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粒社会,及微粒社会的降临?——概念源自书籍《微粒社会》

在大数据时代下,线上消费者各种各样的消费行为,都会被大数据以非常细小的颗粒度记录下来。再用方法论、社会学或心理学的一套理论进行串联,把散落的的颗粒组织起来。

由此提出“从个体到单体的”概念,个体——统计中间值和平均值代表的人;单体——因数字化测量,体现出极端差异与独特性的特定数字化个体。大数据场景下,商家不再满足阿里大数据体量及平均值意义下的品类趋势,而是追求对于单体数据更加丰富的数据厚度,根据描述的单体多维度的信息,进行个性化创意沟通才能适应市场真实需求。

流动时代洞察报告

引用液态现代性理论(社会学家鲍曼),他提出流动时代的三个特征:第一,高度的不确定性;第二,生活时空的碎片化;第三,生活和精神的高负荷。今天已经进入后物欲的消费时代,消费不再是物欲的满足和货品的占有,而是生活时空的选择和营造,所以我们需要透过每一个消费行为的本身,去思考流动时代的三个特征如何对人们的消费产生影响。

首先是“不确定性”对于小世界定制化的打造需求,外面的世界再不确定,回到自己的小世界要有足够的掌控权。例如消费时代的电子化兴起,需要利用科技感降低私域空间的风险;在美妆行业人们对天然无硅油等产品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私享空间的确定性打造,以及外界不确定性的抗争。

其次“碎片化”激发了单点时间的精致程度的追求,例如酒水正在从仪式感走向人们的日常陪伴。完全放空时间越来越少,片刻的欢愉里精致填充就变得弥足珍贵。

最后“高负荷”推动了人们对于确幸陪伴的体验诉求,例如吃零食已经从饱腹变成了仪式感,有时候吃是吃小时候的味道;用沐浴乳是喜欢闻它给你熟悉又放松的味道。

对品牌而言一方面可以基于消费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达成和消费者在情感层面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可以从人们生活营造的角度去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和一味的线性延续。

情境厚描

在情境消费的大势下,情境厚描就是消费洞察的新趋势,要做的就是把单点的行为数据立体化,包括发生时周围的情境,以及去理解每一个行为发生背后的动机和需求。链路:消费动机——行为数据——消费场景。
例如:一个35岁的妈妈她的故事,喜欢在深夜哄孩子及家人都入睡后,偷偷在卫生间刷手淘找回少女感。

  • 消费场景是深夜哄孩子入睡后在卫生间的独享时刻;
  • 行为是在猜你喜欢模块购买了一条连衣裙;
  • 消费动机是找回少女感找到独处时刻的欢愉;

以上的所有结论与她的消费决策都是息息相关的,不进行访谈我们就无法了解这个订单背后,当时的情境体验是什么样,以及什么促进了她当时的购买行为。

挖掘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用的是厚数据和大数据结合的方法。大数据时代数据对人们行为的记录越来越精细化,而数据的颗粒再多中间一定有间隙,这就是数据解释不了的东西。填充这些数据及串联大数据,或在调研中定性走访用户,了解每一个群体的个体诉求,这种方法就叫做情境厚描。

总结:微粒社会已至,总体的均值特征不再是营销人对数据、数据科技公司的唯一需求。拥抱微粒社会,以社会学的理论指导,或通过定性调研的方式,理解行为背后的情境及动机,才能更好助力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样数据不仅仅可以告诉我们已经发生的事实和趋势,进而可以告诉我处于营销前线的平台及商家,为什么发生这些,以及可能还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