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ARP协议的工作机制

1、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
2、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
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
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
3、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
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
如果ARP表中已经存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给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MAC地址
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
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二、简述向量-距离路由选择算法基本思想和算法步骤:

基本思想:
路由器周期性地向其相邻路由器广播自己知道的路由信息,用于通知相邻路由器自己可达到的网络以及到达该网络的距离,相邻路由器可以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修改和刷新自己的路由表。
算法步骤:
首先路由器启动时初始化自己的路由表,初始路由表包括所有去往与该路由器直接相连的网络路径,初始路由表中各路径的距离均为0,然后各路由器周期性地向其相邻的路由器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接下来路由器收到其相邻路由器广播的信息后,刷新自己的路由表(假设Ri收到Rj的路由信息报文)
1)Rj列出的某表目Ri中没有:Ri须增加相应表目,其“目的网络”是Rj表目中的“目的网络”,其“距离”为Rj表目中的距离加1。而路径则为“Rj”
2)Rj去往某目的地的距离比Ri去往该目的地的距离减1还小:Ri修改本表目,其“目的网络”不变,“距离”为Rj表目中的距离加1,“路径”为Rj
3)Ri去往目的地经过Rj,则Rj去往该目的地的路径发生变化,则:Rj不再包含去往目的地的路径:Ri中相应路径须删除;Rj去往某目的地的距离发生变化:Ri中表目的“距离”须修改,以Rj中的“距离”加1取代之。

三、假定1km长的CSMA/CD网络的数据率为1Gbit/s。设信号在网络上的传输速率为200000km/s.求能够使用此协议的最短帧长:

对于1km电缆,单程传播时间为1/200000=5微妙,来回路程传播时间为10微妙,为了能够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帧的发射时间不能小于10微妙,以1GB/s速率工作,10微妙可以发送的比特数等于1010^-6110^9=10000,因此最短帧是10000位或1250字节长 计算公式:比特数(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四、广州大学学生需要访问www.sina.com,,输入并回车后,直到网站显示在浏览器中,下图是学生所使用的TCP/IP属性(图略),结合图中的相关网络配置,分析访问网站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1.若本机DNS缓存中没有相关数据,则浏览器先向DNS服务器发出DNS请求,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获取www.sina.com这个网站的IP地址
2.浏览器尝试与www.sina.com建立TCP连接,该TCP请求报文源地址为本机IP地址10.0.1.2,目的IP为sina的IP地址
3.该TCP请求报文到达网关10.0.1.254时,进行NAT转换,将私网地址转换为公网地址,并由网关与sina进行TCP连接
4.浏览器开始HTTP访问,所有HTTP访问在网关处进行NAT转换,由Internet传回来的数据包,由NAT主机接收,再由NAT主机将该数据包传送给原主机
5.主机按照HTTP协议显示页面。

五、学生A希望访问网站www.cskaoyan.com,A在其浏览器中输入http://www.Cskaoyan.com并按回车,直到王道论坛的首页显示在其浏览器中,请问在此过程中,按照TCP/IP参考模型,从应用层到网络层都用到了哪些协议?

1)应用层。HTTP:Www访问协议 DNS:域名解析。
2)传输层。UDP:域名解析时用的传输层协议:TCP: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3)网络层。IP:IP包传输和路由选择 ICMP:提供网络传输中的差错检测 ARP:将本机的默认网关IP地址映射成物理MAC地址。

六、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1)分组传送: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在发送报文前,先将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构成分组,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2)无连接:发送端在发送分组之前不必先建立连接,占用一条端到端的通信资源,而是在传输过程中一段段地断续占用通信资源,省去了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的开销,也使数据的传输效率更高。
(3)存储转发: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时,先将分组放入缓存,再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路由器。这样一步一步地以存储转发的方式,把分组交付到最终的目的主机。

七、简述CSMA/CD的工作原理:

(1)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跟总线上。(
2)载波监听: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有,则暂不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如果总线是空闲的,才发送数据。
(3)碰撞检测: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当检测到信号的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出现了至少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立即停止发送,然后等待一段随机长度的时间后再次发送。

八、为什么说UDP是面向报文的?而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它即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这也就是说,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UDP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TCP中的“流”指的是流入到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
“面向字节流”的含义是:虽然应用程序和TCP的交互是一次一个数据块(大小不等),但TCP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看成仅仅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
TCP并不知道所传送的字节流的含义。
TCP不保证接收方应用程序所收到的数据块和发送方应用程序所发出的数据块具有对应大小的关系,但接收方应用程序收到的字节流必须和发送方应用程序发出的字节流完全一样。

九、简述在使用子网掩码的情况下,因特网的IP层查找路由算法?

使用子网掩码因特网的IP层查找路由的算法如下:
(1)从收到的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
(2)先判断是否为直接交付
对路由器直接相连的网络逐个进行检查:用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看结果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
若匹配,则把分组进行直接交付(当然还需要把D转换成物理地址,把数据报封装成帧发送出去),转发任务结束。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用其中的子网掩码和D逐位相“与”(AND操作),其结果为N。
若N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否则,执行(6)。
(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十、假设网桥转发表已建立完整,试简述网桥转发分组的流程:

(1)从一端口接收比特流到缓存,直至一帧止;
(2)利用FCS检错,如有错则丢弃,否则进行下一步;
(3)读取帧中的目的地MAC地址,端口管理软件利用网桥协议实体查找MAC表,找到帧对应的目标端口;
(4)把帧自缓存从目标端口发送出去。

十一、简述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的含义: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十二、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帧定界、透明传输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1)关于帧定界问题,为了使传输中发生差错后只将出错的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织成以帧为单位传送。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方能够明确地从物理层收到的比特流中对其进行识别,即能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与终止。
(2)关于透明传输问题,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出现了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使接收方不会将这种比特组合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
(3)实际的通信链路都不会是理想的,因此比特在传输过程中会出现差错,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必须采用差错检测措施,让接收方可以检测出有差错的帧并丢弃它,只接收正确的帧。

十三、名词解释:IP,ICMP和软件端口:

IP:网际协议,IP协议构造了一个虚拟的互连网络,使各种异构的物理网络在网络层看来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并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在IP数据报传送过程中,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
软件端口:应用层的各种协议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它是用于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个进程在和运输层交互时的层间接口。

十三、一个UDP用户数据报的数据字段为10000字节。在链路层要使用以太网来传送,以太网的MTU为1500字节。试问应当划分为几个IP数据报片(固定首部长度)?说明每一个IP数据报片的数据字段长度和片偏移字段的值。

由于UDP数据报数据字段10000字节,再加上头部8字节,则UDP数据报总长度10008字节
以太网链路层数据帧的数据部分最长1500字节,再减去20字节的IP头部,因此它封装的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有1500-20=1480字节。
10008/1480即为7个IP分片。第1~6分片数据长度为1480字节,第7个IP分片数据长度为1128字节。
7个分片的片偏移字段值分别为:0,185,370,555,740,925,1110。

十四、设一主机A的IP地址为IP1、MAC地址为MAC1,其ARP cache为空;主机A欲访问同一网络上的IP地址为IP2、MAC地址为MAC2的另一主机B,则主机A发起的ARP进程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描述此ARP过程。

发起的ARP进程的作用是根据主机B的IP地址IP2得到主机B的硬件地址MAC2。
在此ARP进程运行时,A向其所在的网络发送ARP请求广播报文,请求的内容是“我的IP地址是IP1,硬件地址是MAC1,我想知道IP地址为IP2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主机A所在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接收到此请求且都会把A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信息填入其ARP cache,但只有B会发回相应的ARP响应。

十五、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的各自特点分别是什么?

面向连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这三个阶段;
而使用无连接服务的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建立好连接,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这种服务常被描述为“尽最大努力交付”或“尽力而为”。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指的都是协议。也就是说,这些术语指的并不是物理介质本身,而是用来说明如何在物理介质上传输数据的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协议可以,而且通常也确实会共享同一条物理介质
如果两者的区别与承载数据的物理介质无关,又和什么有关呢?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对无连接协议来说,每个分组的处理都独立于所有其他分组,而对面向连接的协议来说,协议实现则维护了与后继分组有关的状态信息
无连接协议中的分组被称为数据报(datagram),每个分组都是独立寻址,并由应用程序发送的。从协议的角度来看,每个数据报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与在两个相同的对等实体之间传送的任何其他数据报都没有关系,这就意味着协议很可能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网络会尽最大努力传送每一个数据报,但并不保证数据报不丢失、不延迟或者不错序传输。
另一方面,面向连接的协议则维护了分组之间的状态,使用这种协议的应用程序通常都会进行长期的对话。记住这些状态,协议就可以提供可靠的传输。比如,发送端可以记住哪些数据已经发送出去了但还未被确认,以及数据是什么时候发送的。如果在某段时间间隔内没有收到确认,发送端可以重传数据。接收端可以记住已经收到了哪些数据,并将重复的数据丢弃。如果分组不是按序到达的,接收端可以将其保存下来,直到逻辑上先于它的分组到达为止。
典型的面向连接协议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对等实体间建立连接。接下来是数据传输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在对等实体间传输。最后,当对等实体完成数据传输时,连接被拆除
一种标准的类比是:使用无连接协议就像寄信,而使用面向连接的协议就像打电话。

十六、试说明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两种不同的地址?

  • IP地址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
  • 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
  • 在IP层抽象的互连网上,我们看到的只是IP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进行选路。

在具体的物理网络的链路层,我们看到的只是MAC帧,IP数据报被封装在MAC帧里面。

  • MAC帧在不同的网络上传送时,其MAC帧的首部是不同的。

这种变化,在上面的IP层上是看不到的。

  • 每个路由器都有IP地址和硬件地址。

使用IP地址与硬件地址,尽管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的硬件地址体系各不相同,但IP层抽象的互连网却屏蔽了下层这些很复杂的细节,并使我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IP地址进行通信。

十七、简述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及各层的功能:

TCP/IP参考模型分为4层,从下向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各层功能如下:

  • 网络接口层的功能是负责接收从IP层交来的IP数据报并将IP数据报通过底层物理网络发送出去,或者从底层物理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
  • 互联网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的两个进程实体之间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提供应用程序所需的高层协议。

    十八、简要说明交换机和路由器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是存储转发设备,都能转发分组,扩大网络的范围
    不同之处:
    (1)路由器连接两个不同的网络,隔离了广播域,是网络层设备。
    交换机连接的两个网段在一个网络中,它只隔离网段的碰撞域,是数据链路层设备。
    (2)交换机还有直通(cut-through)转发方式。
    (3)路由器中维护路由表,转发表,完成分组的转发
    路由表是多个路由器相互交换路由信息,并根据路由选择算法,得出整个网络的拓扑变化情况,并由此构造出路由表。路由表包含从目的网络到下一跳的映射。
    路由器中的转发表是由路由表而来,包含从要到达的目的网络到输出端口和某些MAC地址信息(如下一跳的以太网地址)的映射。
    交换机中**只维护转发表,转发表是根据自学习而来的**,里面包含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和端口的映射信息。对于源和目的是不同端口的帧才转发,可过滤通信量。
    (4)交换机是即插即用的设备,而路由器不是。

    十九、如果一主机关闭后更换了网络适配器,当它重新开启后,会导致同一局域网内其他主机的 ARP 缓存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怎样解决此问题?

    每个主机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里面有局域网上各主机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以及映射的生存时间。
    它由ARP协议动态产生,凡超过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
    当主机A关闭后更换了网络适配器,重新开启后:
    (1)如A需与B主机通信,则发送ARP请求,B主机会将其IP和MAC地址映射关系写入缓存替换掉旧的条目。(2)局域网的其他主机,在ARP缓存中的条目超过生存时间后,删除旧条目,当需要与A主机通信时,启动ARP协议,重新获取A 的IP和MAC映射写入缓存。

    二十、在 Internet 上有一台 WWW 服务器,其名称为 www.cernet.edu.cn , IP 地址为 213.67.145.89 , HTTP 服务器进程在默认端口守候。如果某个用户直接用服务器名称查看该 WWW 服务器的主页,那么客户端的 WWW 浏览器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将主页显示在客户端的屏幕上?

    客户端的WWW浏览器获得WWW服务器的主页并显示在客户端的屏幕上的过程如下:
    (1)WWW浏览器直接使用名称www.cernet.edu.cn访问该服务器,首先需要完成对该服务器的域名解析,并最终获得该服务器对应的IP地址213.67.145.89;
    (2)然后WWW浏览器将通过TCP协议与服务器建立一条TCP链接
    (3)当TCP链接建立后,WWW浏览器就向WWW服务器发送要求获取其主页的HTTP请求
    (4)WWW服务器在接收到浏览器的HTTP请求后,将构建所请求的Web页必须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通过Internet传送给客户端浏览器
    (5)浏览器将收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将Web页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

    二十一、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采用共享信道的方法,即多台主机共同一个信道进行数据传输。为了解决多个计算机的信道征用问题,以太网采用IEEE802.3标准规定的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它是控制多个用户共用一条信道的协议
    (1)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跟总线上。
    (2)载波侦听: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如果总线是空闲的,才发送数据。
    (3)碰撞检测: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当检测到信号的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出现了至少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立即停止发送,然后等待一段随即时间后(由截断二进制指数类型的退避算法决定)再次发送。

    二十二、ARP协议的功能是什么?假设主机1和主机2处于同一局域网(主机1的IP地址是172.16.22.167,主机2的IP地址是172.16.22.11),简述主机1使用ARP协议解析主机2的物理地址的工作过程。(8分)

    ARP协议的功能是将主机的IP地址解析为相应的物理地址。
    当主机1要向主机2发送数据之前,必须解析出主机2的物理地址,解析过程如下:
  1. 主机1发送一个广播帧(带有ARP报文)到以太网,该ARP报文大致意思是:“我的IP地址是172.16.22.167,谁的IP地址为172.16.22.11?请告诉我你的物理地址。”
  2. 这个广播帧会传到以太网上的所有机器,每个机器在收到该广播帧后,都会去查看自己的IP地址。
  3. 但是只有IP地址为172.16.22.11的主机2会返回给主机1一个ARP响应报文,其中包含了主机2的物理地址(设为E2)。
  4. 这样主机1就知道了IP地址为172.16.22.11的主机所对应的物理地址为E2,随后就可以向主机2发送数据。

    二十三、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简单叙述访问站点www.ecjtu.jx.cn的过程中,DNS的域名解析过程。(设www.ecjtu.jx.cn的IP地址为:202.101.208.10,DNS地址: 202.101.208.3)

    答:域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域名解析为相应的IP地址。
    访问www.ecjtu.jx.cn的域名解析过程:
    (1)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地址www.ecjtu.jx.cn;
    (2)先在本机域名解析的缓存中查找该域名,若找到则可以立即获取对应的IP地址;
    (3)若不在本机缓存中则向本地DNS 服务器 (202.101.208.3)发送DNS请求报文,请求解析该域名。
    (4)DNS收到请求后查找自己的缓存及其映射表,若查到则发送响应报文给发送请求的主机,若没有找到则向上级DNS服务器提出请求,直到解析成功或返回错误信息。

    二十四、请解释ICMP与IP的关系。

    ICMP即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是IP的一部分,在每个IP软件模块中都包含了ICMP的实现。
    当IP报文传输出错时,路由器就向发送报文的源主机发送ICMP报文报告出错情况。
    ICMP报文使用IP报文来传输差错及控制报文,因此ICMP报文也可能丢失。ICMP报文的最终接收方是目的端主机上的IP模块。

    二十五、缓解IPV4紧缺的技术、

    1.ipv6
    ①地址变长ipv4用的是32位,数量是232但ipv6有128,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数字太大了,根本用不完。②ipv6简化头部,从IPv4的12个段变成8个段,可以让路由器更好的分组。
    2.NAT技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化小的局域网使用一个网段的私网地址,与外界连接再换成公网地址
    特点:私网访问互联网的方便,但是互联网地址访问私网就困难多了
    3.CIDR(无类域间路由先)
    消除了传统A/B/C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

    二十六、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区别: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协议是“水平的”, 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 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关系:在协议的控制下,上层对下层进行调用,下层对上层进行服务,上下层间用交换原语交换信息。同层两个实体间有时有连接。

    二十七、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但TCP使用的IP协议却是无连接的。这两种协议都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IP协议提供的是不可靠的、“面向非连接”的服务。TCP协议提供的是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TCP协议实现的是主机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IP协议只实现主机之间的通信。
    TCP协议是以IP协议为基础实现的,给应用层提供服务;IP协议为TCP协议提供服务。
    简单来说,IP协议负责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而TCP协议保证传输的正确性

    二十八、RIP路由选择

    (1)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先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_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1。每一个项目都有三个关键数据,即:到目的网络N,距离是d,下一跳路由器是x。
    (2)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以下步骤:
  •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中。
  • 否则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X,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
  • 否则若收到的项目中的距离d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否则什么也不做。

(3)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把距离置为16 (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
(4)返回。

二十九、分组/电路转发的优点

分组交换具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分组交换不需要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分组。
(2)由于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加之交换节点具有路径选择,当某条传输线路故障时可选择其他传输线路,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
(3)通信双方不是固定的占用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一段一段地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4)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而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传输时间。
(5)分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所以简化了交换节点中存储器的管理
(6)分组较短,出错几率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减少,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时延

电路交换具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2)通信双方之间的屋里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3)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4)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5)电路交换的交换设备及控制均比较简单。

三十、ALOH协议

ALOHA协议分为纯ALOHA和时隙ALOHA两种。
纯ALOHA协议的思想很简单,只要用户有数据要发送,就尽管让他们发送。当然,这样会产生冲突从而造成帧的破坏。但是,由于广播信道具有反馈性,因此发送方可以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进行冲突检测,将接收到的数据与缓冲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数据帧是否遭到破坏。同样的道理,其他用户也是按照此过程工作。如果发送方知道数据帧遭到破坏(即检测到冲突),那么它可以等待一段随机长的时间后重发该帧。
时隙ALOHA协议。思想是用时钟来统一用户的数据发送。办法是将时间分为离散的时间片,用户每次必须等到下一个时间片才能开始发送数据,从而避免了用户发送数据的随意性,减少了数据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