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客观的一本书,分析了中国经济的过去,重点讲了中国政府在过去经济发展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

    有数据支持,是一本专业又白话的经济科普书,让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中种有了更深的认识。

    读下来印象比较深的点有:
    1 税收对政府运转很重要,95 年的分税制让中央政府有了足够的财政收入,也激励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招商引资。
    2 过去政府主导的经济让中国快速赶上发达国家,但是未来需要更多的市场介入,才能更好的适应更复杂的需要创新推动发展的环境。
    3 城市化还会继续,未来需要加强人口自由流动,通过城市化吸纳更多服务人员就业。制造业的突破会帮助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但是不会促进就业。

    更多一些摘抄如下:

    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

    85 年开始承包制,地方搞出很多乡镇企业。
    94 年开始分税制,中央政府财力提升,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制造业。企业按照所在地征税。消费不重视。更重视企业带来的增值税。

    2001 年中央开始拿走所得税的 60%。地方开始寻求土地财政。98 年停止福利分房。农地不可直接转为建设用地。

    但是土地财政收入比支出并没有高太多,有时候还会入不敷出。比如拆迁和四通一平。更多还是要靠企业的经济活动带来的收入。

    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成为这种抽象资本,从而聚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

    地方债占比过高,越是低层级政府负担越重。主要来自当年的四万亿刺激。地方政府投资 2.82 万亿。

    中国年轻人面临的困境:梦想买不起,故乡回不去。

    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现在不可持续了。

    投资难度变大。
    消费无法消化产能,投资无法转化。
    贫富差距变大。
    产能输出引发贸易争端。

    中国制造其实并不是影响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原因,更多还是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机器人替代人工。美国真正怕的是我们在技术上对他的挑战。

    制造业的发展并不会提升就业,伴随继续城市化的服务业发展才能提升就业。

    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经济学主要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