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准备举办一个小活动,我们小组需要做一个海报,海报上面会展示每个人的照片和他们的职位。做海报首先自然是需要由一个掌握 PS 的同学(假定叫「小贺」)负责制作海报,但素材的搜集就需要进行合理分工了。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我简化为以下两种方案:

  1. 每个组员将自己的照片裁切成正方形发给小贺,并将照片以「姓名+职位」的格式命名;
  2. 每个组员将自己的照片发给小贺即可(不需要裁剪为正方形,也不需要发送职位);

很多人可能第一直觉会觉得方案 A 更好,因为这样小贺最方便省事。方案 B 还需要小贺把每个人的照片裁剪为正方形,并且手动去钉钉上找每个人的职位信息。可能连小贺自己也觉得方案 A 更好些,毕竟自己都要负责做海报了,为了公平起见,每个组员都要出一份力,别人帮自己多分担一些工作量总归是好的。

但是开始行动起来的时候,小贺发现:

  1. 有的组员迟迟交不上照片,询问原因才知道他们不知道如何把照片裁剪成正方形;
  2. 有的人发来的图片根本不是正方形,因为他们裁剪的时候只是自由调整到看起来感觉是正方形;
  3. 有的人把文件名只填写了姓名,因为他们没注意到小贺说要加上职位信息;

最终,小贺又不得不反复沟通才最终收集全了素材。从这个例子,应该可以感觉到我想传达的意思:某些时候看似公平的分工可能使整体效率很差。

这里声明: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哈;)

合作分工的目的

现代社会,合作分工是再普遍不过的一件事了,一架波音 747 飞机由大约 450 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来自全世界各地,没有哪个公司甚至国家能独立造出这架飞机。大的不说,即使再小、再普通的一件商品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制造出来的,比如一支铅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从种树、伐木、磨削成铅笔木杆、制备铅笔芯、粘结成铅笔这整个流程,即使可以完成,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成本,而你从超市买一支铅笔,只需要几毛钱。正是由于全人类的分工协作使得社会总效率更高,总成本更低。这套理论可能很多人都明白,但是换做文章开篇的身边的例子,往往思维上就容易产生脱节。

追溯社会分工协作的产生原因就会发现,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换句话说,分工合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的源动力。我们一切的文明、平等的权利、丰腴的物质、每个人的尊严都源自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不是靠抗议、游行争取来的,而是靠智慧与汗水拼搏出来的。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水平自然会提高,每个个体的权利、福利也自然会提高。

工厂流水线式生产的出现取代了小作坊;自动化机器人的出现又让无数流水线工人下岗失业;在可预见的未来,AI 人工智能也会让很多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失去工作。这些从个体来看,的确是造成了暂时的悲剧,但从全社会的视角来看,社会的生产力却是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简单来说,讲合作分工,必须着眼于整体。分工合作不单单是大任务的简单拆分、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是让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共同把任务更快更好地完成。众人拾柴火焰是怎么变高的?不是大家一起去拾柴,再一起垒灶台,再一起把这些食材烹饪成菜。而是腿脚利索的去拾柴,能工巧匠垒灶台,擅长烹饪的将食材做成美味佳肴。

公平与效率

刚才已经聊了「效率」是多么的重要,但「公平」似乎也非常重要。但现实是,公平与效率往往是硬币的两面,绝对的公平意味着极差的效率,高效往往看似并不那么公平。

谈到公平与效率,就不得不提著名的「马粪争夺案」了:

故事发生在 1869 年的美国,原告请了两名帮工在马路上捡马粪,到傍晚共捡了 18 堆马粪堆在路边,因为太重两名帮工回去取车的功夫,被告看到马粪询问了巡逻的人马粪有无主人,巡逻的人也不太清楚,于是被告就将马粪搬为己用了。原告取车回来发现马粪丢失遂将被告告上法庭,双方各执己见争执不下。
原告认为:是他请了帮工们付出了劳动,才把马粪堆积起来的,所以马粪应该归原告所有; 被告主张:马粪掉到马路上,就成为马路的一部分,而马路是公家的,所以谁见了马粪都可以拿走。原告让帮工把马粪堆起来,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的所有权,因而马粪不归原告所有。 法庭上也有人主张:关键看原告有没有给马粪做标记,如果没有做标记,那就不能怪别人把马粪搬走了。

如果你是法官,会怎么判决呢?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个法律问题,法律怎么规定就怎么判。但是法律也都是后于首个判例产生的,这个案子是法官们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法律中也没有记载。庆幸的是,当时的法官做了非常正确的裁定,并且对后代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实一点马粪,最终判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律追求的公平是社会整体的公平,而不是单看某一个个体的公平,这个案件中法律的判法是希望鼓励人们创造财富而不是花更多的成本保护财富。如果判给被告,就相当于说只要是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拿走,那么大家自然就都会付出高昂的成本来保护他们的财产,成本甚至会高到超过了财产本身的价值。这样是对社会整体的生产力产生极大的抑制的。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火车与亚麻地」,案例是这样的:

有一辆靠烧煤运行的火车路过一片亚麻地,这片亚麻地是农夫的,农夫在铁轨边堆放了 700 吨亚麻。不巧,火车经过时烧煤喷出的火星把这 700 吨亚麻给烧了,农夫将铁路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

如果你是法官,会怎么判呢?双方似乎都没有错,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农夫是弱势的一方,铁路公司应该赔偿。但是实际法官的判决却恰恰相反。这条判例也是出于整体成本最低的考量,为了避免这种灾难,农夫只需要将亚麻里铁轨远一点堆放就行了,而如果是铁路公司,则可能需要重新规划、修建铁路路线远离亚麻地。哪种方案成本更低显而易见。

很多人都错误地理解了「公平」的含义。公平不是要求男女同工同酬,不是要求提高最低薪资标准,更不是每个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都应该能买得起房子。

我想这里我还是解释一下吧,很多人可能并不能理解上面所说的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公平:

  • 男女同工同酬会导致女人更难找到工作。男人和女人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女人就是无法从事男人们可以从事的重体力劳动,女人去工地搬砖即使同工,酬劳也要低一些。因为如果同酬,老板为什么要雇佣女工呢?请注意,这绝对不是「万恶的资本家」的论述,每个人都是逐利的,靠善良是无法驱动整个社会的高速发展的。自由经济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个人都利己,同时也恰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大发展。这里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闲聊经济自由主义与博弈论》。女人不适合重体力劳动,但因为往往比男人更细心,更容易胜任图书管理员、秘书等工作,如果一个男生去应聘这些岗位,恐怕也会因为失利而觉得被「性别歧视」了吧:)
  • 最低薪水标准往往是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挂钩的。社会生产力没有提高,却提高了最低薪资标准,只会让低收入群体更不容易找到工作,本来能赚一点钱维持生计,昏庸的政策可能让他们彻底失去生活来源。原因和上面的例子相似,应该不用再赘述了吧;
  • 房子也是类似的,人们来大城市打拼,也是看中了这些城市的优秀资源:密集且优质的就业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娱乐资源等等。但是房子的数量是有限的,好东西大家都想要,那如何分配呢?了解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是价格。这里也完全不存在「炒房价」、「万恶的房地产公司」等论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公平的背后,更多的是效率的考量。不单是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社会整体长远发展的效率的考量。个体的视角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双眼,阻碍我们看到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只有我们站在整体最优的视角进行审视的时候,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尾巴

回到开篇那个案例,小贺本以为可以少干点活儿,结果却花了更大的功夫。工作中经常会面临相似的场景,有一些看似并非「分内」的工作,要不要做呢?多干一点是不是吃亏了?当然你可以说分工使效率最优,要把「分外」的事儿给到「分内」的人去做。但现实往往没那么容易划分这是谁的分内事。与其来回扯皮耗散成本,不如把事情做了,或者从整体视角来评估一下由谁完成更加合适。

总之,减少狭隘的「吃不吃亏」、「公不公平」、「分内分外」之类的考量,对整体、对个体都是更好的。

同步发表于我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语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