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跟不少朋友讨论过有关“可视搭建”、“低代码”、“零代码”相关的一些话题,也当面解答过一些问题,感觉有必要把一些观点写出来。
搭建系统的实质
一个基于搭建的想要解决提效问题的平台,需要至少能明确回答几个问题:
- 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消耗在哪些环节,原因分别是什么?
- 当前所面向行业的人员状况分别是怎样的,软件系统有哪些类别?
- 为了提升效率,策略可能有哪些,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解决,有可能带来什么新问题?
- 未来的产品规划里,你期望的平台使用角色是哪些,分别如何参与的?
- 出现未知领域的新业务产品,平台可以如何去支撑?
- 整个这个体系,更长远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业务的复杂度只会转移,是不会消失的。用代码表达,或者搭建系统表达,本质上只是改变了其组织形态,得到的管控方式有所差别,其业务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想要通过搭建系统来表达一个业务,其底层就要有对等于主流开发框架的架构,确保拥有完整表达业务需求的能力,然后才去做产品形态上的权衡。
如果我们面向某个行业,则不免需要与几种角色打交道:
- 业务专家
- 一般业务人员
- 有一定IT知识的人员
- 有专业开发技能的人员
所以,产品形态的设计,也是要考虑到他们的业务倾向和知识范畴。而其他的一些角色,尤其是设计师和前端开发人员,则应当尽可能在平台中消除他们的参与,把这两种角色提供的能力进行模块化,预先设计基于某个业务领域的交互集,然后由单一职责的研发人员来统一使用两种基建:
- 存储
- 交互
并且使用逻辑与规则把这些东西编排起来。
需要认识到,因为业务复杂度不灭,实际上所有的业务复杂度都聚集在单一职责的研发人员身上了,所以如果从零开始建立一个业务系统,唯一感受不到提效的会是这个角色,这是一种必然。对他们的提效,需要在业务差异化定制的时候,由对业务复用的方法论去体现。
业务软件的定制化
在业务软件领域,通常会面临定制化问题,除了少数功能极其单一的软件,一般都会存在差异化需求。绝大部分业务软件会被这个问题困扰。
基于代码分支实现的差异化需求管理,是一种比较艰难的方式,因为单一的业务功能,往往其变更贯穿前后端,涉及代码中的多个位置,而且这些代码中的实现,往往与其他功能也有关。所以本质问题就是,功能点不是独立隔离的,导致要从某家客户的版本迁移给另外一家客户,是一件比较难操作的事情。
目前,大部分主流行业软件提供商都会提供各种维度的定制能力,但是它们一般有一个共性:围绕自身的业务领域。这种可定制能力,可以认为就是:低代码。
低代码的含义在两个方面:
- 可以通过代码来扩展业务能力
- 比直接写代码的那种方式代码要少一些
结合我们在上一节提到的,一种可搭建平台的底层实质上是一种框架:
- 写代码扩展业务能力,是基于框架的扩展点,并且这些扩展可以被管理起来
- 代码少一些,是因为框架额外提供了一些能力
纵观整个应用开发体系,我们可以发现,最适合低代码发挥的前提是:
- 针对一个特定业务领域,已经存在完整的标准化业务实现了
- 交互集也已经齐备
然后,可以修改规则,添加校验,编排现有的动作,调整视图的结构和布局,并补齐剩余的其他细节修改。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到:
低代码的主要适用场景是解决相同业务领域下的差异化问题的。尽管可能存在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并不期望某种业务从零开始基于低代码搭建整个业务,而是期望定制化团队使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小规模定制,并且把这种定制的差异化,隔离在其自身的作用域中,不对其他租户或者客户产生影响。
业务软件的个性化
定制好了以后,出厂交付了的业务软件需要很强的个性化能力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传统观念,这类软件用来办公的,个性化的价值很小,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是可以探讨的。
疫情期间,大家都会去戴口罩,口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就是通常大家所能想象的形态,最多是形状和颜色有差异。人们对业务系统的认知通常也是差不多,就是大面积的表格表单,风格稍有差别而已。
但是有一次,我看到一位之前的女同事,她发了一张非常好看的口罩照片,这照片里的口罩是蕾丝的、绣花的,配合她靓丽的面容,简直如虎添翼(划掉,重新想个词!)。
很多年前,我们上一代人的办公桌是什么样子呢?木制,偏棕色,有的会盖一块玻璃,上面放着电话机,纸笔,有的比较雅致的,会放一盆水仙花。
那么,现在,大家的办公桌又如何呢?已经有很多人个性化装扮了自己的桌面了,比如很多人桌面放着玩偶(据说叫做手办?这个我不太懂,用错词了大家体谅下。。。),有的放着乐高积木搭建的某种建筑,有的放着其他形式的装饰。
所以说,会不会是我们不需要定制业务软件,而是因为之前的可定制能力限制了大家呢?
通常的业务系统中,都会给用户留一定的个性化空间,最典型的就是工作台。通过这个去组织自己的工作习惯,但大部分系统实际上只是把它当作功能入口来使用,没有真正地做好这块,因为把每种业务模块都提供可集成单元的代价较大。
如果我们抛开这种固有的看法,把视野拓宽到整个应用中的一切业务视图,如果都尽可能地赋予用户自由组合与调整的能力,对使用效率的提升一定会很巨大。
这样,个性化不再局限于风格与主题的定制,而是真正体现到了业务表现形态的差异化和高效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到:
无代码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在业务齐备的情况下,不更改业务语义,解决个性化需求。每个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工作台,调整业务界面的布局形态,设定某功能的搜索偏好,调整表格和表单种字段的填写和展示状况,等等。
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不管哪种形态,都只是相同底层约束之上,面向不同使用群体的一种产品抽象而已。它们从不矛盾,而是互补的。甚至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提供一种从轻度差异化到重度差异化定制的产品升级路线,使得每个层面的客户都可以得到适合自己层次的需求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