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现在是南京大学教授也是作家,拿过鲁迅文学奖。代表作有《玉米》《哺乳期的女人》。他的作品还没有看过,但是他这本《小说课》还不错。里面是他在南京大学的讲稿为基础的一系列作品评论,最早发布在 2015 年的《钟山》上的专栏。

    里面评论了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杀手》、还有蒲松龄的《促织》、汪曾祺的《受戒》等古今中外的作品。主要是短篇,不过也评论了《红楼梦》《水浒传》的部分章节。从一个专业的视角去看这些作品,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几个点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提到说好的作品其实是超越于作者之上的,对于作品的解读超出了作者本身的认识其实也是合理。以前我们老说鲁迅的作品怎么怎么样,然后调侃说鲁迅没有这么想。其实作者怎么想并不重要,有时候有的作品是代表了那个时代,我们解读的时候自然不是简单的把作者的想法解读出来,那还不如直接问作者不是吗?解读就是要可以从作品看到作品背后隐藏的更多的含义还有可能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作者的直觉、技巧,以及被时代所打下的烙印。

    第二,短篇和长篇不同。短篇讲究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讲究语言的精炼。长篇则可以更丰富,讲究语言的可读性,降低读者的负担。不过类似《红楼梦》这样的就属于特例的长篇,所以不读过几次是读不好的。之前看过莫言也写过一个评论:说是小说是长是短其实不是作者能够决定的,有的作品要长你没办法,因为不长是没有办法把小说中的人物和它要表达的情感搞清楚的。

    第三,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风格。好的作家要有自己的腔调。性格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也不一样。就好像鲁迅和汪曾祺不一样,鲁迅是强硬的革命家,汪曾祺是温和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另外下面摘抄一些记录的笔记:

    • 《杀手》中的刀光剑影。两个小个子杀手在餐厅的对谈。大个子拳击手逃避的目光和背脊。
      海明威,比较少描写心理,更多通过动作去渲染。一种高高在上的硬汉的手法。
    • 小说家偏爱人物身上的毛病。文学展示了它的大自由和大宽容,它包容了我们的原罪。
    • 宗教和文学都是虚拟的,但是宗教是一把斧头。把生命之树的枝枝叶叶都砍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叶。文学就宽容得多,放肆得多,幸福得多。所以早在上帝诞生之前文学就诞生了。
    • 小说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应该拥有多大的权利?作家在他虚构的人物面前是否可以为所欲为?
    • 语言风格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
    • 好作家要有自己的腔调,他的作品是可以朗读的
    • 受戒和倾城之恋的哲学很像,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
    • 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结构。
    • 短篇小说讲究的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 作家四要素:性格 智商 直觉 逻辑
    • 《德伯家的苔丝》写了三件事,忠诚,罪恶与宽恕。要表达这三件事传教士或者大学教授会做得更好,但是小说家必须把传教士的话还原为“一个又一个日子”,足以让每一个读者去过。
    • 现代主义在意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古典主义研究的则是“可以感知的形式”
    • 内容大于形式是悲壮,内容等于形式是有没,形式大于内容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