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有屯域名的爱好,哪天突然想到一个不错的词组,就会去搜一下,如果 .com 恰好还没有注册的话,就会买下来。Bytebase 也是这么来的,当初某天突然想到了这个单词,觉得不错,虽然查的时候发现 .com 已经被别人注册了,不过拥有者正好在兜售,来回了几封邮件,谈好价格,就买了下来。
等买完后过了很久,才发现原来已经有一个叫 Bytebase 的服务,只是对方用的是 .io 域名,2015 年就成立了,团队在硅谷,做给开发者用的笔记软件。
最初在给我们的项目确定品牌名的时候,检视了自己囤积的所有域名,还是觉得 Bytebase 是最合适的。但同时也知道已经有同名公司的存在,所以就先去美国商标局 uspto.gov,所幸在那里并没有查到 Bytebase 的注册记录。于是 Bytebase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美国商标局提交 Bytebase 的商标注册,然后经过 10 个月,一些来来回回,拿到了相关商标。
很长一段时间, Google 搜索 Bytebase 的第一名指向的是 bytebase.io 而不是我们的 bytebase.com,也有小伙伴来提醒我和别人撞名了。撞名是有点的尴尬,但好名字本来就是稀缺的,何况我们持有的是更有价值的 .com 以及商标。所以心里还是笃定的,相信只要持续经营内容,我们的官网搜索排到第一名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如今我们的官网和 GitHub 仓库都排在了 bytebase.io 的前面。
拿下商标后,我们也联系了 Twitter, LinkedIn, 又陆续拿到了 @Bytebase 以及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bytebase
大洋彼岸的 bytebase.io 后来肯定也发现了我们,毕竟从 Google 搜索里可以看到有另外一家 bytebase 突然冒了出来,后来还排到了他们的前面。而我们这边也会订阅社交网络上提及 bytebase 关键字的信息,然后今天早上,我们的社交雷达里收到了这么一条:
bytebase.io 把自己改成了 stashpad.com。新名字也确实更符合其产品的定位,程序员的涂鸦 (stash) 笔记本 (pad),不过相信东八区另一家 bytebase 的崛起也是促成他改变品牌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后发,又是在对方的主场,我们能一步步拿下 Bytebase 的正统品牌地位,这当中固然有不少运气的成分,但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整个过程从头至尾,我们两家 bytebase 彼此都没有互相接触过,这场品牌战就打完了。但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我自己当然也知道,这个平稳交接的背后,其实做了很多的铺垫和积累。
作为在东西方都长期生活过的人,还是能深刻地感受到两边巨大的文化差异,西方无法感受中国的诗词歌赋,就像我们无法欣赏他们的莎士比亚。倒是偏实战的孙子兵法,是少有的在中西方尤其是商业世界里都被奉为圭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