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入一个新项目,短暂脱离之前的产品和运营工作,打破了前段时间因为高频输出带来的思维局限和干涸的困境,久违地重新感受到自由思维的活力,也发生了一些思考,主要关于「我们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
我们要做什么
最近听到一个观点:
科技的创新的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发明创造新技术,另一个是让技术被普遍使用。
作为一个互联网信息工具的设计者,我们属于后者,也就是在现有科研理论和技术基础上,让大多数人轻松享受到科技的福利和服务。
以此来看,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只有两个方面
- 技术能否真正带来革新
- 体验能否让大多数人轻松使用技术
以抖音为例,虽然现在看来抖音最难超越的壁垒是内容和KOL,但我认为最初让这一切能够生长起来的底层技术是「智能推送算法」和「智能剪辑技术」。
而瀑布流交互、沉浸式体验、一键翻拍、无门槛创作这些最出彩的部分,是产品体验上的创新。
虽然就成功因素来讲,体验上的创新占了更大比重,但最重要的是两者刚好搭建起来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像生命系统一样合理高效,最终长出参天大树。
虽然这个时代因为资本和流量,越来越多毫无内核的东西一炮而红(可以叫明星产品吗?),但他们只是是短暂的,我们要做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记笔记的工作流(不能直接通过搜索创建新笔记变成了巨大的痛点)
我们不要做什么
写到这,感觉上一节全是废话。但是还是继续聊一聊「我们不要做什么」
用一个所有人都明白的案例:什么样的渔夫是好渔夫?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第一点,是能高效的打到高质量的鱼,也就有了基本价值
第二点,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过,那就是遵守行业的最基本原则。
我们都知道渔民有休渔期,牧民有休牧期,这些所有人都懂得的规则,在商业化的今天看起来死板不灵活,但这其实关乎每一个行业的命运,所有从业者都有守护自己行业的义务
而现在的互联网(包括共享经济、网络教育)行业近几年之所以乌烟瘴气、两败俱伤,就是资本的搅屎棍以各种恶性竞争手段伤害了行业准则,同时玩坏了消费者预期和信任。他们了解人性、数据、金融,却连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那些方法论、准则、商业思维告诉我们的,必须做的事,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P.S.抖音最初缺失了「社交」和「消费」两个看起来最有价值的板块,但不妨碍他日后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消费新模式(阿里巴巴甚至有抖音专供板块,把工厂代发模式玩到极致),而日后抖音的社交,也一定不是微信的样子
最后,说说思考这件事
从前段时间的「以思考为工作」到最近「在工作和生活间隙思考」,我发现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感受力」。
前一阵明显状态不对,完全是脱离感受力的状态,思考变成了信息、数据搜集和逻辑推理,很难有心动和火花。
而最近因为很少考虑任务,所以经常有陌生信息触发的思考,也明显感觉自己的「感受力」回来了,这种状态特别棒的是:更容易跳脱出别人观点的框架,产生更坦率的、坚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