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结构和说明

行为型模式-职责链模式 - 图1

示例代码

  1. public class HandlerDemo {
  2. /**
  3. * 职责的接口,也就是处理请求的接口
  4. */
  5. public stat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6. /**
  7. * 持有后继的职责对象
  8. */
  9. @Setter
  10.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11. /**
  12. * 示意处理请求的方法,虽然这个示意方法是没有传入参数的,但实际是可以传入参数的,根据具体需要来选择是否传递参数
  13. */
  14.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
  15. }
  16. /**
  17. * 具体的职责对象,用来处理请求
  18. */
  19. public stat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20. @Override
  21.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22. // 根据某些条件来判断是否属于自己处理的职责范围
  23. // 判断条件比如,从外部传入的参数,或者这里主动去获取的外部数据
  24. // 如从数据库中获取,下面这句话只是个示意
  25. boolean someCondition = false;
  26. if (someCondition) {
  27. // 如果属于自己处理的职责范围,就在这里处理请求
  28. // 具体的处理代码
  29.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 handle request");
  30. } else {
  31. // 如果不属于自己处理的职责范围,那就判断是否还有后继的职责对象
  32. // 如果有,就转发请求给后继的职责对象啊
  33. // 如果没有,什么都不做,自然结束
  34. if (successor != null) {
  35. successor.handleRequest();
  36. }
  37. }
  38. }
  39. }
  40. public stat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41. @Override
  42.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
  43. boolean someCondition = false;
  44. if (someCondition) {
  45.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handle request");
  46. } else {
  47. if (successor != null) {
  48. successor.handleRequest();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职责链的客户端,这里只是个示意
  55. */
  56. public static class Client {
  57.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58. // 先组装职责链
  59. Handler h1 = new ConcreteHandler1();
  60. Handler h2 = new ConcreteHandler2();
  61. h1.setSuccessor(h2);
  62. // 然后提交请求
  63. h1.handleRequest();
  64. }
  65. }
  66. }

功能链

在实际开发中,经常会遇到把职责链稍稍变形的用法。在标准的职责链中,一个请求在职责链中传递,只要有一个对象处理了这个请求,就会停止。
现在稍微变通一下,改成一个请求在职责链中传递,每个职责对象负责处理请求某一方面的功能,处理完成后,不是停止,而是继续向下传递请求,当请求通过很多职责处理对象后,功能也就完成了,把这样的职责链称为功能链。

优缺点

优点

  • 请求者和接收者松散耦合

在职责链模式中,请求者并不知道接收者是谁,也不知道具体如何处理,请求者只是负责向职责链发出请求就可以了。而每个职责对象也不用管请求者是其他的职责对象,只负责处理自己的部分,其他就交给其他的职责对象去处理。也就是说,请求者和接收者是完全解耦的。

  • 动态组合职责

职责链模式会把功能处理分散到单独的职责对象中,然后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动态组合职责形成职责链,从而可以灵活地给对象分配职责,也可以灵活地实现和改变对象的职责。

缺点

  • 产生很多细粒度对象

职责链模式会把功能处理分散到单独的职责对象中,也就是每个职责对象只处理一个方面的功能,要把整个业务处理完,需要很多职责对象的组合,这样会产生大量的细粒度职责对象。

  • 不一定能被处理

职责链模式的每个职责对象只负责自己处理的那一部分,因此可能会出现某个请求,把整个链传递完了,都没有职责对象处理它。这就需要在使用职责链模式的时候,需要提供默认的处理,并且注意构建的链的有效性。

思考

本质

分离职责,动态组合。

何时选用

  • 如果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但是具体由哪个对象来处理该请求,是运行时刻动态确定的。这种情况可以使用职责链模式,把处理请求的对象实现成为职责对象,然后把它们构成一个职责链,当请求在这个链中传递的时候,具体由哪个职责对象来处理,会在运行时动态判断。
  • 如果你想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其中一个提交请求的话,可以使用职责链模式。职责链模式实现了请求这和接收者之间的解耦,请求者不需要知道究竟是哪一个接收者对象处理了请求。
  • 如果想要动态指定一个请求的对象集合,可以使用职责链模式。职责链模式能动态地构建职责链,也就是动态地决定到底哪些职责来参与到处理请求中来,相当于是动态地指定了一个请求的职责对象集合。

相关模式

  • 职责链模式和组合模式

这两个模式可以组合使用。
可以把职责对象通过组合模式来组合,这样就可以通过组合对象自动递归地向上调用,由父组件作为子组件的后继,从而形成链。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使用外部已有的链接,这种情况在客户端使用的时候,就不用再构造链了,虽然不构造链,但是需要构造组合对象树,是一样的。

  • 职责链模式和装饰模式

这两个模式相似,从某个角度讲,可以相互模拟实现对方的功能。
装饰模式能够动态地给被装饰对象添加功能,要求装饰器对象和被装饰的对象实现相同的接口。而职责链模式可以实现动态的职责组合,标准的功能是有一个对象处理就结束,但是如果处理完本职责不急于结束,而是继续向下传递请求,那么其功能就和装饰模式的功能差不多了,每个职责对象就类似于装饰器,可以实现某种功能。
而且两个模式的本质也相似,都需要在运行期间动态组合,装饰模式是动态组合装饰器,而职责链是动态组合处理请求的职责对象的链。
但是从标准的设计模式上来讲,这两个模式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这点要注意。首先是目的不同,装饰模式是要实现透明的为对象添加功能,而职责链模式是要实现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解耦;另外一个,装饰模式是无限递归调用的,可以有任意多个对象来装饰功能,但是职责链模式是有一个处理就结束。

  • 职责链模式和策略模式

这两个模式可以组合使用。
这两个模式有相似之处,如果把职责链简化到直接能选择到相应的处理对象,那就跟策略模式的选择差不多,因此可以用职责链来模拟策略模式的功能。只是如果把职责链简化到这个地步,也就不存在链了,也就称不上职责链了。这两个模式可以组合使用,可以在职责链模式的某个职责实现的时候,使用策略模式来选择具体的实现,同样也在策略模式的某个策略实现中,使用职责链模式来实现功能处理。
同理职责链模式也可以和状态模式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