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1:操作系统

    28.2 系统操作 - 图1

    考点02:程序设计语言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
    高级语言
    编译语言:目标程序+连接转化成可执行文件
    翻译语言:逐句翻译,逐句执行
    4GL语言:第四代语言
    28.2 系统操作 - 图2
    考点03:进程的状态
    考点04:死锁管理
    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但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出现死锁的问题。如果一个进程在等待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则进程就死锁了。而如果一个或多个进程产生死锁,就会造成系统死锁。
    四个必要条件
    互斥、保持等待、环路等待、不剥夺

    考点05:解决死锁
    死锁预防:花销最大
    死锁避免:银行家算法
    死锁检测:周期性检测程序是否发生死锁
    死锁解除: ①撤销进程
    ②资源剥夺
    考点06:银行家算法
    当一个进程对资源的最大需求量不超过系统中的资源数时可以接纳该进程。进程可以分期请求资源,但请求的总数不能超过最大需求量
    当系统现有的资源不能满足进程尚需资源数时,对进程的请求可以推迟分配,但总能使进程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资源。
    28.2 系统操作 - 图3考点07:进程的互斥与同步
    考点08:PV操作
    临界区: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称为临界区
    信号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
    互斥信号量 同步信号量
    PV操作:解决互斥和同步的问题。PV操作是分开来看的:
    P操作:使S=S-1,若S>=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该进程排入等待队列。
    V操作:使S=S+1,若S<=0,唤醒等待队列中的一个进程。
    28.2 系统操作 - 图4考点09:互斥模型与同步模型
    考点10:存储管理
    区域存储:占用连续的空间进行存储
    页式存储:进程按照逻辑地址划分页,将页映射道存储块当中。通过页表记录映射关系。提高内存利用率。
    段式存储:不连续存储
    28.2 系统操作 - 图5考点11:页式存储
    优点:利用率高、碎片小、分配及管理简单;
    缺点:增加了系统开销、可能产生抖动现象

    考点12:页面置换算法
    先进先出FIFO
    最佳置换法OPT:了解页面的走向,置换不会访问或次数频率相对于其他页频率低的页。
    最近最少使用置换法LRU:进行页面替换向前看,剔除使用频率最低的页面。
    28.2 系统操作 - 图6考点13:文件目录—树形目录结构
    考点13:设备管理
    数据传输控制方式
    ①程序控制方式
    按顺序执行,串行工作方式,会占用大量的CPU资源。
    ②程序中断方式
    外部设备完成传输之后,发送中断请求。CPU收到请求之后,暂时中止CPU原来执行的程序,执行发送中断的这个程序。执行完成后,重新执行被中断的程序。
    中断向量:标识中断程序的起始地址,能够使CPU在中断完成之后,重新完成原程序
    现场保护:保存执行中断时的数据,以便能够在完成中断程序后能够重新执行原程序
    ③DMA方式
    通过硬件设备直接中断程序,不需要通过CPU。可以与CPU并行操作。
    DMAC控制器:向CPU申请总线的控制权
    Spooling技术
    用一类物理设备模拟另一类物理设备的技术,可以将低速的独占设备改造成一种可共享的设备,而且一台物理设备可以对应若干台虚拟的同类设备。
    Spooling系统的引入缓和了CPU与设备速度的不均匀性,提高了CPU与设备的并行程度。典型:打印缓冲池。
    例题分析:
    28.2 系统操作 - 图71、假设系统中有三类互斥资源R1、R2、R3,可用资源分别是9、8、5。在T0时刻系统中有P1、P2、P3、P4、P5五个进程,这些进程对资源的最大需求量和已分配资源数如下所示,如果进程按()序列执行,那么系统状态是安全的。
    A. P1→P2- P4→P5→P3 B. P2→P4→P5→P1→P3·
    C. P2→P1→P4→P5→P3 D. P4→P2→P5→P1→P3
    2、某计算机系统页面大小为4K ,进程的页面变换表如下所示。若进程的逻辑地址为2D16H。该地址经过变换后,其物理地址应为()
    解法2:
    2D16H是16位,4K是12位,
    所以相位多出来的就是页号,再进行表对照,后面的12位就是物理地址
    A.2048H B.4096H C.4D16H D.6D16H
    解析:
    2D16H/1024=11K,11K/4K=2……3。得出页号为2,则物理块号为4。
    由页面大小可知,逻辑地址中的物理根地址为D16H,加上物理块号得出4D16H
    3、假设系统有n个进程共享资源R,且资源R的可用数为3。其中n≥3。若采用PV操作信号量s的取值范围应为()。
    A. -1~n-1 B.-3~3 C.-(n-3) ~3 D. -(n-1) ~1
    解析:
    信号量的取值范围:资源数-进程数 ~ 进程数
    28.2 系统操作 - 图84、某企业生产流水线M共有两位生产者,生产者甲不断地将其工序上加工的半成品放入半成品箱,生产者乙从半成品箱取出继续加工。假设半成品箱可存放n件半成品,采用PV操作实现生产者甲和生产者乙的同步可以设置三个信号量S、S1和S2,其同步模型如下图所示。
    信号量S是一个互斥信号量,初值为()S1、S2的初值分别为()
    A. 0 B. 1 C. n D.任意正整数
    A、n 0 B、0 n C、1 n D、n 1
    28.2 系统操作 - 图95、若某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如图所示,假设用户要访问文件fault.swf,且当前工作因录为swshare,则该文件的全文件名为()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分别为( )。

    A fault.swf B flash\fault.swf
    C swshare\flash\fault.swf D \swshare\flash\fault.swf
    A swshare\flash\和\flash\ B flash\和\swshare\flash\
    C \swshare\flash\和flash\ D \flash\和\swshare\flash\
    解析:
    全文件名应该从根目录开始,因此为.\swshare\flash\fault.swf
    相对路径是从当前路径开始的路径,fault.swf在当前工作目录swshare下的flash文件夹中,因此相对路径为flash\
    绝对路径是指从根目录开始的路径,即\swshare\flash\
    6、以下关于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总的指导思想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B基本原则是功能的分解与抽象
    C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相比,更合适大规模、特别复杂的项目
    D特别适合于数据处理领域的项目
    解析: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为多个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各个阶段和各个步骤的向下转移都是通过建立各自的软件文档,以及对关键阶段、步骤进行审核和控制实现的。
    结构化开发方法是一种面向数据流的开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它特别适合于数据处理领域的项目,但不适应于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的信息系统开发场合。
    7、模块A、B和C都包含相同的5个语句,这些语句之间没有联系。为了避免重复,把这5个语句抽取出来组成一个模块D,则模块D的内聚类型为()内聚。
    A功能 B逻辑 C 通信 D巧合
    解析:
    内聚按紧密程度从低到高排列次序为
    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过程内聚、通信内聚、信息内聚、功能内聚。
    偶然内聚(巧合内聚):完成一组没有关系或松散关系的任务。
    逻辑内聚:完成逻辑上相关的一组任务。
    时间内聚:所包含的任务必须在同一时间间隔内执行(如初始化化模块)。
    过程内聚:处理元素相关,而且必须按待定的次序执行。
    通信内聚:所有处理元素集中在一个数据结构的区城上。
    信息内聚:处理元素相同,而且必须顺序执行。
    功能内聚:完成一个单一功能,各个部分协同工作,缺一不可。
    8、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中,常引入中间代码。以下关于中间代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间代码不依赖于具体的机器 B使用中间代码可提高编译程序的可移植性
    C 中间代码可以用树或图表示 D中间代码可以用栈或队列表示
    解析:
    中间代码(也称为中间语言)是源程序的一种内部表示不依赖于具体的机器
    其作用是可使程序的结构在逻辑上更为简单明确,特别是可使目标代码的优化比较容易实现。使用中间代码可提高编译程序的可移植。
    中间代码表达了程序执行流程和状态转换图,通常用树或图表示,而非使用栈或队列表示。
    9、模块A直接访问模块B的内部数据,则模块A和模块B的耦合类型为()
    A数据耦合 B标记耦合 C公共耦合 D内容耦合
    解析:
    软件系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的简单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测试。
    耦合是指模块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耦合越高则模块的独立性越差。
    内聚是指模块内部各元素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内聚度越低,模块的独立性越差。
    将软件系统划分模块时,应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提高模块的独立性。
    当一个模块直接修改或操作另一个模块的数据,或者直接转入另一个模块时,就发生了内容耦合。此时,被修改的模块完全依赖于修改它的模块。
    若发生以下情形,则两个模块之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
    ①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
    ②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模块内部;
    ③两个模块有一部分程序代码重叠(只可能出现在汇编语言中);
    ④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等。
    10、信息化的层次小到大五层,其中产品信息化最小,它的下一层是()。
    A国民经济信息化 B产业信息化 C企业信息化 D社会生活信息化
    解析:
    信息化的层次儿小到大有五层,分别是: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
    11、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要求 CPU 暂时停止正在运行的程序,转去为突发事件服务,服务完毕,再自动返回原程序继续执行,其处理过程中保存现场的目的是()。
    A 防止丢失数据 B 防止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
    C 返回去继续执行原程序 D 为中断处理程序提供数据
    12、中断服务时间是指()
    A从中断 处理开始 到中断 处理结束 所用的时间
    B从发出 中断请求 到中断 处理结束 所用的时间
    C从发出 中断请求 到进入 中断处理 所用的时间
    D从中断 处理结束 到再次 中断请求 所用的时间
    13、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主要阶段,其中不包括()。
    A 立项阶段 B 分析阶段 C 运维阶段 D 消亡阶段
    解析: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主要阶段: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其中的开发阶段又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系统分折、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等5个子阶段。
    14、计算机中 CPU 的中断响应时间指的是()的时间。
    A 从发出中断请求到中断处理结束 B 从中断处理开始到中断处理结束
    C CPU分析判断中断请求 D 从发出中断请求到开始进入中断处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