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知识点

网络分类

  • 按照网络作用范围: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个人区域网(PAN)
  • 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接入网,属于局域网,让用户与互联网连接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速率/比特率/数据率:数据的传送速率,额定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单位bit/s
带宽: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 bit/s
吞吐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受网络带宽限制
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组成

  •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发送速率
  •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信号在信道上传输的速率
  • (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 往返时间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或者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 利用率:分别是网络利用率和通道利用率D=D_0/(1-U),U是利用率,D_0是网络空闲时的时延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OSI: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TCP/IP:网络接口层+网际层IP+运输层(TCP/UDP)+应用层
  • 五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应用层: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指定特定网络应用
运输层: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提交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
物理层:把比特流传输到物理媒体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5层协议
1、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确定连接电缆插头的定义及连接法。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3、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发送站的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运输层。
4、运输层:运输层的任务是向上一层的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端到端服务,看不见运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5、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协议三要素:

  •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事件发生顺序的详细说明

    服务

    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关系: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对等通信方式

    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通信方式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就不能同时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常用的编码方式

    不归零制(正电平1),归零制(正脉沉1),曼彻斯特(中心向上跳0),差分曼彻斯特编码(遇1跳变)

    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

    调幅(0对应于无载波输出),调频(不同信号对应不同频率),调相(初始相位随信号变化而变化)

    香农公式

    C=log_2(1+S/N)
    S/N是信噪比,C是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W是信道带宽(赫兹),S是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瓦),N是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瓦);
    当前时延 D = D0/(1 - U) D0为空闲时的时延,U为当前信道利用率。

    调制方法

    频分复用:将整个带宽分为多份,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 帧)。每一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一个 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统计时分复用:STDM 帧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按需动态地分配时隙

    封装成帧

    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SOH和尾部EOT,然后就构成了一个帧。确定帧的界限
    透明运输:如果数据中的某个字节的二进制代码恰好和 SOH 或 EOT 一样,数据链路层就会错误地“找到帧的边界”;
    解决方法:字节填充,在数据报中“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字节填充:0X7E—0X7D,0X5E; 0X7D—-0X7D,0X5D; 若<0X20---0X7D
    差错检测: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比特差错,使用循环冗余检验CRC检测,只能做到凡是接收端数据链路层接受的帧都没有传输差错

    二进制退让算法

    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要推迟(退避)一个随机时间才能再发送数据,一般是r*2t(2t=51.2us),r∈[0,2^k-1],k=min[重传次数,10],当 k <10时,参数 k 等于重传次数; 当重传达 16 次仍不能成功时即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

    最短帧长的计算

    以太网规定了最短有效帧长为 64 字节,凡长度小于 64 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

    48位地址

    局域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中固化在适配器的ROM中的地址

    单播广播多播

    单播帧(一对一),即收到的帧的MAC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
    广播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本局域网上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多播帧(一对多),即发送给本局域网上一部分站点的帧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自学习算法

    虚拟局域网

    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而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一个VLAN 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计算机是属于哪一个VLAN

    高速以太网

    10BASE-T中的“10”表示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10MB/s,“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T”代表双绞线星形网

    ARP作用

    从网络层使用的 IP 地址,解析出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的硬件地址
    工作流程:当主机 A 欲向本局域网上的某个主机 B 发送 IP 数据报时,就先在其 ARP 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 B 的 IP 地址。如有,就可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将此硬件地址写入 MAC 帧,然后通过局域网将该 MAC 帧发往此硬件地址。 如没有, ARP 进程在本局域网上广播发送一个 ARP 请求分组。收到 ARP 响应分组后,将得到的 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写入 ARP 高速缓存。

    路由器分组转发算法

    1) 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D, 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 N。
    (2) 若网络N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则把数据报直接交付目的主机D;否则是间接交付,执行(3)。
    (3) 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 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 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 N 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NAT

    内部主机 A 用本地地址 IPA 和互联网上主机 B 通信所发送的数据报必须经过 NAT 路由器。
    NAT 路由器将数据报的源地址 IPA 转换成全球地址 IPG,并把转换结果记录到NAT地址转换表中,目的地址 IPB 保持不变,然后发送到互联网。NAT 路由器收到主机 B 发回的数据报时,知道数据报中的源地址是 IPB 而目的地址是 IPG。根据 NAT 转换表,NAT 路由器将目的地址 IPG 转换为 IPA,转发给最终的内部主机 A

    运输层协议

    UDP&TCP,TCP 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 TCP 报文段。
    UDP 传送的数据单位协议是 UDP 报文或用户数据报

    端口号

    FTP 21, TELNET 23 ,SMTP 25, DNS 53,TFTP 69,HTTP 80,SNMP 161,SNMP(trap) 162,HTTPS 443

    TCP连接

    每一个TCP连接唯一地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即两个套接字)所确定
    确认ACK:仅当ACK=1时确认号字段才有效。当ACK=0时,则无效。TCP规定,在连接建立后所有传送的报文字段都必须把ACK置为1
    同步 SYN: 同步 SYN = 1 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ACK=0)或连接接受(ACK=1)报文。
    终止 FIN (FINish): 用来释放一个连接。FIN=1 表明此报文段的发送端的数据已发送完毕,并要求释放运输连接。

    拥塞控制

    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概述知识点

    1、互联网现在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以及三层ISP结构。
    2、互联网按工作方式可划分为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
    主机在网络的边缘部分,其作用是进行信息处理
    路由器在网络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按存储转发方式进行分组交换
    3、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中的进程(即运行着的程序)之间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方式是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连接方式(P2P 方式)。
    4、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5、按作用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和个人区域网PAN。
    6、计算机网络最常用的性能指标是: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和信道(或网络)利用率。
    7、网络协议即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7
    8、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由应用层运输层、 网络层(或网际层)、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
    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而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_I_P协议。

物理层

(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等。平时常见的各种规格的接插件都有严格的标准化的规定。
(2)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电平的电压的意义。
(4)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1、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源系统、传输系统和目的系统。
源系统包括源点(或源站、信源)和发送器
目的系统包括接收器和终点(或目的站,或信宿)。
2、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如话音、文字、图像、视频等都是消息。
数据是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的表现。
3、根据信号中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方式不同,信号可分为模拟信号(或连续信号)和数字信号(或离散信号)。
代表数字信号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称为码元
4、来自信源的信号叫做基带信号。信号要在信道上传输就要经过调制。
调制有基带调制和带通调制之分。
最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有调幅、调频和调相。还有更复杂的调制正交振幅调制
5、传输媒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导引型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和非导明型传输媒体(无线或红外或大气激光)。
6、最初在数字传输系统中使用的传输标准是脉冲编码调制PCM
现在高速的数字传输系统使用同步光纤网SONET (美国标准)或同步数字系列SDH (国际标准)。
用户到互联网的宽带接入方法有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 (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光纤同轴混合网HFC (在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上开发的)和FTTx (即光纤到…)
7、光纤不仅具有通信容量非常大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点:
(1)传输损耗小,中维距离长,对远距离传输特别经济。
(2)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这在有大电流脉冲干扰的环境下尤为重
(3)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也不易被窃听或截取数据
(4) 体积小,重量轻。

数据链路层

CSMA/CD协议的要点归纳:
(1)准备发送: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加上以太网的首部和尾部,组成以太网帧,放入适配器的缓冲中。但在发送之前先要检查信道。
(2)检测信道:
若检测到忙,则应不断地检测,一直等待信道转为空闲
若检测到信道空闲,并在96比特时同内保持空闲(保证了帧间最小间隔),就发送这个帧。
(3)在发送过程中仍不停地检测信道,即网络适配器要边发送边监听。这里只有两种可能性:
①发送成功:在争用期内一直未检测到碰撞。帧发送成功。发送完毕后,其他什么也不做。然后回到(1)。
②发送失败:在争用期内检测到碰撞。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按规定发送人为干扰信号。适配器接着就执行指数退避算法,等待r倍512比特时间后,返回到步骤(2),继续检测信道。
但若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则停止重传而向上报错。
注意:以太网每发送完一帧,一定要把已发送的帧暂时保留一下。如果在争用期内检测出发生了碰撞,那么还要在推迟一段时间后再把这个暂时保留的帧重传一次。

网络层

ICMP差错报告报文

(1)终点不可达 当路由器或主机不能交付数据报时就向源点发送终点不可达报文。
(2)时间超过 当路由器收到生存时间为零的数据报时,除丢弃该数据报外,还要向源点发送时间超过报束。当终点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收到一个数据报的全部数据报片时,就把已收到的数据报片都丢弃,并向源点发送时间超过报文。
(3)参数问题 当路由器或目的主机收到的数据报的首部中有的字段的值不正确时,就丢弃该数据报,并向源点发送参数问题报文。
(4) 改变路由人(重定向)路由器把改变路由报文发送给主机,让主机知道下次应将数据报发送给另外的路由器(可通过更好的路由)。

询问报文

(1)回送请求和回答ICMP 回送请求报文是由主机或路由器向一个特定的目的主机发出的询问。
收到此报文的主机必须给源主机或路由器发送ICMP回送回答报文。
这种询间报文用来测试目的站是否可达以及了解其有关状态。
(2)时间戳请求和回答ICMP 时间戳请求报文是请某台主机或路由器回答当前的日期和时间。
在ICMP时间戳回答报文中有一个32位的字段,其中写入的整数代表从1900年1月1日起到当前时刻一共有多少秒。
时间戳请求与回答可用于时钟同步和时间测量

传输层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只在IP的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很少一点的功能, 这就是复用和分用的功能以及差错检测的功能。

UDP的主要特点

(1) 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当然,发送数据结束时也没有连接可释放),因此减少了开销和发送数据之前的时延。
(2)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连接状态表(这里面有许多参数)。(3) 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层。
UDP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这就是说,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UDP 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
(4)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的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
这对某些实时应用是很重要的。很多的实时应用(如IP电话、实时视频会议等)要求源主机以恒定的速率发送数据,并且允许在网络发生拥塞时丢失一些数据, 但却不允许数据有太大的时延。UDP正好适合这种要求。
(5)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 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比TCP的20个字节的首部要短。

TCP特点

(1) 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
应用程序在使用TCP协议之前,必须先建立TCP连接。在传送数据完毕后,必须释放已经建立的TCP连接。通话前要先拨号建立连接,通话结束后要挂机释放连接。
(2)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
(3) TCP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并且按序到达。
(4) TCP提供全双工通信。TCP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进程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数据。
TCP连接的两端都设有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用来临时存放双向通信的数据。
在发送时,应用程序在把数据传送给TCP的缓存后,就可以做自己的事,而TCP在合适的时候把数据发送出去。
在接收时,TCP把收到的数据放入缓存,上层的应用进程在合适的时候读取缓存中的数据。
(5)面向字节流。TCP中的“流”指的是流入到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
面向字节流”的含义是:
虽然应用程序和TCP的交互是-次一个数据块(大小不等),但TCP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仅仅看成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
TCP并不知道所传送的字节流的含义。
TCP不保证接收方应用程序所收到的数据块和发送方应用程序所发出的数据块具有对应大小的关系(例如,发送方应用程序交给发送方的TCP共10个数据块,但接收方的TCP可能只用了4个数据块就把收到的字节流交付上层的应用程序)。但接收方应用程序收到的字节流必须和发送方应用程序发出的字节流完全一样。
当然,接收方的应用程序须有能力识别收到的字节流,把它还原成有意义的应用层数据。

在TCP连接建立过程中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要使每一方能够确知对方的存在。
(2) 要允许双方协商一 些参数(如最大窗口值、是否使用窗口扩大选项和时间戳选项以及服务质量等)。
(3)能够对运输实体资源(如缓存大小、连接表中的项目等)进行分配。

TCP连接的建立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主动发起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客户,而被动等待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服务器。
1、运输层的服务器端使用的分为熟知端口号(系统端口号)[0-1023]和登记端口号[1024-49151];客户端使用的叫短暂端口号[49152-65535]。

停止等待 超时重传

停止等待协议能够在不可靠的传输网络上实现可靠的通信。
每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正发送,等待对方的确认。
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
分组需要进行编号。
超时重传是指只要超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收到确认,就重传前面发送过的分组(认为刚才发送的分组丢失了)。
因此每发送完一个分组需要设置一个超时计时器,其重传时间应比数据在分组传输的平均往返时间更长些。
这种自动重传方式常称为自动重传请求ARQ
2、在停止等待协议中,若接收方收到重复分组,就丢弃该分组,但同时还要发送确认。
3、连续ARQ协议可提高信道利用率。
发送方维持-一个发送窗口,凡位于发送窗口内的分组都可连续发送出去,而不需要等待对方的确认。
接收方一般采用累积确认,对按序到达的最后一个分组发送确认,表明到这个分组为止的所有分组都已正确收到了。
4、TCP报文段首部的前20个字节是固定的,后面有4N字节是根据需要而增加的选项(N是整数)。在一个TCP连接中传送的字节流中的每个字 节都按顺序编号。首部中的序号字段值则指的是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5、TCP首部中的确认号是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若确认号为N,则表明:到序号N- 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6、TCP首部中的窗口字段指出了现在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窗口值是经常在动态
7、TCP使用滑动窗口机制。发送窗口里面的序号表示允许发送的序号。发送窗口后沿的后面部分表示已发送且己收到了确认,而发送窗口前沿的前面部分表示不允许发送。发送窗口后沿的变化情况有两种可能,即不动(没有收到新的确认)和前移(收到了新的确认)。发送窗口前沿通常是不断向前移动的。
8、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9、在某段时间,若对网络中某-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该资源所能提供的可用部分,网络的性能就要变坏。这种情况就叫做拥塞。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成链路不致过载。
10、流量控制是端到端的问题,是接收端抑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
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机、所有的路由器,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
11、为了进行拥塞控制,TCP 的发送方要维持一个拥塞窗口cwnd的状态变量。
拥塞窗口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拥塞程度,并且动态地在变化。
发送方让自己的发送窗口取为拥塞窗口和接收方的接收窗口中较小的一个。
12、TCP的拥塞控制采用了四种算法,即慢开始、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
在网络层,也可以使路由器采用适当的分组丢弃策略(如主动队列管理AQM),以减少网络拥塞的发生。
13、运输连接有三个阶段,即: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14、主动发起TCP 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客户,而被动等待连接建立的应用进程叫做服务器。
TCP的连接建立采用三报文握手机制。服务器要确认客户的连接请求,然后客户要对服务器的确认进行确认。
15、TCP的连接释放采用四报文握手机制。
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数据传送结束后发出连接释放的通知,待对方确认后就进入半关闭状态。
当另一方也没有数据再发送时,则发送连接释放通知,对方确认后就完全关闭了TCP连接。

应用层

1、域名系统DNS是互联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转换为IP地址。
DNS是一个联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2、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是由分布在互联网上的许多域名服务器程序(即域名服务器)共同完成的。
3、互联网采用层次树状结构的命名方法,任何一台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唯一的层次结构的名字,即域名。域名中的点和点分十进制IP地址中的点没有关系。
4、域名服务器分为根域名服务器、顶级域名服务器、权限域名服务器和本地城名服务器。
5、万维网客户程序与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交互所使用的协议是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HTTP 使用TCP连接进行可靠的传送。
但HTTP协议本身是无连接、无状态的。
HTTP/1.1 协议使用了持续连接(分为非流水线方式和流水线方式)。
6、应用层的协议包括: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终端仿真协议)、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POP3和IMAP(邮件读取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填空题

1、网络中的时延一般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2、计算机网络按其作用范围可以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和个人区域网PAN。
3、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可以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4、数据链路层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
5、ICMP差错报告报文共有五种,即终点不可达、源点抑制、时间超过、参数问题和改变路由(或重定向)。 6、根据IP头部的结构,一个IP分组(包括头部)最大可以有 65535(或2^16-1)字节。
7、OSPF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8、路由器结构可划分为路由选择部分和分组转发部分。
9、TCP报文中确认号为N,表明到序号N-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10、长2km、数据率为100Mb/s的基带总线LAN,信号传播速度为200m/μs,则1000b的帧从发送开始到接收结束的最大时间是20μs;若两相距最远的站点在同一时刻发送数据,则经过10μs两站发现冲突。
11、为了避免发生网络中的全局同步现象,可以在路由器采用随机早期检测的措施。
12、TELNET又称为终端仿真协议
13、HTTP/1.1协议的持续连接有两种工作方式,即非流水线方式和流水线方式。
14、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15、应用层协议大都基于客户-服务器方式。
16. 10BASE5 Ethernet表示使用粗同轴电缆的以太网络,其中“10”代表 传输速率为10Mb/s,BASE代表基带传输,5代表最大传输距离为500米。
17.拥塞控制的四种算法是 慢开始、 拥塞避免、快重传、快恢复算法
18.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19.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分为随机接入和受控接入两种。
20.为保证在任何两个站之间只有一条路径,透明网桥使用了生成树算法
21.速率达到或超过100Mb/s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22.RIP协议使用UDP数据报进行传送,OSPF直接使用IP数据包传送。
23.网络协议中规定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的要素称为语法
24.10BASE-T以太网的数据速率为10Mb/s ,主机到集线器的最大线缆长度为 100m 。
25. IP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 32 bit 的标识符。
26. 以太网中用来解决碰撞检测问题的协议是CSMA/CD 协议
27. 现有一计算机要和另一设备进行通信,要实现此目标首先要考虑通过何种接口把计算机和相应设备连接起来;解决此问题属于物理层的任务。
1. 实现防火墙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包过滤)和(应用级网关)。
2. RS-232-C接口规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3. 在大多数广域网中,通信子网一般都包括两部分:传输信道和( 转接设备 )。
4. IPV4报文的头部长度最大是( 60)字节, IPV4报文的最大长度是( 65535)字节。
5.FTP服务器进程的保留端口号是(21 )。
6.计算机网络常用的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 分组交换)。
7.使用FTP协议时,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要建立(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
8.以太网采用的拓扑结构是(总线结构),FDDI网络采用的拓扑结构是(反向双环结构)。
9.网桥一般具有存储转发、(帧过滤)和一定的管理功能。
10. IP的主要功能包括无连接数据传送、差错处理和(路由选择)。
11.FDDI网络中采用的网络容错技术分别是(环重构)、配置光旁路开关和双归宿技术三种。


1、指明接口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属于物理层的任务。
2、网络协议中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的要素称为同步。
3、负责相邻两个结点间数据的可靠传输是数据链路层的任务。
4、A类IP地址的网络号为8 bit。
5、10BASE-T以太网使用的传输媒体为双绞线,使用的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以太网的MAC地址为 48 bit 的标识符。
6、因特网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C/S)方式和对等连接(P2P)方式。
7、 将物理信道的总频带宽分割成若干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路信号,这种信道复用技术是频分复用
IP 数据报经过路由器转发后,数据报中的TTL 和CHECKSUM 字段一定发生了改变 。
8、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限制,信息传输速率受香农公式的限制。
以太网的有效帧长为64 至1518 字节。
9、接收窗口是接收方根据其目前的接收缓存大小所许诺的最新的窗口值,是来自接收方的流量控制。
拥塞窗口是发送方根据自己估计的网络拥塞程度而设置的窗口值,是来自发送方的流量控制。
10、一个浏览器包括一组客户程序、一组解释程序以及管理这些程序的控制程序。
11、URL是可以从因特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介表示,对于万维网的网点资源可以表示为**http://<主机>:<端口>/<路径>**
12、假定 A 收到 B 发来的确认报文,其中窗口字段为 5 ,确认号是 3 。接着 A 连续发送了 3 个字节,又收到确认号为 5 的 B 的确认报文,这时 A 还可发送4 字节。序号为 7-10。
13、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 通信的规则的集合。要实现协议,还需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在传统以太网10BASE-5中,“10”、“BASE”、“5”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10”代表传播速率为10Mbps;Base”代表”基带传输”,数字“5”表示zhi最大延伸距离接近500米,500米内不需要转接器。F是光纤,T是双绞线

简答题

一、描述ARP协议的工作机制

1、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
2、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
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
3、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
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
如果ARP表中已经存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给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MAC地址
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
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二、简述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基本思想和算法步骤:

基本思想:
路由器周期性地向其相邻路由器广播自己知道的路由信息,用于通知相邻路由器自己可达到的网络以及到达该网络的距离,相邻路由器可以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修改和刷新自己的路由表。
算法步骤:
首先路由器启动时初始化自己的路由表,初始路由表包括所有去往与该路由器直接相连的网络路径,初始路由表中各路径的距离均为0,然后各路由器周期性地向其相邻的路由器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接下来路由器收到其相邻路由器广播的信息后,刷新自己的路由表(假设Ri收到Rj的路由信息报文)
1)Rj列出的某表目Ri中没有:Ri须增加相应表目,其“目的网络”是Rj表目中的“目的网络”,其“距离”为Rj表目中的距离加1。而路径则为“Rj”
2)Rj去往某目的地的距离比Ri去往该目的地的距离减1还小:Ri修改本表目,其“目的网络”不变,“距离”为Rj表目中的距离加1,“路径”为Rj
3)Ri去往目的地经过Rj,则Rj去往该目的地的路径发生变化,则:Rj不再包含去往目的地的路径:Ri中相应路径须删除;Rj去往某目的地的距离发生变化:Ri中表目的“距离”须修改,以Rj中的“距离”加1取代之。

三、假定1km长的CSMA/CD网络的数据率为1Gbit/s。设信号在网络上的传输速率为200000km/s.求能够使用此协议的最短帧长:

对于1km电缆,单程传播时间为1/200000=5微妙,来回路程传播时间为10微妙,为了能够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帧的发射时间不能小于10微妙,以1GB/s速率工作,10微妙可以发送的比特数等于1010^-6110^9=10000,因此最短帧是10000位或1250字节长 计算公式:比特数(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四、广州大学学生需要访问www.sina.com,,输入并回车后,直到网站显示在浏览器中,下图是学生所使用的TCP/IP属性(图略),结合图中的相关网络配置,分析访问网站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1.若本机DNS缓存中没有相关数据,则浏览器先向DNS服务器发出DNS请求,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获取www.sina.com这个网站的IP地址
2.浏览器尝试与www.sina.com建立TCP连接,该TCP请求报文源地址为本机IP地址10.0.1.2,目的IP为sina的IP地址
3.该TCP请求报文到达网关10.0.1.254时,进行NAT转换,将私网地址转换为公网地址,并由网关与sina进行TCP连接
4.浏览器开始HTTP访问,所有HTTP访问在网关处进行NAT转换,由Internet传回来的数据包,由NAT主机接收,再由NAT主机将该数据包传送给原主机
5.主机按照HTTP协议显示页面。

五、学生A希望访问网站www.cskaoyan.com,A在其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Cskaoyan.com并按回车,直到王道论坛的首页显示在其浏览器中,请问在此过程中,按照TCP/IP参考模型,从应用层到网络层都用到了哪些协议?

1)应用层。HTTP:Www访问协议 DNS:域名解析。
2)传输层。UDP:域名解析时用的传输层协议:TCP: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网络层。IP:IP包传输和路由选择 ICMP:提供网络传输中的差错检测 ARP:将本机的默认网关IP地址映射成物理MAC地址。

六、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1)分组传送: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在发送报文前,先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构成分组,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2)无连接:发送端在发送分组之前不必先建立连接,占用一条端到端的通信资源,而是在传输过程中一段段地断续占用通信资源,省去了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的开销,也使数据的传输效率更高。
(3)存储转发: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时,先将分组放入缓存,再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路由器。这样一步一步地以存储转发的方式,把分组交付到最终的目的主机。

七、简述CSMA/CD的工作原理:

(1)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跟总线上。(
2)载波监听: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有,则暂不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如果总线是空闲的,才发送数据。
(3)碰撞检测: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当检测到信号的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出现了至少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立即停止发送,然后等待一段随机长度的时间后再次发送。

八、为什么说UDP是面向报文的?而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它即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这也就是说,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UDP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TCP中的“流”指的是流入到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
“面向字节流”的含义是:虽然应用程序和TCP的交互是一次一个数据块(大小不等),但TCP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看成仅仅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
TCP并不知道所传送的字节流的含义。
TCP不保证接收方应用程序所收到的数据块和发送方应用程序所发出的数据块具有对应大小的关系,但接收方应用程序收到的字节流必须和发送方应用程序发出的字节流完全一样。

九、简述在使用子网掩码的情况下,因特网的IP层查找路由算法?

使用子网掩码因特网的IP层查找路由的算法如下:
(1)从收到的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
(2)先判断是否为直接交付
对路由器直接相连的网络逐个进行检查:用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看结果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
若匹配,则把分组进行直接交付(当然还需要把D转换成物理地址,把数据报封装成帧发送出去),转发任务结束。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用其中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AND操作),其结果为N。
若N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否则,执行(6)。
(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十、假设网桥转发表已建立完整,试简述网桥转发分组的流程:

(1)从一端口接收比特流到缓存,直至一帧止;
(2)利用FCS检错,如有错则丢弃,否则进行下一步;
(3)读取帧中的目的地MAC地址,端口管理软件利用网桥协议实体查找MAC表,找到帧对应的目标端口;
(4)把帧自缓存从目标端口发送出去。

十一、简述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的含义: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十二、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1)关于帧定界问题,为了使传输中发生差错后只将出错的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织成以帧为单位传送。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方能够明确地从物理层收到的比特流中对其进行识别,即能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与终止。
(2)关于透明传输问题,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出现了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使接收方不会将这种比特组合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
(3)实际的通信链路都不会是理想的,因此比特在传输过程中会出现差错,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必须采用差错检测措施,让接收方可以检测出有差错的帧并丢弃它,只接收正确的帧。

十三、名词解释:IP,ICMP和软件端口:

IP:网际协议,IP协议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互连网络,使各种异构的物理网络在网络层看来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并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在IP数据报传送过程中,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软件端口:应用层的各种协议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它是用于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个进程在和运输层交互时的层间接口。

十三、一个UDP用户数据报的数据字段为10000字节。在链路层要使用以太网来传送,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试问应当划分为几个IP数据报片(固定首部长度)?说明每一个IP数据报片的数据字段长度和片偏移字段的值。

由于UDP数据报数据字段10000字节,再加上头部8字节,则UDP数据报总长度10008字节
以太网链路层数据帧的数据部分最长1500字节,再减去20字节的IP头部,因此它封装的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有1500-20=1480字节。
10008/1480即为7个IP分片。第1~6分片数据长度为1480字节,第7个IP分片数据长度为1128字节。
7个分片的片偏移字段值分别为:0,185,370,555,740,925,1110。

十四、设一主机A的IP地址为IP1、MAC地址为MAC1,其ARP cache为空;主机A欲访问同一网络上的IP地址为IP2、MAC地址为MAC2的另一主机B,则主机A发起的ARP进程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描述此ARP过程。

发起的ARP进程的作用是根据主机B的IP地址IP2得到主机B的硬件地址MAC2。
在此ARP进程运行时,A向其所在的网络发送ARP请求广播报文,请求的内容是“我的IP地址是IP1,硬件地址是MAC1,我想知道IP地址为IP2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主机A所在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接收到此请求且都会把A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信息填入其ARP cache,但只有B会发回相应的ARP响应。

十五、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的各自特点分别是什么?

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
而使用无连接服务的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建立好连接,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这种服务常被描述为“尽最大努力交付”或“尽力而为”。

十六、试说明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两种不同的地址?

  • IP地址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
  • 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
  • 在IP层抽象的互连网上,我们看到的只是IP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进行选路。

在具体的物理网络的链路层,我们看到的只是MAC帧,IP数据报被封装在MAC帧里面。

  • MAC帧在不同的网络上传送时,其MAC帧的首部是不同的。

这种变化,在上面的IP层上是看不到的。

  • 每个路由器都有IP地址和硬件地址。

使用IP地址与硬件地址,尽管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的硬件地址体系各不相同,但IP层抽象的互连网却屏蔽了下层这些很复杂的细节,并使我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IP地址进行通信。

十七、简述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及各层的功能:

TCP/IP参考模型分为4层,从下向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各层功能如下:

  • 网络接口层的功能是负责接收从IP层交来的IP数据报并将IP数据报通过底层物理网络发送出去,或者从底层物理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 互联网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的两个进程实体之间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提供应用程序所需的高层协议。

    十八、简要说明交换机和路由器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是存储转发设备,都能转发分组,扩大网络的范围
    不同之处:
    (1)路由器连接两个不同的网络,隔离了广播域,是网络层设备。
    交换机连接的两个网段在一个网络中,它只隔离网段的碰撞域,是数据链路层设备。
    (2)交换机还有直通(cut-through)转发方式。
    (3)路由器中维护路由表,转发表,完成分组的转发
    路由表是多个路由器相互交换路由信息,并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整个网络的拓扑变化情况,并由此构造出路由表。路由表包含从目的网络到下一跳的映射。
    路由器中的转发表是由路由表而来,包含从要到达的目的网络到输出端口和某些MAC地址信息(如下一跳的以太网地址)的映射。
    交换机中只维护转发表,转发表是根据自学习而来的,里面包含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和端口的映射信息。对于源和目的是不同端口的帧才转发,可过滤通信量。
    (4)交换机是即插即用的设备,而路由器不是。

    十九、如果一主机关闭后更换了网络适配器,当它重新开启后,会导致同一局域网内其他主机的 ARP 缓存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怎样解决此问题?

    每个主机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里面有局域网上各主机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以及映射的生存时间。
    它由ARP协议动态产生,凡超过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
    当主机A关闭后更换了网络适配器,重新开启后:
    (1)如A需与B主机通信,则发送ARP请求,B主机会将其IP和MAC地址映射关系写入缓存替换掉旧的条目。(2)局域网的其他主机,在ARP缓存中的条目超过生存时间后,删除旧条目,当需要与A主机通信时,启动ARP协议,重新获取A 的IP和MAC映射写入缓存。

    二十、在 Internet 上有一台 WWW 服务器,其名称为 www.cernet.edu.cn , IP 地址为 213.67.145.89 , HTTP 服务器进程在默认端口守候。如果某个用户直接用服务器名称查看该 WWW 服务器的主页,那么客户端的 WWW 浏览器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将主页显示在客户端的屏幕上?

    客户端的WWW浏览器获得WWW服务器的主页并显示在客户端的屏幕上的过程如下:
    (1)WWW浏览器直接使用名称www.cernet.edu.cn访问该服务器,首先需要完成对该服务器的域名解析,并最终获得该服务器对应的IP地址213.67.145.89;
    (2)然后WWW浏览器将通过TCP协议与服务器建立一条TCP链接
    (3)当TCP链接建立后,WWW浏览器就向WWW服务器发送要求获取其主页的HTTP请求
    (4)WWW服务器在接收到浏览器的HTTP请求后,将构建所请求的Web页必须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通过Internet传送给客户端浏览器
    (5)浏览器将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将Web页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

    二十一、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采用共享信道的方法,即多台主机共同一个信道进行数据传输。为了解决多个计算机的信道征用问题,以太网采用IEEE802.3标准规定的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它是控制多个用户共用一条信道的协议
    (1)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跟总线上。
    (2)载波侦听: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如果总线是空闲的,才发送数据。
    (3)碰撞检测: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当检测到信号的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出现了至少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立即停止发送,然后等待一段随即时间后(由截断二进制指数类型的退避算法决定)再次发送。

    二十二、ARP协议的功能是什么?假设主机1和主机2处于同一局域网(主机1的IP地址是172.16.22.167,主机2的IP地址是172.16.22.11),简述主机1使用ARP协议解析主机2的物理地址的工作过程。(8分)

    ARP协议的功能是将主机的IP地址解析为相应的物理地址。
    当主机1要向主机2发送数据之前,必须解析出主机2的物理地址,解析过程如下:
  1. 主机1发送一个广播帧(带有ARP报文)到以太网,该ARP报文大致意思是:“我的IP地址是172.16.22.167,谁的IP地址为172.16.22.11?请告诉我你的物理地址。”
  2. 这个广播帧会传到以太网上的所有机器,每个机器在收到该广播帧后,都会去查看自己的IP地址。
  3. 但是只有IP地址为172.16.22.11的主机2会返回给主机1一个ARP响应报文,其中包含了主机2的物理地址(设为E2)。
  4. 这样主机1就知道了IP地址为172.16.22.11的主机所对应的物理地址为E2,随后就可以向主机2发送数据。

    二十三、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简单叙述访问站点www.ecjtu.jx.cn的过程中,DNS的域名解析过程。(设www.ecjtu.jx.cn的IP地址为:202.101.208.10,DNS地址: 202.101.208.3)

    答: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域名解析为相应的IP地址。
    访问www.ecjtu.jx.cn的域名解析过程:
    (1)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地址www.ecjtu.jx.cn;
    (2)先在本机域名解析的缓存中查找该域名,若找到则可以立即获取对应的IP地址;
    (3)若不在本机缓存中则向本地DNS 服务器 (202.101.208.3)发送DNS请求报文,请求解析该域名。
    (4)DNS收到请求后查找自己的缓存及其映射表,若查到则发送响应报文给发送请求的主机,若没有找到则向上级DNS服务器提出请求,直到解析成功或返回错误信息。

    二十四、请解释ICMP与IP的关系。

    ICMP即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是IP的一部分,在每个IP软件模块中都包含了ICMP的实现。
    当IP报文传输出错时,路由器就向发送报文的源主机发送ICMP报文报告出错情况。
    ICMP报文使用IP报文来传输差错及控制报文,因此ICMP报文也可能丢失。ICMP报文的最终接收方是目的端主机上的IP模块。

    二十五、缓解IPV4紧缺的技术、

    1.ipv6
    ①地址变长ipv4用的是32位,数量是232但ipv6有128,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数字太大了,根本用不完。②ipv6简化头部,从IPv4的12个段变成8个段,可以让路由器更好的分组。
    2.NAT技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化小的局域网使用一个网段的私网地址,与外界连接再换成公网地址
    特点:私网访问互联网的方便,但是互联网地址访问私网就困难多了
    3.CIDR(无类域间路由先)
    消除了传统A/B/C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

    二十六、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区别: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协议是“水平的”, 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 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关系:在协议的控制下,上层对下层进行调用,下层对上层进行服务,上下层间用交换原语交换信息。同层两个实体间有时有连接。

    二十七、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IP协议提供的是不可靠的、“面向非连接”的服务。TCP协议提供的是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TCP协议实现的是主机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IP协议只实现主机之间的通信。
    TCP协议是以IP协议为基础实现的,给应用层提供服务;IP协议为TCP协议提供服务。
    简单来说,IP协议负责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而TCP协议保证传输的正确性

    二十八、RIP路由选择

    (1)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先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_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1。每一个项目都有三个关键数据,即:到目的网络N,距离是d,下一跳路由器是x。
    (2)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
  •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
  • 否则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X,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
  • 否则若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d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否则什么也不做。

(3)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把距离置为16 (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
(4)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