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数据,全球有超 10 亿人患有某种残疾,占人口的 15%;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和寿命的延长,这一数字还将上升。具体到亚太地区,目前大约有 6.9 亿残疾人,远超世界其他地区。

作为全球主要科技公司之一,Google 的产品为成千上万用户使用,其开发的 Android 系统更是与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无障碍需求是 Google 需要时刻考虑的。那么,Google 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内部又是怎样看待和协调无障碍相关事务的?

近日,在少数派受邀参与的一次线上分享活动中,Google 全球无障碍和包容性团队的高级总监伊芙 · 安德森(Eve Andersson)分享了她的工作成果和心得。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1

Google 全球无障碍和包容性团队的高级总监伊芙 · 安德森(Eve Andersson)

安德森 2007 年就加入 Google,2013 年开始参与无障碍相关工作,至今已有九年。谈及自己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安德森称自己曾被重复性劳损(RSI,指重复使用、振动、压迫或长期固定姿势引起肌肉骨骼系统或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困扰,有几年打字非常困难,经常用语音输入来完成日常的工作。

因此,她清楚地理解,无障碍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不仅仅是针对有永久性残疾的人,也包括因伤病和情境而暂时有活动障碍的群体。同样的工具在不同人手中有个性化的目的和用法,为无障碍打造的产品可能对所有人都有用。

安德森目前领导无障碍中心团队(Central Accessibility Team)。这支团队包含软件工程师、产品和项目经理、UX(用户体验)设计师、研究者、测试者等丰富角色,负责把关 Google 产品的无障碍程度,协调开展无障碍主题的培训、测试和咨询,以便各产品团队在产品的设计和发布过程中纳入无障碍原则。Android 开发者文档中的无障碍部分便是由她的团队执笔。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2

Google 无障碍中心团队

融入流程和文化的无障碍思维

在分享中,安德森特别强调了 Google 将无障碍思维融入工作流程的思维。她引用 Google 首席执行官 Sundar Pichai 的话说,「对于任何问题,只要仍然有人受其困扰,Google 就不会认为问题已得到解决。」

安德森举例说,加入 Google 工程中心的每一位新工程师,都需要参与「手把手教学」的无障碍研讨会,学到移动端和网页端的无障碍知识。Google 还会举办定期活动,让员工能够掌握更多无障碍开发技能。在公司内部的用户体验无障碍学院(UX Accessibility Academy)中,开发人员和无障碍研究人员有机会聚在一起,共同研究讨论,并且把一些点子付诸实践。

安德森还介绍了 Google 自身如何在职场文化中践行无障碍原则。该公司在内部启动了一个办公无障碍项目(Office Accessibility Project),帮助员工了解办公场所中的无障碍的设施和资源。此外,为了让更多员工参与无障碍的建设,Google 支持和鼓励员工自发组织的残障联盟员工资源组(Disability Alliance Employee Resource Group)。

在中国办公室,这个资源组也非常活跃,其开展的活动包括为残障人士匹配导师、进行 1 对 1 的职场发展辅导,邀请联盟员工参与办公室的无障碍装修设计等。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3

Google 纽约切尔西办公室里适配盲文寻路功能的标牌

接着,安德森讨论了无障碍设计工作与常规业务之间的潜在冲突。她表示,为了尽量减少团队之间的摩擦,Google 做了很多内部协调工作。例如,Google 的设计系统 Material Design 中已经整合了无障碍相关的内容和组件;Google 的开发环境、设计工具和发布流程中也融入了无障碍的考量。

她还举例说,为了不让无障碍测试拖慢产品开发节奏,她的团队组建了一支常设的测试用户组,由来自各地的非 Google 员工用户构成,定期提供反馈、参与测试和调研。

分享过程中,有媒体同事问及 Google 团队中的残疾人工程师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对此,安德森澄清说,Google 并不会特意招聘残疾人并指派一个特殊的角色,而是一视同仁。她举例说,自己团队中就有一位手部伤残、无法打字的工程师,但得益于 Google 的无障碍技术和职场环境,他可以顺畅地用语音来写代码、回邮件。还有一位盲人工程师,负责着整个测试团队的管理。

让所有人获益的无障碍功能

安德森还重点分享了 Google 开发无障碍功能的思路——让所有人获益。她提出,有些功能在开发伊始是面向残疾人士的需求,但后来都推广开来成为主流,让普通用户也能享受到便利。

例如,「高对比度」功能开始是为弱视群体设计的,但实际上对于在阳光下读取屏幕内容也有很大帮助。类似地,实时字幕功能可以在嘈杂环境下为听力健全的人带来很大便利;界面设计中更大的触控响应区域,也方便在地铁等拥挤环境下更容易点选到目标按钮。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4

不过,安德森的「个人最爱」还是输入法中的「自动补全」(auto complete)功能。这实际上最初也是一个无障碍功能,但后来他们发现对于办公人士在路上打字也颇有益处。她笑称,自己离开这个功能已经快不会打字了。

在问答环节中,安德森还讨论了「为残障人士设计专用产品」和「在产品中融入残障人士需求」两种设计进路的关系。她表示,这两种思路 Google 都会采用,但相对而言更倾向于后一种融合的思路,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残疾群体有一种心理上的「融入」感,即和自己的同事、同学、朋友使用同样的产品。换言之,Google 希望无障碍功能能够把人群更好地团结在一起,而不是人为区分开。

我们还特别问及了安德森对 Android 平台「碎片化」现象的看法:不同厂家在功能和更新上的差异很大,是否为 Google 推广无障碍功能构成挑战?

对此,安德森承认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无法保证 100% 支持所有硬件。但她指出,Google 为保证无障碍适配的齐头并进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Google 会与厂商做大量沟通,确保他们知悉平台提供的新功能,并且很多时候代码还会开源。另一方面,Google 无障碍团队也会广泛测试各种手机、各种版本的系统;事实上,这些测试设备的采购正是经她本人之手批准的。此外,她还指出提到的应用都在 Play Store 上发布,即使厂商没有预装,用户也可以免费下载获得。

Google 无障碍功能举隅

分享议程最后,安德森介绍了三款活跃更新的无障碍功能作为案例:Live Transcribe、Lookout 和 Project Relate。

其中,Live Transcribe(实时转写)于 2019 年发布,旨在将语音快速、准确地转写为屏幕文本,帮助听障人群进行自然的对话。Live Transcribe 目前支持超过 80 种语言和方言,同时还支持不同语言之间的实时翻译。Live Transcribe 还是一个开源工具,其代码托管在 GitHub 上

随着更新,Google 还为其增加了检测与声音相关事件的功能,例如显示狗的吠叫或敲门声等。这项功能后来成为一个单独的 Sound Notification(声音通知)模块,可以识别十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婴儿声音、流水声、烟雾和火灾警报、电器蜂鸣。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5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6

左:用 Live Transcribe 听写少数派文章;右:Sound Notification 功能显示的环境声音时间轴

Lookout 则推出于 2018 年,帮助用户识别周边环境中的物体和信息——书中的文字、房间和家具的位置、出口标志、附近的人等。Lookout 的底层是 Google 针对移动和微型设备开发的机器学习框架 TensorFlow Lite,数据处理可以在本机完成。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7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8

左:Lookout 读取食品标签;右:Lookout 记录的识物信息

最初,Lookout 还具有一定实验性质,只支持英文,并且需要手动在「家庭」「工作」「文档」等场景之间做出选择。随着后续更新,其功能逐渐完善,还增加了扫描食品标签、读取便利贴和生日贺等位置的手写文本,以及识别货币等功能。(遗憾的是,Lookout 目前还不支持中文,安德森表示会随着数据学习逐渐开放更多语言支持。)

最后介绍的 Project Relate 则相对较新,是 Google 于去年底开展的测试项目,旨在帮助因中风、帕金森综合症等影响语言功能的人。在测试中,Project Relate 会通过 app 录制测试者的语音,从而学习其声音特征,在此基础上提供语音转文本、语音合成和调用 Google Assistant 智能助理完成任务(例如开灯、播放乐曲)的功能。

【无障碍】Google 的无障碍团队是怎样工作的?与全球无障碍团队总监座谈 - 图9

Project Relate 帮助用户自拍

安德森介绍说,Project Relate 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4 个国家进行邀请制测试,会随着开发成熟逐步扩大用户范围。
https://sspai.com/post/7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