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知乎问题笔记软件更推荐我来还是语雀? - 知乎的回答。


作为我来和语雀都认真在使用的用户,我觉得我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我来:前一阵子刚写了一篇文章:Airtable + Wolai:打造量身定制的价值投资系统,目前在全网阅读量 4W+,还成功安利了近 100 名用户。
知识管理 or 笔记管理?我来 or 语雀? - 图1
语雀:我应该是语雀最早一批的用户,目前我自己 80% 的知识库都存放在语雀上。我写的东西也常年上榜语雀的发现频道(写的勤快的时候,首推连推两篇也有),欢迎大家的关注
知识管理 or 笔记管理?我来 or 语雀? - 图2
image.png
我在语雀上的活跃状态(用 Power Yuque 生成)
以上则是前情概要,表明我同时在深度使用我来和语雀两款产品,且均有较为丰富的使用经验,下文所有内容均是建立在个人使用体验上的个人想法和感受。


先抛结论:

  • 如果你的需求是笔记管理,推荐使用我来;
  • 如果你的需求是知识管理,推荐使用语雀。
  • 如果你两者都要,那么就同时使用吧,不冲突的。

知识和笔记区别

为啥我要要这么明确地区分开来记笔记和知识管理呢?因为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两类需求。所以在具体展开工具的分析说明之前,我有必要和大家理一理知识管理和笔记管理的区别。
首先对知识和笔记做个范围的界定,在我的认知里它们是这样的:

  • 知识:一类客观的认知,只要包含有客观认知,且具有应用潜力,存在形式多样;
  • 笔记:由自己生产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是文本。

之前写过关于知识和信息的区别,直接引过来看一下吧:
语雀内容

在上述概念边界下,我们可以来看看知识和笔记之间的区别:

信息内容的差异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笔记基本上是一个记忆钩子,它可以帮助你快速回忆曾经学过的知识,但是往往不会去呈现知识具体的模样,因为知识已经固化在你的脑子里了。这个时候笔记的作用是帮助你快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东西。
所以笔记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非常私人的东西,你记的东西往往是自己最习惯的唤醒记忆的内容。自己能够看懂,让别人看可能就完全看不明白了。
而对于知识来说,它需要详细的记录相应的客观认知,包括但不限于背景、应用、说明、经验、技巧等等。所以哪怕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知识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知识了解到这个知识所代表的的客观领域。
明白上述笔记和知识的差异之后,你会发现,这两者其实并不是互斥的关系。虽然笔记大部分情况下是记忆钩子,但是不排除特别认真的人会把「笔记」按照「知识」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个时候笔记和知识就没有区别了。

诞生方式的差异

在大部分情况下,笔记都是我们自己写出来给自己看的,它的诞生来自我们自身内部。而知识往往是已经被整理和提出来了,除非你是在某个新领域探索的大拿,不然知识的诞生一定来自外部的。这种诞生方式的差异导致的特性差别则是:笔记的私人性非常强,往往没有分享的必要。而知识是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享可以促进相应领域的发展。

信息结构的差异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笔记往往是自下向上形成的,即根据所学知识记录下来一些辅助自己记忆的点。因此笔记在诞生的时候,几乎是短小精简、毫无结构,这也就导致了往往笔记与笔记之间的信息孤立,是一盘散沙的状态。
而知识往往是自上而下形成的。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刚进入某个领域的时候,相关的文章资料,基本上都是先告诉你一个大纲、概况,然后你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一些更加细节的东西。所以知识的结构性非常重要,只有理清楚相关的结构,才能更好地了解整个领域内容。

最后将上述区别简单做了个总结,如下表所示:

笔记 知识
记忆钩子 往往是 往往不是
信息形式 往往图文即可 不一定,文字、图片、代码、思维导图、表格等等
信息结构 结构性弱,自下而上 结构性强,自上而下
信息颗粒度
诞生形式 来源内部 来源外部
分享 往往不具有意义 非常必要

知识管理和笔记管理的区别

笔记管理的需求

介于笔记的这些特征,要想管理好笔记,必须就有的两个需求:

  • 记录方式轻量:怎么方记录怎么来,怎么轻量化怎么来,最好别有分类啥的多余操作。这篇文章里列举了好几个场景,都是在描述记录如果不轻量化会导致的结果:RoamResearch 比其他笔记工具,好在哪里 - 知乎。就我目前所接触过的产品,flomo 算是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极值的代表;
  • 使用方法便捷:怎么方便使用怎么来,最重要的是当你要用到时,它会让你感觉就在你身边,随取随用。比如像 wolai 这样可以块引用,或者 flomo 的随机漫步等等。通过某些高效的手段,能够让你非常快速地调用以前的笔记,这一点是笔记管理工具的一个核心要点。

    知识管理的需求

    知识管理与笔记管理最明显的一点差异是,管理的对象是「知识」而不是「笔记」。换句话说,做某个领域的知识管理本质上就是在出这个领域的教程。因为知识管理是把相关的领域知识白纸黑字的记录出来,而不是整理一些助人唤醒的「钩子」。
    所以,知识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将有效的知识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由于知识的诞生往往来源于外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去管理知识。所以剪藏是知识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只要有了剪藏,别人的知识就可以纳入到我的管理中,进而让别人的知识也变成我的知识。毕竟别人写的很好的知识文章,我完全没有必要自己再写一篇对吧~
    那知识管理的需求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三点:

  • 分类与整理能力:既然是知识管理,那么参考的标准其实是“图书馆”。因此分类整理和归类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清晰合理的分类,才能构建起领域内知识的秩序;

  • 有效的检索手段:因为知识管理的大而全,高效的检索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积累再多,也是无法调用的死泥潭;
  • 支持多种形式:文字、列表、图片、表格、视频、思维导图、公式、流程图、代码等等乃至各种格式的文件,这些都是承载和记录知识的形态。一个好的知识管理工具,应该可以轻松承载和记录任何形态的信息和知识,并能在一个地方进行管理和呈现;

到此为止,我应该算是基本上把知识管理与笔记管理的区别和需求梳理清楚了。那么接下来来看解决方案和工具选择的分析吧。

我来:块级编辑器与双链

先来说明为什么我来适合笔记管理,核心原因有两点:块级编辑器支持双链
先说块级编辑器,由于上面提到,笔记的诞生往往是短小精干,寥寥数字。因此块级编辑器比线性编辑器(以语雀这种)可以很好缓解书写压力。同时以块为单位的笔记内容,可以很方便的调整组合,灵活性要高出很多。当然,这一点上大纲编辑器也可以做到。
再来说双链。由于笔记本身是自下而上构建的,用分类的思路去整理笔记,会非常痛苦,而利用双向链接则可以比较好地去整理和形成笔记间的结构。
例如我之前在学一门课的时候,记录了一堆琐碎的知识点。
image.png
然后通过双链链接中的块级引用,就可以把重要的内容摘录出来,形成一个大纲:
image.png
超链接理论上也可以实现这个效果,但是双向链接很棒的点就在于引用的文本会自动更新,插入双链的效率很高
这个例子的页面案例分享如下,感兴趣的可以打开看看:

语雀:知识库、完整编辑器与社区

接下来再说说语雀为什么适合知识管理。我总结下来的三个点就是:知识库编辑器社区。

知识库与团队:恰到好处的分类结构

我相信一开始上来用语雀的用户往往会比较困惑,理不清楚为啥要建知识库,为啥还有团队,还有空间是什么鬼。我刚用语雀的时候也差不多这样的感受。但是到现在回过头来看,却发现语雀这种知识库、团队的结构,与知识管理真是天造的一双。
知识会随着对一个领域的加深而不断增多,譬如我刚接触前端的时候,就只给它建了一个前端知识库。然后里面开始塞HTML、CSS、JS、React、Webpack 等等一堆各种各样的资料。随着时间堆积,文档数量超过了 50 篇。这个时候我发现用一个知识库去承载整个领域的知识实在有点不方便,查看很费劲,编辑也很费劲。然后我就单独为自己创建了一个团队:空谷的大前端,再分门别类地去整理资料了类型,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 40+个知识库和 500+篇文档。
image.png
同样的,我还有一个专门整理体验设计的团队(空谷的体验设计)、设计工程化的团队(设计工程化)。虽然看上去是团队,但它其实承载的是这个领域的内容。而且结合语雀独有的团队首页,我就可以把整个领域框架非常清晰地可视化出来。
image.png
自从使用语雀以来,我明显感受到自己对领域知识的掌控能力变得更强了。归根结底,这种结构功不可没,而且恰到好处。

编辑器:承载知识的利器

虽然语雀的线性编辑器在笔记的体验上不如块级编辑器和大纲编辑器,但是这个编辑器我愿意称为地表最强的知识编辑器。且不说图片、表格、附件、代码块这些常见的知识承载形态,光是可以插入 Sketch、PS 等设计稿文件我就可以吹它一辈子。
image.png
简单参见一下这个文档,你就知道能够集成多种知识类型的文档(而且可以预览!)写起来是有多爽多方便:
语雀内容
更别说语雀自研的表格、思维导图、流程图了(演示文档估计还在打磨路上吧)。前些日子语雀更新的思维图能力(那个拗口的子图嵌套)是锚着 XMind 的奋起直追。要是 @有田(youtian) 能够再结合结合我在做的 Mindflow 的想法,一定可以一骑绝尘。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语雀的这种线性编辑器太过传统,一点也不「性感」。但是说实在的,各位扪心自问一下,你到底在多少情况下,需要用到那些所谓「性感」的功能?倒是语雀这样看似中庸的编辑器设计,反倒使它成了当前世上承载知识最好的容器。

社区:知识分享与传播的宝地

在我使用语雀以前,我用了差不多 5 年的印象笔记,那几千条资料存储在硬盘里,有时候甚至会让我完全忘了它们的存在。自从使用语雀的团队与知识库,将我之前大部分资料都转移过来之后(限于目录的难用,还有千片资料没转移),我逐渐发现了语雀社区的存在意义。
虽然我将自己绝大部分知识库开放了出来,但是我并不会主动地去宣传我自己的知识库整理的有多么多么好。对我而言,我的知识库相当于我的自留地,我想写啥就写啥。所以可以看到,我有很多写了一半就没往下的东西,例如:双向链的一个天然应用场景:PRD深色模式与浅色模式的区别研究思维管理与 Mindflow 等等。因为这是我的自留地,我对自己的自留地是没有啥要求的,写累了搁一半就搁着了,下次回想起来再也也完全可以。至于别人,你要是有兴趣,可以来看看,没有兴趣,我也不强求。
这和我的专栏性质完全不同,譬如空谷札记 这个专栏,存在的目的是记录我完整且深度的想法、经验(一个很基础的指标则是:长文,至少 3000 字),在这个专栏里的会是我比较负责任,同时希望去对外输出的文章,可能每一篇都是我其他知识库中的各种闲言碎语的穿插整合。
讲了这些前情概要之后,再来讲讲语雀的社区在我这种知识管理体系下对我的影响。
先说第一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我在研究 Sketch 插件的时候,搞了半天没搞定 Long Run Task(插件的一种功能),然后写了一篇记录,然后就暂时翻篇了。
image.png
然后就在这个月初,有个雀友看了我的记录后,给了我个惊喜(直接说了一个解决思路):
201221 对 Sketch 的 Long Run Task 无力了image.png
你能想象这件事情在哪个平台可能发生吗?
知乎?不,我不可能把这种 gossip 发到知乎的专栏上,也不可能会有人来专门上知乎看这种碎片化信息,并且还主动给我提供一个解决思路。
微博?的确是个好的吐槽地方,但是我只是记录了知识,知识管理和微博天然地不契合吧?
微信?不,谁来关注你这种专门发闲话的公众号呢?而且谷歌上搜也搜不到。
StackOverflow?掘金?CSDN?的确这几个是不错的技术社区,可以比较好地去讨论问题,但是我这篇记录的初衷只是简单的日记而已。
Github?嗯,好像真的只有在 Github 这样的地方,这种讨论才会发生(譬如这种)。
所以你会发现目前语雀的社区,和 Github 的社区存在一定的共性与相似性。因为知识的共享和有意义的讨论,往往需要聚焦于一个主题。在 Github 上则是以仓库为基础,在 issue 、pr、discuss 和 commit 中进行交流与讨论,而在语雀里,则是文档、表格、讨论区。我之所以会收到上面的反馈,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这个知识库,一直都在讨论 Sketch 的插件开发。所以只要有合适的评论机制,感兴趣的人自然会想把自己在这个主题下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种朦朦胧胧的感受在这篇文章下被放大得淋漓尽致:双向链接的一点思考。在我写完这篇千百来字的闲言碎语时,我根本没想过会有那么多人会过来交流与评论。以至于我现在觉得,评论区的内容才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而这种高效输出专业知识的讨论,让我依稀看到了早年知乎社区的模样。(不过知乎和语雀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产品逻辑,有必要的话可以单独开篇聊聊。只是目前的这种状态,我真觉得贵乎已经是第二个微博了)
这样的语雀社区带给我的变化则是,我写东西的频率逐渐变高了。因为每次写出来的东西真的有人认真看了,且会和我认真讨论。这一点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真太难能可贵了。
去年立了「在知乎写 50 篇回答」的 Flag ,年终总结时发现倒了,本以为还是我太懒,但是最后究其原因,发现还是反馈不及时。因为在语雀的这个社区氛围和少数派的流量加持下,我近一个月写了 2w 多字(3 篇长文 + 四五篇短文)还意犹未尽。
所以想必在这样的语雀社区中,「一年写 50 篇有点价值的文章」,可能并没有那么困难吧!
最后想拿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的图对语雀做个总结:
image.png
语雀的路子应该是从 2 象限开始(内网语雀、团队、知识库的组织形式),然后深耕了 1 象限(编辑器),然后拓展到了 4 象限(开放外网语雀),目前正在往 3 象限跃迁(还是有不少协作功能希望语雀能加上去的,不过这个也要另开篇了),Github 的现在就是语雀的未来。
如果你希望有个地方能够好好地管理自己的知识,甭说了,就上语雀吧!

最后的最后,说点闲话

恨乌不要及屋

虽然我个人挺反感马锐拉某些奇怪的行为,但是有一说一,wolai 这个产品是我觉得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很多小细节能看出来他对产品的执念。大家可以骂他这个人,但是请不要把对个人的情绪宣泄在产品上。就像我虽然讨厌薛之谦的渣,但是我还是会爱听他的一些歌。
对事不对人,这是成年人该有的基本素养吧。

语雀的各位,请好好优化细节!!

我知道你们在看!真的好多细节请好好优化优化吧!隔壁马家的我来细节上都做的那么好了,再不改改我都要叛变了!

远离少数派的评论区,以及贵乎药丸

真的,如果你看过我同样发在少数派语雀上的文章,评论区完全不是同一种风格。少数派绝大部分都在喷工具,而不是讨论文章。而语雀上更多的讨论会聚焦在内容本身,以及相关话题的延展讨论。
另外可以 po 个数据,这篇文章在少数派上是 4w+阅读,114 个评论,评论和阅读比例大致在千分之2~千分之 3。而语雀上是 1196 阅读,25 评论,评论和阅读比例是百分之二。至于知乎,我都不想说了,阅读 974,评论8,我好歹也算有 2w+关注,结果阅读还没我语雀上的高?除了贵乎药丸,我没有其他想法了。这完全就是在逼走高质量答主(像我这样的),请好自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