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该改变杂谈的风格了,我是很久没有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作者这个职业,我最近看书的时候看到了意识流的小说,对写作这样的文章很感兴趣,当然这样的文章是不适合写博客的,对于读者的隐性要求太高。我向来认为博客应该写成 checklist 的形式的,当然完善版我认为就是论文,用作技术分享的博客应该以论文的方式去写作(也应该像论文一样去打磨)。显然我是没有做到这一点的,迄今为止我能拿得出手的博客屈指可数,而且出现了作者再看也看不懂的尴尬情况了。

    我又想起为什么我总是想写点什么,因为在思考的时候会纠结很多事情,大抵是计划怎么样去做哪些事,怎么坚持做一些事的想法,我想我会在这上面犹豫不决的原因就是本身不是这样的人吧?不是持续生产内容, 不是持续写作的人,抑或是没有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所以每一次启程去学习首先要给自己下一个决心,指定一个计划。我是听说过的,当人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更难达到他,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啦。

    回到这篇文章初始的灵感上,我每当看到别人的生产成果的时候会很震撼,就是因为一定要克服很多困难,吞掉很多半途而废的念头,最后才会呈现为当前受展览的成果被众人欣赏敬佩。人的活动一定是孤独的,并不是人要去爱好孤独,而是要呈现出来自己的想法,是需要自己去做功的,这其中别人能给的帮助只有加成系数,因为人与人的活动不是永远重合的,在创造这件事情上,没有人能帮助我走出那一步。 鉴于这个想法,我认为创造者是孤独的这个理念,其实是为了让自己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偷懒的时候,不要给自己找到依靠他人的借口。等着别人带着自己去完成自己想达到的彼方本来就是伪命题。

    另一个要反驳自己的就是不应该看不上长期积累的价值,尤其是大部分小领域中的知识,要达到专家并不困难,let alone an expert in people’s eyes。以我的角度看,这样确实可以积累很多的领域知识,但我常常会感觉这些对我的帮助并不大,这就是我不去做的时候的常用借口。没有帮助,没有意义。有多少事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呢?换个角度想,因为这个放弃的能力,我又避免了多少人力,能量被浪费呢?但抛开这些而言,很多成就的大事业,实际上是普通的人长期坚持的结果,即使有时候他是成果的攫取者。

    因此时隔多次挣扎的周期,我又开始为自己立下一个持续生产内容的目标,同时提高生产内容的效率,这些都需要学习啦,不要停止学习。这些思考下的决定,我想人只有把它作为计划,才能更好的管理能量吧,毕竟我是目光短浅的,当只看到脚下的路时便会将其他的环境变量客观因素视而不见。更好的分析能力能让自我管理更有效率,这让我想起了 Plan+ 的 App,在大二的时候想过做这样一个工具,为人们提供管理自己的能量,持续完成自己的计划打卡的小程序。现在完美世界做了这个 App,贯彻计划并去执行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在可见的目标和规律的安排的驱使下,甚至这个安排是科学有效,验证过的,在 Plan+ 里叫达人计划,通过某个领域的人分享并制定的每日任务。举个例子,我认为 40 天学会某某语言,过某某考试就会是这个 App 擅长的事,我也觉得人们也会感激这个 App,正好给了他们需要的东西的工具。

    完美世界是我从用完美邮箱开始了解到的,并不是因为他古早的游戏,而是一个干净好用的邮箱,我很喜欢这样的产品了,现在的大企业厂商,会有很多的营业收益,他们的产品需要更好的推广的时候也会开发大量的免费试用的额度,很多个人的需求,实际上可以通过这些厂商的免费额度得以满足,虽然当你真的需要这些服务并付费的时候,实际上付费者是在为免费使用的人买单,这是企业的平摊成本。就像一件衣服的成本价还会包含这类衣服的仓储价,为了让你选到这个衣服而同时进的所有尺寸,所有款式的成本平摊价一样。

    所以用免费服务的时候,其实我认为我是付了我应给的。免费服务倒是有一个问题,或者说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生命会很短暂,让人不得不考虑怎么转移已经在这个产品上产生的价值,比如笔记迁移等,虽然用的时候很少考虑时效性的问题。因为人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只能看到眼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