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高考题目,幸存者偏差。有很多的经典故事可以来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战时期。
那时候德国空军实力强大,而盟军战机损坏严重。于是科学家对能够成功飞回来的飞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机翼和机身上每方寸中弹的数量比发动机和燃油系统要多很多。于是准备对这些部位进行加固。但一个统计学家站了出来,实名反对这一个方案。他认为没被子弹打中的部位,才更加需要重点保护。
为什么呢?
因为没被击中要害的飞机才能成功飞回来
飞回来的飞机中,中弹部位多的地方,其实不是致命伤害
幸存回来的飞机上中弹少的地方,肯定是那些不幸没回来的飞机中弹后着火的地方
后来经过验证,他们对这两个部位的加固装甲是正确有效的,毫无疑问拯救了不少英雄。
这正是一个“幸存者偏差(偏见)”的真实故事。在统计学里面,幸存者偏差的原因可以解释为样本的单一和局限导致的,还有很大的一部分真实样本没有加进来统计。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联想到目前我们获取用户反馈从而决定产品设计的一些决策,是否也存在“幸存者偏差”导致客户流失、产品设计失误?
想象一下每一个潜在的“客户”都是一架飞机。
然后,每一个关键链路上的点:邀请码注册门槛、个人首页功能引导、三层架构下如何快速新建文档、团队加人、知识库权限…与功能设计相关的;每一个值得我们去了解但没注意到的反馈;营销活动引流过来的用户看完即走,没留下一丝痕迹;大 V 效应下消费知识的用户…这些都可以比喻为敌军中的子弹。
那么我们获取到的反馈信息来源,是否就是来自于那些突破了重重阻挠而留下来的幸存者“飞机”上的中弹信息呢?换种思路考虑,反思我们现在在产品设计上没有很好的把握住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节奏,印象中一些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决策真实存在“幸存者偏差”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最容易收集到的用户反馈,恰好是经常使用我们产品的人。这是我们设想出来的“目标”用户,他们能够聪明地按照我们产品设计的“套路”去操作,最后成功降落。还有很多人并不为我们的产品买单。作为产品初创期,想要有完美的产品功能、完美的营销方案是非常大难度的,商场如战场,人和时间非常重要。那么,我们需要怎么样去加固我们的“盔甲”,让更多的飞机成功降落呢?
听取更多客户的声音,资深的、小白的、竞争对手的、厌恶我们的。
取得联系并收集一些非我们营销导流过来的客户,得到他们的反馈。营销导流可以说非常糟糕,可能活动期间会有一个搞峰波,他们肯能带着某些目的而来,但数据留存量并不高。
取得一些访问过我们网站当不愿意注册登录的用户反馈。他们已经到门口了,是出于什么原因不来敲门?
梳理产品链路,针对某一个场景分支,聆听在漏斗模型中对分歧路线上的用户的反馈,这点非常重要,但初创期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产品设计过程中,避免说“有很多用户就是这样做的”,尽量客观对待,如有这样的说法,需要辩证怼回去?有多少用户?采用的数据有哪些?
然而现实是,那些没有给我们反馈的潜在客户,目前在我们的数据中是空白的。就像那些已经坠毁的飞机一样,可能是潜在不发出声音的大部分客户。那么如何追踪这样的客户呢?
题外:两年前就想做一个产品,叫做语雀在线。他的作用是跟踪、巩固你的用户,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反馈有门,并有效跟进。这个 idea 来源于 intercom,你在哪里,它就在哪里。现在看来我们确实缺乏这样一个反馈入口,有人来到我们的网站,已经到了门口,但却转身离开。当然这是我们获取更多用户反馈的一种渠道,这些数据可以增加我们统计数据的样本。
———————
以上,于上班路上,公交车换乘两次,断断续续,历时一个半小时,码自语雀客户端编辑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