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9 月 第 1 篇原创分享

今天来聊聊如何提高设计方案的通过率。

方案被质疑可能是作为每个工作了的设计师最最最常见的烦恼了。
上到工作十几年的老前辈,下到刚工作的设计师,只要你还在提笔画方案,总会面临类似的状况。

每个设计师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些人是PPT派,有些人是写手派,有些人是社交选手…
这里分享我自己这么多年工作上的心得和方式,不管你是萌新还是资深专家,欢迎留言多多交流👏。

正确理解质疑

设计评审上面对质疑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角色分工所致,大家的立场有所不同。
面对质疑时,我觉得最正确的态度不是立马反驳对方,而是给自己时间冷静几秒,想一想为什么对方会说出这样的话?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面临的情况是:提问者会直接说他所认为的解决方案或者讲一个模棱两可的意见,比如”这个字再改大一点,这个地方改成红色试试”,或者更糟糕的:”说不上来,我觉得有点怪。”
这种情况下如果顺着对方的话头讲下去那真的是完全的无效沟通。
你需要引导对方讲出来原因。为什么他觉得需要再改大一点,是因为觉得这个信息比较重要吗?如果面对模棱两可的意见,可以反问对方为什么觉得怪?对方会更详细地解释,这时候你便能理解这背后真实的原因。

真正有效的沟通不是解决方案上的沟通,而是目标的沟通。因为你才是设计师,你需要理解最核心的目的,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沦为改图机器。

用「决策分析表」增加说服力

决策分析表是我随便起的一个名字,你想叫啥都行。本质上是一个帮助决策设计方案的分析方法。这是一个我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分析方法。
我们常常会因为开发难度大,实现成本高或者各种各样的因素去决定我们是否采用某个方案。传统的低效的沟通方式往往是设计师提出了一个方案A,评审时提出了某个担忧点,然后不断地重复修改上一个版本。然而没有任何一个设计方案是完美无缺的,这样沟通的结果反而不一定是所有解决方案中的最优解,很有可能变成了”实在改稿次数太多,就这样吧”的一个妥协方案。
为了解决这样一个怪圈,需要我们提前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决策,当你在把这些影响决策的因素公平地罗列出来,并且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为每项打分,那一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就显而易见了。这样决策可以同时考虑到多种方案之间的利弊,选择我们认为在最重要的因素上综合表现最好的方案,而避免在某个小点上陷入死结。

image.png

举一个我最近在做语雀文档内表格的设计例子🌰。
语雀文档内的表格将支持一种全新的布局,让用户点击某个按钮后,便可让表格的区域超出文字的宽度,让文字始终处于比较舒适的宽度而表格的展示效率又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大概是这样👇

image.png

为了让体验达到最佳,在实际设计的时候还是有不少细节需要仔细斟酌的。我们当时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当用户在新建列后,应该整个表格居中还是整个表格不动,向右去增加列(没错就是这么的细节)。当时大家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当时我意识到这样是无法达成共识之后,准备了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用上述的”决策分析表”讲不同方案的优劣罗列出来,并给出我自己的建议方案。

image.png

这样的分析之后,其实也帮助我捋清了思路,合作伙伴也能从你的思路中更快地找到关键点,最终快速地达成了共识。

那这样的分析方式有没有缺点和不适用的场景呢?Of Course🙈
以我的实践来看:

  • 方案必须可以被穷举。
    这就决定了你的讨论范围不能太大,比如讨论一个社区产品究竟应该怎么设计?这样的话题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也无法穷举出有限的设计方案。
  • 需要准备多种方案,有成本。
    所以仅在有必要的时候使用这种方式,比如你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体验点,或者是大家所特别关心的细节。不用所有小项目都使用这个方式,也太累人了不是。

没说服成功不一定是坏事,放弃执念

当你准备了很多材料,写了很大一篇设计思考证明自己的方案却被否决的时候,当然会觉得失落。
毕竟这里也有沉没成本,人们很容易对自己付出更多的东西更有认同感。
但我们需要放下这种“我一定要让我的方案通过”的执念。
你的方案被否决不一定代表你的能力不行,也不一定代表这个方案不行,很有可能只是在当前场景,多种因素下导致的结果。先不要把自己放在决策者的对立面,而是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决策,有没有我没有考虑到的因素。
由于沉没成本,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局部的视角里,要时刻警惕自己是否变得不再客观。

语雀是一个非常平等的团队,每一个员工只要你感兴趣,都可以对一个设计方案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也经常有各种辩论赛一般的场面,吵着吵着面红耳赤都有可能。在这种环境下,我已经逐渐锻炼出被否决100遍也佛系了的强心脏,而且由于非常好的“产品认同感“的文化,你可以相信每个人的出发点基本都是为了让这个产品变得更好,因此,不要惧怕质疑,放弃“一定要通过方案”的执念,同时相信身边的人,相信群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