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章:

我的知识管理标签系统 | 原创干货分享 (简书的文章) 手把手教你打造一套最牛的知识笔记管理系统!(知乎)

1.为什么需要索引体系统?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有很多个维度

如果你把某事物按照一个维度归类,你就相当于把它给定死了,同理我们的知识依旧如此。

很多人的笔记之所以没有效率,用的时候找不到,很大的原因就是你把知识给限定死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打标签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设置的,你可以给一个知识点打上无数个标签,当你搜索任何一个标签维度的时候都能够索引到这个知识点。

如此,我们就不用纠结于某个知识点具体该归入『储存体』的那个文件夹中,无论是你放到那,只要标签打上了,就不用担心索引问题。

当你部署了一系列标签的时候,你的知识就活了。

2.索引体系统是什么?

笔记量和标签一,标签本身也就了,都不知道标签那个是哪个了,那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呢?
需要建立一套索引相关的系统,管理整个索引体系,这就是索引体系统。

3.索引体系统如何建立?

不同的人都有合适自己的索引体系统,因人而异。
我参考了他人的索引系统,建立了这样一套索引系统。

① 底层系统搭建

储存体有GTD作为底层操作系统,那么索引体同样也应该有操作系统作为分类。

我的索引体的分类规则就是学科分类、方法论、体裁三个分类,因为你笔记上所有的东西都逃不过这三点,它是符合MECE的。

② 一个维度分类所有知识标签

体系的构成一定有底层分类作为支撑的,所以想要把零散的标签,编织成系统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那么从作用的维度,你会把 “所有的知识” 标签分成哪几类?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我本人按照和参考了 “儒家的最高理想” 把一个人的一生所有的知识分成了四类:

为了让两者更有辨识度,文件夹系统作为储存体识别符号『C』,标签系统作为索引体,识别符『S』。

此索引系统分为3个维度:

  • 学科门类-杜威十进制分类法
  • 方法论
  • 体裁

1.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是该系统的根本大类,其分类原则基于笔记的内容,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分类结构。
我采用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对各级学科门类进行编号,并按实际需要增加细目。目前来说,编到二级分类基本够用。
学科分类可根据个人习惯和实际用途自行设计,更多关于杜威分类法的内容可登录相关网站查阅资料。目前DDC已更新到23版:杜威十进制分类法 - The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DC) Summaries

一级分类:

  • 000 知识和系统(原本为“总类”,我按需求替换)
  • 100 哲学类
  • 200 宗教类
  • 300 社会科学类
  • 400 语言文字类
  • 500 自然科学类
  • 600 技术类
  • 700 艺术类
  • 800 文学类
  • 900 历史地理类

二级分类:

这也是参考 杜威分类法 ,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而成的。

一般而言,一级分类就够了,如果自己对于某个分类的研究特别深入,则可以进行二级分类。
若是研究超级深入,则可以进行3级分类。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具体可参考上文中的 杜威十进制分类法 。

0 知识和系统 100 哲学 200 宗教 300 社会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 400
10 参考书目 110 形而上学 210 宗教哲学与理论 310 统计数据 410 语言学
20 图书馆与信息科学 120 认识论 220 圣经 320 政治学 420 中文和古中文
30 百科全书和事实书籍 130 超心理学和神秘学 230 基督教 330 经济学 430 英语和古英语
40 小说 140 哲学思想流派 240 基督徒的实践与遵守 340 法律 440 德语及相关语言
50 杂志、期刊和连续出版物 150 心理学 250 基督教牧灵实践和宗教秩序 350 公共管理与军事科学 450 法语及相关语言
60 协会、组织和博物馆 160 哲学逻辑 260 基督教组织、社会工作和敬拜 360 社会问题和社会服务 460 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及相关语言
70 新闻媒体、新闻与出版 170 伦理 270 基督教史 370 教育 470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
80 博客 180 古代、中世纪和东方哲学 280 基督教教派 380 商业、通讯和运输 480 拉丁语和斜体语言
90 手稿和珍本 190 现代西方哲学 290 其他宗教 390 风俗、礼仪和民俗 490 其他语言
500 科学(基础科学) 600 技术 700 艺术 800 文学、修辞与批评 900 历史与地理
510 数学 610 医药与健康 710 区域规划和景观建筑 810 中文文学和古中文文学 910 地理与旅行
520 天文学 620 工程 720 建筑学 820 美国英语文学 920 传记和家谱
530 物理 630 农业 730 雕塑、陶瓷和金属制品 830 英语和古英语文学 930 古代世界史(至约 499 年)
540 化学 640 计算机 740 平面艺术和装饰艺术 840 德语及相关文献 940 欧洲史
550 地球科学与地质学 650 管理与公共关系 750 绘画 850 法语及相关文献 950 亚洲史
560 化石和史前生命 660 化学工程 760 版画和版画 860 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及相关文献 960 非洲史
570 生物学 670 制造业 770 摄影、电脑艺术、电影、录像 870 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利西亚文学 970 北美历史
580 植物(植物学) 680 为特定用途制造 780 音乐 880 拉丁文和斜体文学 980 南美洲历史
590 动物(动物学) 690 建筑物的建造 790 运动、游戏和娱乐 890 其他文献 990 其他地区的历史

2.方法论


整理好的知识只有转化为用途才能体现价值,我为知识的价值流向单独设计了一套标签,命名为“方法论”,它为知识的用途分类,为解决某个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提供索引。例如:

  • S2-1-提升效率
  • S2-2-学习技能
  • S2-3-精神升华
  • S2-4-方法经验
  • S2-5-风险预警
  • S2-6-写作素材
  • S2-7-习惯培养

上述方法论标签可以进一步细分,最终目的是为笔记的价值输出提供分类引导,便于在写作时为论点找寻素材,或是为精进学习指明方向。

3.体裁


顾名思义,就是笔记的体裁类型。笔记有摘抄的也有自己编写的,我利用体裁标签区分不同的创作文体,例如:

  • S3-1-计划方案
  • S3-2-方法总结
  • S3-3-指南手册
  • S3-4-宣传文案
  • S3-5-合同协议
  • S3-6-读书笔记
  • S3-7-杂记随笔
  • S3-8-故事轶闻
  • S3-9-技术文档


该标签组可在多数工作场景中快速检索出相关体裁用做模版。对于原创笔记,可通过对创作文体分类,分析出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非常适合新媒体写作。


4.检索逻辑


介绍完存储系统和标签系统,下面说说使用逻辑。

语雀的搜索功能非常强大,支持复杂的语法检索。这里我简要介绍基于标签系统的检索逻辑,其他涉及检索的代码语法可参考产品手册。

上文说的存储系统加上标签系统的三大类别,我们一共得到4个检索维度,简单回顾一下:

  • 存储系统(笔记库):知识的来源或归属
  • 学科门类:知识内容的学科分类
  • 方法论:知识所能提供的用途或帮助
  • 体裁:知识的格式体裁或表现形式


举个例子,我在Kindle上阅读了一本关于欧洲历史文化的书,并从中导出一篇关于十字军东征与拜占庭历史的读书笔记,将其存入笔记,放在“知识库”笔记本组下的“Kindle”笔记本中,同时打上“历史地理类”、“写作素材”、“读书笔记”的标签,与其他数百篇笔记安置在一起。

某天我要写一篇“拜占庭帝国如何影响文艺复兴”的文章时,我会同时检索满足条件的标签,它一定遵循这样的逻辑:

我需要检索出能够当作写作素材(方法论)的历史地理类(学科门类)的读书笔记(体裁),它可能存放在Kinlde(知识来源)笔记本中。

当我完成检索时,所有满足该条件的笔记会迅速罗列在待选清单中,里面不仅有那篇拜占庭历史的笔记,还顺便带出了曾经记录过的“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和“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等笔记,这些“意外之喜”都给文章的写作带来莫大的帮助,“知识管理”也在这时最大程度发挥了其价值。

结语


这篇文章的内容仍处在探索阶段,我自己的笔记系统也还在完善中,我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迭代本文,所有对标签系统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评论中留言,我们一同探讨改进。


① 底层系统搭建

储存体有GTD作为底层操作系统,那么索引体同样也应该有操作系统作为分类。索引体的分类规则就是我们前文说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个分类,因为你笔记上所有的东西都逃不过这三点,它是符合MECE的。

image.png

工作和生活的分类我这里不多介绍,因为这个体系不体系无所谓,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标签即可。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学习』,因为这才是承载我们知识标签的大本营,我们所有的知识标签都以这个分类为底。
那么在『学习』这个分类底下,应该怎么去构建知识架构呢?

② 一个维度分类所有知识标签

体系的构成一定有底层分类作为支撑的,所以想要把零散的标签,编织成系统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那么从作用的维度,你会把 “所有的知识” 标签分成哪几类?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我本人按照和参考了 “儒家的最高理想” 把一个人的一生所有的知识分成了四类:

③ 区别符号

你可能看到索引体中每个对象的前面都有个符号,有的符号是『 # 』有的符号是『 -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个符号是区别符号,前面有『 # 』的,说明它是标签。
而前面有『 - 』的说明它不是标签,这些东西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连接标签,把标签串联成系统的连接符号,帮助我们看的更清晰,更有结构和层次感,它们是不参与索引的,当然『 - 』符号你可加可不加,但是『 # 』这个符号,我建议一定要加上,原因会在下面说。

④ 通过『索引体』快速提取内容

当一切都搭建完毕以后,剩下的就是我们提取东西的时候了,你可以通过单击标签提取,但是我最常用的就是搜索提取,想要啥,直接搜索,如探囊取物一样酸爽。

比如:在我笔记中,我搜索『写作』这个标签,你看~,云笔记会把我打这个标签的所有内容都给我找了出来。

无论是我个人的随手感想、我读书的笔记,或者我收集到的任何东西,只要它是在这个标签之下,瞬间提取~~

image.png

⑤ 如何让提取效率更高?

我们在实际的提取笔记的场景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

比如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就在这一篇笔记中,它就可能涵盖无数个知识点,即使我用标签定位到了这篇笔记,想要找到笔记中的我想要的东西,也要翻看好久,那么有没有瞬间就能找到我想要的信息的方法呢?

有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笔记文件内处处打标签,如此可以瞬间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

比如下图,我就在这个笔记的某一处的知识点,打上了三个标签,当我需要找这三个标签任意一个的时候,云笔记会迅速帮我找到它所在的位置,并且打上高亮,这样整篇文章都变成了我标签系统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它不再属于原作者,而是属于我体系中的一部分。

这就回答了上面所说的为什么要在标签上加一个#,原因就在这,如果你不加这个识别符号,搜索到的东西就会乱七八糟,异常痛苦啊,这是坑,我已经替你们踩过了~

image.png

好了,到了这里,整篇文章也到了结尾了,这个剩下的你只需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去完善和填充这个骨架,最终它就会形成一张庞大的知识结构网,到时候你就神功大成,就可以任意纵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