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之前就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买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开始啃那两本大部头。去年看《奇葩说 第5季》被薛兆丰这位「宝藏男孩」圈粉,便顺理成章地买来他的《经济学通识》与《经济学讲义》看,一读便爱不释手,立刻就为薛教授的睿智、犀利、幽默所深深折服。
目前整个人类社会虽然享受着经济学的红利,但能够深刻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薛兆丰说: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的科学。没错,人类的社会进步的太快,人类硬件的进化速度远没有跟上步伐,经济学确实处处违背人类的直觉。这一点我感同身受,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发现自己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虽然我掌握了一点经济学的皮毛,但自我感觉可能连入门的标准都达不到,毕竟这不是我的专业,只能算是众多兴趣爱好中的一个。可是经济学实在太容易被人们忽视了,很多普遍存在的谬误盘亘在人们的观念之中,不只是我们国家,就连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如果人人都能了解经济学原理,国家的很多政策就会更容易推行,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美好。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动因。
那么就从占用我们最多时间的「工作」开始说起吧,在工作中有哪些事情是经济学可以解释的。

部门墙

当一个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必然会产生所谓的「部门墙」,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交易成本」。
你最好的朋友发生了意外,你可能会十分痛苦,悲伤的情绪会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平息。但是如果你在网络上看见一个人死于意外车祸,你可能只是转发点个蜡烛,便继续忙起手头的工作,好像这件事根本没发生一样。不是人情越来越淡薄,而是人脑的运算性能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只能覆盖很少的一部分最亲密的人。由于早期通信水平的落后,人类只能通过与身边的人产生亲密关系来实现合作:与你有血缘关系(亲情)、身边的友人(友情)、相同家族姓氏(家族观念)、相同故乡(同乡情节)、甚至仅仅因为住得近而产生的邻里关系(爱情虽然也是,不过我不太敢说)。这其实是一种类似于「芝麻信用分」的信用机制,这些亲密关系使合作的信任成本更低(相对陌生人信用分更高)。或者说,交易费用更低。
当今世界如此大规模的分工合作是血缘、同乡等亲密关系绝对无法胜任的了。是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大规模的分工合作成为了可能,即使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彼此敌对的人,也能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部门墙的存在,可能就是因为没有像市场经济这样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共赢机制,部门间更多的是一种零和的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这里必须说明,合作与竞争并非对立的两个概念,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公司的制度没有给合作共赢创造良好的条件,各部门独立制定绩效指标使得我们很难实现共赢。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安全部门与研发部门间频繁的、旷日持久的扯皮。研发部门代码上库前需要安全部门进行评审,由于谁也不愿意背信息安全风险之锅,导致评审的严苛程度已经背离了信息安全的初衷:「使信息破译的成本远大于其价值」。就像对一个人进行恶意的造谣几乎没有成本(某某明星疑似出轨),却需要当事人耗费大量的成本自证清白(不在场证明、妻子证言、同事证言等)一样,如果安全部门说你的代码安全性不足,却无法给出具体的攻击过程以及修改方案,就需要研发部门耗费大量的成本进行自证以及与安全部门扯皮。对于解决这种问题,法律上有个通识的原则就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安全部门不能证明我的代码不安全,那研发部门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己的代码可以通过评审。

996 工作制

近期,Github 上的 996.ICU 项目迅速蹿红,该项目旨在收集在推行 996 工作制的公司黑名单,并且呼吁广大劳动者抵抗这种「不人道」的行为。
这种为福利呼吁的行为,与美国各种工会在做的事情何其相似:这些人会以「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为理由,大肆宣扬要提高员工的各项福利。首先必须说明的是,福利水平取决于生产力水平与劳动力的供求情况,并非取决于喊了多少口号、为谋求福利做了多少抗争。另外,根本也并不存在什么剥削,靠大规模的剥削来实现牟利并不可能。假设资本家可以尽可能地剥削妇女、儿童、黑人和民工等弱势群体来提高利润率,那世界上一定会存在一个高利润率的企业充满了清一色的妇女、儿童、黑人以及民工。“支付低薪”与“进行剥削”并不是一码事。
福利的提升,势必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升,这将必然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总会有人或组织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发声呼吁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他们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不,这些行为的言外之意是说:快提高你们劳动力的成本吧,不然我们的饭碗就快保不住啦。这不免让我产生一种猜测:那些在背后大肆宣扬我司加班累到死、奋斗者协议不人道的人,是否来自那些居心不良、不敢凭借自家产品的产品力正面竞争的友商呢?
好了,现在对于呼吁延长假期、建议产妇及其老公同时休假的人大代表们,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加班时间与绩效

我确实不反对加班,但是我反对盲目的加班。加班成为普遍的风气,有一部分原因是加班时间可能成为绩效考核的参考标准(所谓的「劳动态度」?F**k)。加班时间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认为是成本决定了价格还是价格决定了成本?很多人单凭直觉,会觉得价格应该是成本乘上一个预期的利润率计算出来的,自然是成本决定价格。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想提高利润,岂不是只要一直提高成本就可以了?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是无数消费者使用真金白银的购买行为,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企业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只有不断的降低成本,从没听说哪个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成本来赚取更高的收益。即使有些时候事实看起来如此,那也是由于企业投入的高额研发成本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使其价格提升,而绝非单纯因为成本的提升就使价格升高。
回到加班时间的问题,加班是员工付出的成本,绩效是其创造的价值,成本越高并不能推导出创造的价值越高,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管理者是出于人情上的考虑:「某某员工加班那么辛苦,绩效如果不好,心理多不平衡」,那就不得不说,经济学确实是一门事与愿违的科学。一味地追求这种平衡,并不能给组织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产生很多害处。这类似于经济学中所说的寻租成本:员工为获取个人利益,不再通过提升效率,创造价值竞争,而是将大量精力花在向管理者谋求庇护上,这不仅助涨了不正之风,也导致了整个组织总资源的耗散。因此,绩效考核应当只基于员工创造的价值,而不应掺杂任何其他的因素。
如果问人们是否支持市场经济,大家可能都会支持,但在执行市场经济制度让自己利益受损的场景时,人们又会解释为此处是市场经济的特例。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如果人人都懂经济学原理,那很多有益政策推行的阻力就会降低很多,我们的社会才能且更快地变得更好。

管理者是否也要写代码

「你看那谁谁谁,级别那么高、收入那么高,代码写得也不咋地」这种论调在内部社区大行其道。说实话,早些时候我心中也常有这种吐槽。最近听说公司要求中高层管理者也需要输出一定量的代码,你是否也同意这一政策?那些代码能力不强的管理者好日子到头了吗?
这不难让人联想到新闻中频频出现的关于血汗工厂的报道,企业的底层劳动者最辛苦,工作环境差不说,还拿着少得可怜的工资,而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早就赚得盆板钵满、财务自由、过着相当体面的生活。这些管理者是否应该每月或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工厂拧螺丝?
无论是底层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都是在为企业打工,共同合作使企业收益最大化。但是为何分工不同,导致了收益的不同?要知道,工资水平总是由其边际贡献率来决定的。分工不同,就意味着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虽然代码是科技公司产品的根本,但并不意味着代码写得好,产品就能取得成功。管理者往往肩负着决策、拉通、管理等职责,这些劳动也是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一环。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有一项「投机倒把」罪,这些人自己并不从事具体的生产劳动,只是看准不同的时机,靠买入和卖出货物,赚取其中的差价。我们习惯于相信,社会价值的创造来源于物质财富的生产,但往往我们容易忽视的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稀缺(稀缺是商品的固有属性),我们要预先知道使用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很多预研类型的项目,可能前期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到最后却没有被市场认可,项目失败。价格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做出奖惩,指导商品的分配。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分饼会决定饼可以做得多大。预研是一种投资行为,需要投入真金白银作为赌注,如果预判错误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市场经济的调节能力将会彻底失效,最终限制组织所能创造的价值。基于此,就更容易理解我司倡导「结果导向」的原因了(当然,各级部门领导及员工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有自信)。
回到正题,中高层管理者需要承担这些决策的风险,且这些决策相比于代码开发对产品的最终成功通常更具价值。管理者的拉通活动也同样能够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如果能够深刻领会市场经济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管理者的级别与代码能力可能不成正比;也不难理解,我们是否需要每位管理者,都具备同样优秀的编码能力。

代码整改

最近我司上下火热开展的代码整改活动,众人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代码整改有利于提高代码质量,提升鲁棒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等等,还可以提升开发者编码能力;反对者认为,代码整改延长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且过于一刀切,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研发成本。
这里我想说的是,代码整改要分开来看:一部分是代码格式、排版要求;另一部分是算法逻辑、涉及到安全、性能相关的编码技巧。
排版格式并不是一种可以衍生价值的技能,而是一种人为的约定,统一的代码排版有利于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我认为排版格式不应死记硬背,也不要说什么熟能生巧。这部分低复杂度、高重复性的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自动化工具来实现。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之后,即使脱离了自动化排版工具,你也可以轻松地按照那个格式来书写。纠结于哪些情况空格,哪些情况换行,毫无意义。
算法、性能以及安全相关的编码技能则十分有必要的。因为算法、数据结构、程序架构等都是可以衍生价值的技能,确实可以切实提升开发者的编码能力。代码 Review,也更应该从排版、格式等方面的检查,向架构、数据结构、算法性能等方面的检查倾斜。
无论如何,代码整改都不应该一刀切,增加不必要的扯皮成本。对于工具的检查误报,现在需要个人去做备案申请,我们审视一下这个行为,平白无故地产生了巨大的资源耗散。我提个建议,不妨放开标准,让员工自由审视工具告警是否需要修改,对于未修改的,默认自动备案即可。那如何确保开发人员不偷懒呢?很简单,一个低监督成本条件家防止人犯错的通行做法就是:通过增大惩罚力度提高犯错成本。

基于虚拟货币的绩效考核制度

既然整个人类社会已经受益于强大的市场经济机制,且可证明市场经济机制确实可以良好、充分地解决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问题。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组织管理领域也引入市场经济制度呢?我也想问为什么。
经过并不严谨的思考,我觉得这几乎是可行的(等等,我为什么说是几乎?):

  1. 公司推出一套虚拟货币(以下简称虚拟币),每个人的虚拟币持有量直接与职级、实际薪资收入挂钩,就像我们根据财产积累的水平,将人划分为穷人、中产、富人等。
  2. 取消绩效考评、现有人岗匹配等制度。通过虚拟币持有量分配薪资、划分领导级别。
  3. 工作(指具体的每一项需要付出成本的工作)采用自由交易制度,每个工作有其相对应的价格,员工通过完成工作赚取虚拟币。同时,工作也可以自由交易,你可以出价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将自己手头的工作承包给其他人。
  4. 公司不应实行虚拟币价格管制,应使虚拟币可以真正反映稀缺性,避免某些工作(商品)发生短缺。稀缺是商品的固有属性,而短缺则是由于政府进行价格管制形成的。

时间有限,我无法写一篇论文甚至一本书来论证这个机制,我仅以上文中描述的问题和一些常见的误解为例,说一下这种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FAQ:

  1. 大家会不会同抢一个简单但报酬丰厚的工作?

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情况下,有没有那个工作既轻松赚得有多?显然没有。简单的工作会因劳动力供应的充足而变得廉价。同样,也不会存在一个工作难到没人愿意做,难度越高、风险越高的工作,自然报酬越高,总会有有能力、有胆识的人可以胜任。

  1. 如何解决部门墙问题?如何避免扯皮?

基于同一套经济体系,如果这种跨部门间的合作行为确实能给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收益的共同分配将会使合作共赢成为大家争相进行的活动。

  1. 是否还会有无谓的加班?

价格仅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而不再与成本挂钩,每个人都会尽可能节省自己的成本,合理分配成本去创造更大的价值。没事闲的来公司耗时间的活动就会变得毫无收益。不过如果在公司加班比在家舒服,加班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可怜的人 : (

  1. 吐槽写代码的都是低级别员工?

你行你上啊,工作都是明码标价的,你来承担决策风险,你来解决部门间拉通,完成工作你就可以赚取更多虚拟币,跃升更高级别。如果搞砸了,也应承受相应的惩罚,那些眼高手低的人很可能忙活一通,到头来血本无归。

  1. 嫌代码整改浪费时间?

没问题,把这种低价值的工作包给别人,只要价格合理总会有人愿意做。如果你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你就是赚的,对整个组织也是有益的。
这个制度推广的最大阻力,可能源于人们对这个自由市场机制的不信任。就像计划经济时代,无数开拓者在市场经济的边缘疯狂试探,即使遭受了无数的阻力却仍坚持了下来,造福了今天的我们。改革必然经历阵痛,但我相信自由的市场经济机制是普适的并且十分具有优势的。

最后

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的科学,因此你可能部分不同意甚至完全不同意我的观点,没关系,随时欢迎与我讨论。
同时,作为一名经济学初学者,如果你觉得我对一些概念理解得不到位,恳请指正。

转载自我的公众号 2019-04-01

语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