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盐选 | 假装努力的怪圈:人为什么会欺骗自己

    每年进入大学后,感到迷茫的年轻人不计其数。

    有人看着同班同学们每天早起占座,大一就为考研做准备,就想自己的成绩也不能落下,但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每天上课拍 PPT 倒是很积极,就是再也没打开看过。

    有人看着舍友们在积极备考英语,为出国深造做准备,就想也多学学英语考个好成绩晒一晒,但跟着舍友早出晚归了一整天后,只记住了 abandon,生动演绎了「一杯茶一页纸,一坐一整天」。

    有人看着社团的朋友们在学校晚会上表演才艺,于是也想学一门乐器出出风头,但买回吉他后把玩了一个月,教学视频看了不少,就是一个音阶都没记熟。

    这些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不是假装努力、自己骗自己吗?

    还真说对了。

    从最开始设定目标,到过程中假装努力,甚至到最后挂了科、复盘分析原因,每个环节时,他们都在欺骗自己。

    在恐惧失败、焦虑掉队的驱使下,他们陷入了假装努力的怪圈。

    有些人在设定目标时就欺骗了自己,直接把别人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其实自己只想表现得合群一些,根本没有想完成这件事。

    从小时候起,老师和家长就会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出高分,考上大学,出人头地。」

    大人们给我们设立了共同的目标:好好学习,考好成绩。

    但长大后,进入大学,老师和家长不再那样严厉地约束和督促我们了,这时候,我们的目标变成了什么呢?

    也许就有人答不出来了。

    学专业、学英语、学吉他,这些目标虽然都是好目标,但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事情。只是因为,身边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又没有想好真正想做什么,就从了众,把身边人的目标「据为己有」。

    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谁都不想被身边努力的人落下

    有一个「假」目标,过程中的努力,也很难是真的。

    身边人定下自己的目标时,想的是掌握知识或技能,这是一种掌握目标;而假装努力的人定下从众的目标时,想的是别被身边人看不起,这是一种表现目标。

    如果把对成功掌握某些知识、某项技能的向往画成横轴,把对在测验中失败、给身边人留下坏印象的回避画成纵轴,那么他们就是右下角的「避免失败者」

    知乎盐选 | 假装努力的怪圈:人为什么会欺骗自己 - 图1

    图 1 趋向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坐标轴

    他们其实不喜欢学这些东西,并不渴望成功,所以不会真的努力——没必要呀;但又因为非常害怕失败,所以不敢真的努力——万一真的努力了还失败了,那不就显得自己很没用吗?

    看清这个本质原因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们身边也有「假装努力」的现象,只是那时候外界约束很严,大家都很忙,所以没有那么容易发现罢了

    比如,同学们上课都记笔记,考试后都会抄错题集,但其中一些同学下次遇到课堂上的知识点、上次做错的题目,还是会错。这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想掌握这些知识,所以没有仔细思考;但又怕如果不这么做,老师会责怪自己,所以还是从众地记录下来,假装努力着。

    这样假装努力会让他们内心舒坦吗?

    其实也未必。

    虽然有些假装努力的人会在朋友圈自嘲「又在图书馆睡了一天」,但同时,他们的内心可能也很紧张,毕竟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一定有效,会害怕之后的失败。

    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对自己无能的恐惧

    所以,在真的失败之后,他们还可能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归因于任务太难、运气不好等外界因素,或者换一种方式继续骗自己,比如认为「这件事根本不重要」。

    对失败的恐惧,真的会驱使人做出看似荒唐的事情。除了假装努力的人,图 1 中还有其他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右上角的矛盾体,就是又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的「过度努力者」,与「假装努力」的人有不同又有相似,他们是真的努力了,但又会「假装不努力」。

    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就更有价值,让人觉得「他有能力到不努力也能做好」;即便失败了,也能用「没努力」这样的借口打掩护,免得被别人觉得无能。

    从众的目标 + 对成功掌握技能的漠不关心 + 对表现失败的恐惧,最终造就了一个假装努力而内心焦虑的「演员」。

    因为努力是假装的,他们自然也得不到真实的成长。

    几年前,有一位网友向我咨询心理学考研的问题,还给我发了他的日程计划,从夏天到冬天的每一天,都被各种颜色的填充着,黄色的半天是学英语,蓝色的半天是复习专业课…… 我看着准备像是十分周全,便鼓励了他几句。

    结果到了考研的日子,考试第一天结束,他就再次找到我跟我说:这次的题太难了,我觉得我考不上了,准备二战啦。

    随后的两年,他又考了两次。

    第三次考研结束时,他终于向我吐露了真相:「其实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毕了业能干什么,大家都在考研,家里也说我有个硕士学历会更好找工作,我就也考了。我其实知道自己大概率考不上,因为每天在自习室里我都看不下去书,在网上找很多博主咨询也只是想获得一些鼓励和安慰……」最后,他说,「三年了,我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我去找工作了。」

    「假装不努力」的人在骗别人,即便被拆穿,别人也不会太放在心上,因为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假装努力」的人骗的可是自己啊,到了最后,那个付出了巨大时间成本却一无所获的人,也是自己。

    由于得不到成长,假装努力的人内心也很容易日益焦虑:我这样一直原地踏步,还能有成果吗?还来得及吗?

    在焦虑的影响下,他们也没法冷静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能继续沿着假装努力的路走下去。

    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那么,这些痛苦的「演员」们该如何走出假装努力的怪圈,避免发生这些不良的后果呢?

    只要你走出这四个误区,就好了。

    1. 立刻停止假装行为?错!画出你的「冰山」,先正视内心的恐惧

    也许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内在的情绪、需求对自己行为的驱动有多强。

    情绪聚焦疗法认为,人们的行为、想法背后,都是情绪、需求、内在自我在驱动,不改变内心,就很难改变外在,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角,想要挪动它,可不能忽略了水面下藏着的坚实的主体。

    举个例子,假装努力考研的行为,是出于逃避失败的想法,其背后的情绪是焦虑和恐惧,而深层的需求是被认可,这些都来源于自己不够安全的自我,好像不假装努力来合群就意味着会被排挤、自己会没有价值。

    知乎盐选 | 假装努力的怪圈:人为什么会欺骗自己 - 图2
    加载中…

    图 2 自我的「冰山」

    想要改变表层的行为、想法,其实要从正视深层的情绪、需求开始。 你可以在图 2 的基础上,写下自己假装努力时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脑子里那些引起你恐惧焦虑的想法,写得越具体越好,这样就能跳出这些想法,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想法,看这些想法有什么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就是探索自己深层需求的切入口。

    了解了自己的深层需求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些需求,并不一定只能通过假装努力来满足。 那位因为同学在考、家人支持就选择假装努力考研的网友,如果能够坦诚地和家人交流一番,说出自己认为考不上研就会不被认可的担心,也许就会发现,家人并不只是看重他的学历,而是无论他做什么都支持他。

    另外,如果自己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已经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自己无法调节了,那么首先要做的,一定要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 找不到兴趣目标?错!不能靠找,要靠做做试试

    当提到设定目标时,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兴趣。

    你也许会说:「我也知道,我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呀。」

    这就是对兴趣有误解了。

    兴趣大部分是培养出来的,而不仅仅是「发现」出来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兴趣最初的激发,也许依赖于任务的外部特征和社会支持,比如看到了同学在舞台上表演乐器觉得很有意思,而身边恰好还有朋友也这么想,鼓励你去学一学。这时候,你就萌发了对学吉他的初步兴趣,但这只是一个起步。

    兴趣的发展和稳定依赖于个人对任务价值和意义的认可,以及持续的投入努力。

    当有了初步兴趣后,就需要开始做点什么,你可以自己尝试练习,也可以观看观摩别人的练习。

    还是以学吉他为例,当你弹出第一个和弦时,如果觉得这真好听、还真是让人有点享受呢,那么最直接的尝试、体验就给你带来了正向的反馈,让你觉得自己的练习是有意义的,让兴趣变得更浓厚了一点。

    而看别人沉浸在弹唱练习中、觉得这表现真是太帅了,这种对榜样的观察学习,也能让你对练习吉他的兴趣再高一点。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储备的增加,吸引你的已经不仅仅是上台表演的风头了,你会觉得,原来音乐知识也如此丰富有趣,各种乐器有这么多相通之处,这些知识的内在结构联系,成为了你兴趣最深层的底蕴。

    知乎盐选 | 假装努力的怪圈:人为什么会欺骗自己 - 图3
    加载中…

    图 3 兴趣培养的阶梯

    比起「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然后去做」,我们更应该「持续投入做一件事然后对它产生兴趣」。

    当你觉得理解和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好像有点爽时,你就迈出了从关注表现目标转向掌握目标的第一步,就不会那么容易再陷入到假装的陷阱里了。

    3. 这次失败 = 我不行?错!问自己两个问题,培养成长型思维

    而想要从表现目标思维真正转变为掌握目标思维,还需要转变背后隐含的观念。

    想要有好成绩、出风头的人,大多数怀有固定型思维,也就是认为能力是稳定、不可改变的特质,觉得有人能表现好是因为他们聪明,他们害怕失败,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暴露了自己能力的短板。

    而想着掌握一些知识一门技能的人,更多地抱有成长型思维,觉得努力学习练习,就能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获得成长。 他们并不会恐惧失败,因为在他们看来,失败就是吸收经验的机会,自己还可以重整旗鼓。

    想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可以在面对失败感到焦虑恐惧时,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并把回答写下来:

    我可以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

    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我怎么做才能改善结果?

    假装努力的人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归因到外界;而成长型的人为今后的人生找经验,看自己在哪方面还需努力。相信我们可以学到经验,人可以进步,事情会变好,正是摆脱假装努力的关键。

    4. 计划一定要远大?错!巧用短视天性,实施具体计划

    即便培养起成长性思维,确定了掌握目标,当人们定下学会吉他或掌握考研专业课知识的目标时,这样的计划其实仍是模糊的、不知道多久之后才能见效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天性就是短视,因为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身处于危险恶劣的环境,平均寿命都很短,短视的人注重当下的享乐,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更有质量。这种天性保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让我们在决定苦练苦学、在今后掌握一门技能时,仍会想着,在当下发会呆也过得挺舒服。

    如果我们计划规划时做得不具体,比如只计划「这半天复习专业课」,但没有拆分成更具体的复习哪一门科目、每个小时分别复习哪些章节、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没有让我们有足够具体的指引和足够及时的反馈,那这样的模糊计划,就很容易半途而废。

    好的计划,需要具备这几个特征:

    具体且可观察。 把需要做的事、需要完成的计划明确到具体、可观察的行为。「复习完这一章的知识点」或「把这支曲子练熟练」是具体可观察的吗?也许乍一听是的,但如果架起一台摄像机,它录下什么样的画面才能证明这些计划完成了呢?真正可观察的计划是这样的:「完成这一章的练习题,错误率在 5% 以内」;「练到弹这支曲子时没有错音」。

    可分解为小步。 根据进化心理学,我们会对很久之后的目标产生倦怠拖延心理,就不会真的投入努力了。如果我们把计划分解为小步,第一个步骤很快就能完成的话,那么完成这个步骤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就能进一步激励我们继续真情实感地投入努力。如果完成分解步骤时的奖励感不明显,还可以给自己设置一点额外的奖励。

    知乎盐选 | 假装努力的怪圈:人为什么会欺骗自己 - 图4
    加载中…

    表 1 计划制定表

    假装努力的人,既得不到真实的成长,又会因为假装而感到焦虑。

    所以,正视情绪,培养兴趣,转变思维,实施计划,跳出假装努力的怪圈,做一个对自己真诚的人吧。

    作者:木棉 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