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人文素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专业应用技能,与市场需求接轨,打造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素质与能力,能在计算机及其相关行业从事IT运行与维护领域就业的应用型人才。

面向信息制造业、服务类企业、以及与社会信息化有关领域的一线岗位,可就职于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网络工程组建管理、信息自动化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等硬件和软件方面设计制造、编程、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护管理以及市场营运等岗位的工作。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具备运用先进技术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5.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7. 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毕业生能力

以信息学科为平台,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方向,结合目前流行的计算机软件解决方案、计算机网络工程教育培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熟悉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网络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方法,造就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想和竞争力的软件工业、网络工程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学制

学制:3年

学时与学分

必修学分 86.5,选修学分 33.5

毕业学分要求

总学分:120
课内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43.33%(不含个性化课程选修环节)
课内教学学时/学分:832/52(不含个性化课程选修环节)

课程类别 学时/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通识必修课程(必修) 360/22.5 18.75%
通识选修课程(选修) 16/1 0.83%
学科大类(平台) 课程(必修) 112/7 5.83%
专业基础课程(必修) 312/19.5 16.25%
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240/15 12.5%
专业方向课程(选修) 168/10.5 8.75%
个性化课程(选修) 192/12 10.00%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520/32.5 27.08%
合计 1920/120 100%
课程类别 最低学分
通识必修课程 22.5
通识选修课程 1
学科大类(平台) 课程 7
专业基础课程 19.5
专业核心课程 15
专业方向课程 10.5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12
个性化课程 32.5
合计:毕业最低学分 120

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附录

2016级计应培养计划学期安排.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