具象化设计——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开始着手产品宗旨和理念的 形象化、制定设计评判标准、交互设计、外观设计(草图、2D、3D、模型验证)、CMF设计、方案PK、确定可进一步细化的具象化设计方案,同时营销计划方案启动。
  1. 技术开发——设计师协助产品工程师开始着手具象化方案的量产合理化细化、功能实现、用户体验设计和评审表制作、初级功能样验证。
  1. 完整功能样机评审——各部门核心人员围绕产品计划书进行完整功能样机评审,检讨并修缮计划书和样机设计。
  1. 方案敲定和资料入库——营销方案演练检讨、产品方案最终修缮、各项设计文件整理入库、选定方案批量化推进、此时新品上市方案拟定。
  1. 生命周期市场信息反馈大数据——产品相关反馈、销售数据思考、总结,新项目的轮回。


这个方法流程里工业设计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当然对自身的知识量也相应更高,除了基础的设计美学和物品制作的知识技能,还要有文学、心理学、人类学、市场营销、技术、工业制造、互联网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必须通过不断的拓展阅读和思考才能获取与自身、企业能较好融合的部分。

第1、2部分正是序文强调的指引到达“具象化设计”这个终点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企业和项目倾向忽视和逃避的工作。

对于个人,设计行业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自嘲语“戴着镣铐在跳舞”,希望更多的设计师可以用知识去面对各种矛盾和复杂,去打开”镣铐“。

对于新创企业,产品战术和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古至今,以小搏大、以少胜多的战役无一不是结合客观条件,通过战略将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而取胜。

对于成熟企业,现代传播董事长及总编辑邵忠的一段话很好阐述了这个认知:“一个企业所谓的基业长青首先是观念、理念与审美的不断更新换代,其次是产业的更新换代,最后才是产品的更新换代”。




即使掌握了上述的流程方法和知识储备,也无法奢求高枕无忧,因为很多项目和公司的现状并不一定有理想条件支持完整的工作流程开展,必须试着将上述的流程方法进行提炼和简化。

这个过程需要实际项目的思考和验证,现实经历不一定有那么多项目,商业期刊和手机资讯上却有很多案例可以进行复盘思考,因此那些可惜却宝贵的失败案例、以及经过时间验证的成功案例都是很好的案例资源。

通过这些变成像呼吸喝水一样自然的思考习惯养成,再加上针对性的不断的新阅读涉猎和思考,自然就会由有形的流程方法掌握逐步演变为无形的思维直觉,对于企业则是竞争对手无法通过表象能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产品设计师而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仅仅是小设计思维直觉的养成容易得多,但是对于大设计思维直觉,离不开在熟悉擅长的一些行业深耕,这是一场毕生的现实和思维运动,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

产品设计师与军师


把产品设计师和军师这两个名词拿在一起讲,似乎有蹭热点之嫌,不过最近的热播剧确实让我想到以前看到一篇文章将三国里的谋略人物分成不同的境界,与不同高度的产品设计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设计师里面有重金钱的、重虚名的,也有怀着匠心的、怀着教育之心的,更有本着造福自然和人类社会的。

我在序文有写到:

“设计”在未来逐步转化为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逐步变成一种幕后的力量,可将其形容为“大音希声”。这股幕后设计力量由不同的企业特性发展出各自可见的设计模式,这种模式难以复制,即使复制也没有竞争意义,因为它是基于所处的企业特性而显现出来的。**

如果从业环境和人员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不是有点军师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