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4 月公布的美年健康()财报显示,一季度营收 13.3 亿,同比增长 149%;扣非净亏损 3.9 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负 7 亿。

    与疫情冲击下的 2020 年 Q1 相比,亏损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均收窄 30% 左右,但谈不上真正复苏。

    张坤的 “新欢”

    明星基金经理持有美年健康的仓位()格外引人注目——

    • 易方达中小盘混合(持有 1.88 亿股,占美年健康总股本的 4.8%;

    • 兴全趋势投资混全()持有 1.22 亿股,占总股本的 3.13%;

    • 易方达蓝筹精选()持有 1.066 亿股,占总股本的 2.72%。

    2020 年 Q2,张坤操盘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易方达蓝筹精选分别购入 300 万股、10 万股美年健康。

    到 2021 年 3 月末,“中小盘” 所持美年健康市值占基金净值的 9.2%,超越茅台、五粮液排在第一位;“蓝筹精选” 所持美年健康市值占基金净值的 1.71%,排第 13 位。

    2021 年 Q1,“中小盘” 减持 60 万股茅台、258 万股五粮液,泸州老窖惨遭清仓()。

    美年健康在张坤心目中的地位超过 “茅、五、泸”,是货真价实的 “新欢”。 相映成趣的是,“医药女神” 葛兰操盘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从未出手美年健康,就是说 “没相中”。

    4 月份,“中欧医疗” 涨幅 13.51%,同类业绩排名 89 位;“中小盘” 涨幅 3.12%,同类业绩排名 2085 位。

    “中小盘” 第一重仓股美年健康股价跌幅超 20%,显然拖了张坤的后腿。

    张坤的“新欢”,不太健康-虎嗅网 - 图1

    尽管排名下滑,张坤操盘的 “中小盘” 近五年回报率仍高达 337%。但是排名从仅次于刘彦春的第二位跌至第六,被赵蓓、曲杨等超越。

    排名第 100 位的 “国泰金马稳健回报” 过往五年的收益率达 206%。可见,对 90% 以上的投资者而言,“炒个股不如买基金”和 “基金要长期持有” 这两条是 “颠扑不破” 的真理。

    美年健康的外延式扩张

    美年健康笃信 “营收增长是硬道理”。

    2015 年借壳上市后,推出 “千店计划”,目标是 2021 年体检人次超过 1 亿

    实现上述目标的路径是外延式扩张。美年健康成立多家投资并购基金,四面出击,商誉 “硕果累累”——

    • 2017 年末,商誉账面值达 40.4 亿,其中 29.7 亿因收购慈铭产生;
    • 2019 年末,形成 105 个商誉资产,原值 51.4 亿,计提减值准备 10.3 亿;
    • 2020 年末,商誉原值增至 53.7 亿,累计减值准备 13.6 亿,其中本财年计提 3.27 亿。

    美年健康营收增速与体检中心家数息息相关——

    • 2017 年并购 24 家、自建 6 家,营收增速达 44.5%;
    • 2018 年并购 38 家、自建 22 家,营收增速 35.7%;
    • 2019 年并购 19 家、自建 9 家,营收增速降至 0.8%;
    • 2020 年并购 11 家、自建 9 家,加之疫情影响,营收同比下降 8.3%。

    张坤的“新欢”,不太健康-虎嗅网 - 图2

    2017 年集齐美年大健康、慈铭、奥亚()、美兆()四大品牌时,“美年” 占 301 家、慈铭为 65 家、“美兆 + 奥亚” 一共 12 家。到 2019 年,“美年” 品牌体检中心发展到 499 家、慈铭增至 88 家、“美兆 + 奥亚”45 家。

    坚持不懈的并购使美年健康发展成 “全国最大的健康体检连锁企业” 。截至 2020 年末,美年旗下体检中心数量为 605 家,其中控股 266 家、参股 339 家。

    张坤的“新欢”,不太健康-虎嗅网 - 图3

    在控股体检中心里面,运营 1 年以内的家数可以直接体现扩张力度。2017 年这个数字是 17 家,2018 年、2019 年分别为 7 家、2 家,2020 年为零。

    掌趣科技往事

    美年健康以并购推动业绩的做法与掌趣科技有几分类似,详见虎嗅 2016 年 9 月 12 日文《掌趣科技,玩资本还是被资本玩了》——

    上市前的 2009~2011 年,被并购公司的贡献分别占掌趣科技净利润的 89.28%、50.71% 和 51.31%。上市后掌趣如虎添翼,不仅资金充裕还可以股票为对价:8.1 亿元收购《商业大亨》《寻侠》《富人国》等游戏的开发者动网先锋 100% 股权,其中 2.47 亿元以新发行股票支付、5.63 亿元以现金支付;17.39 亿收购玩蟹科技 100% 股权,其中 7.676 亿元以现金支付,9.714 亿元以股票支付。

    通过类似的方式,掌趣科技又先后并购了上游信息、天马时空。

    通过一系列大手笔并购,掌趣科技业绩呈几何级数增长且净利润率稳中有升。上市前的 2011 财年,营收仅为 1836 万元,2012 年暴涨至 2.25 亿,到 2015 年突破 11 亿元,4 年间营收增长 60 倍!

    掌趣科技自鸣得意地将 “成功经验” 提炼为“内生 + 外延发展模式”。

    大手笔并购的同时,掌趣科技还积极地进行着股权扩张。总股本从 2012 年末的 1.63 亿迅速扩大到 2015 年 6 月的 24.68 亿。

    凭着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法,通过并购和股本扩张,掌趣科技成为 “游戏第一股”,2015 年 5 月市值一度达到 480 亿。

    2016 年 9 月,本文作者警告 “对年利润 4.7 亿元的掌趣科技来说,56 亿商誉是个‘雷’”。

    2019 年 4 月,掌趣披露的 2018 年财报计提 33.8 亿 “商誉减值准备”,为财年营收的 172%。

    截至 2021 年一季度末,掌趣科技账面商誉为 16.1 亿元。56 亿商誉蒸发 40 亿,红极一时的动网先锋、上游信息、玩蟹科技、天马时空悉数跌落凡尘。

    如今,掌趣科技市值跌破 120 亿元,不及高峰时的四分之一。掌趣科技主要股东及高管套现 60 多亿。为规避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套现的限制,两年间掌趣科技有十几位高管离职。

    2021 年 4 月 29 日,深交所发出问询函,令掌趣科技说明 “减值测试” 与收购时使用参数的差异及合理性。收购时说价值 56 亿,现在说“搞错了,只值 16 亿”……

    希望监管部门不要轻易放过掌趣科技这家公司,以儆效尤。

    通过并购走 “外延发展” 之路,一度在 A 股上市公司中蔚然成风。随着以掌趣科技为代表的 “高商誉公司” 纷纷暴雷,投资者痛定思痛,学会与这类公司“保持距离”。

    问题来了——

    美年健康为什么被追捧?

    掌趣科技最风光的那几年,主动型投资基金没有进入十大流通股东之列()。为什么美年健康却被投资者追捧,甚至获得明星基金经理青睐?

    第一,“赛道不同”。 政府监管日益完善,多数城市审批从严,体检中心具备稀缺性。

    第二,体检中心重置成本极高。 从寻找场地、装修、配置设备到招募人员、拓展本地市场,新建体检中心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数年时间,并购是向全国扩张的 “捷径”。如今美年健康在 308 座城市运营 605 家体检中心,规模优势难以逾越。

    第三,体检中心 “预后良好”。 游戏不论怎么火爆一时,都有生命周期。高价并购的游戏制作公司创新能力大概率会衰减()。体检中心则不然,入职体检、定期体检渐成标配,竞对进入门槛越来越高…… 体检中心有望获得稳步增长的现金流。

    最后,“健康流量入口”、“大数据平台” 两大概念令人想入非非——从报告的专业解读到专科诊疗,从医美到药品 / 器械销售,从保险、慢病管理到家庭医生、健身…… 依托千万级用户入口加精准的健康大数据平台,形成 “健康产业生态圈”,“引领中国预防医学的发展和健康管理产业的变革”。

    这么牛的公司市值不到 500 亿,难怪有投资会动心。

    但是——

    买来的肉 “贴不到身上”

    尽管采取并购这个向全国扩张的捷径,2019 年美年健康仅服务 1867 万人次。2020 年受疫情冲击降至 1663 万人次,“2021 年服务 1 亿人次” 的目标遥不可及。

    可见,并购这一路径的重要性不等于可行性,具体到美年健康有三方面的问题:

    1)标的业绩不及预期

    以慈铭体检、美因基因为例。

    • 慈铭体检

    2017 年以现金加股份收购 72.22% 股权时,出让方 “天乙资产” 和“维途投资”承诺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慈铭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1.625 亿元、2.03 亿元和 2.48 亿元。

    2019 年扣非净利润为 2.16 亿元,没有完成承诺。

    2020 年慈铭营业亏损 3907 万元、净亏损 6569 万元。

    收购慈铭体检资产组合产生的商誉合计 30.1 亿,2019 年计提 5.73 亿、2020 年计提 3 亿。

    • 美因基因

    2018 年斥资 3.88 亿元收购美因基因 33.42% 股权时(),卖方天乙资产承诺 2018 年、2019 年、2020 年美因基金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4263 万元、8866 万元、1.23 亿。

    2019 年美因基金扣非净利润 4112 万元,不到承诺金额的二分之一。

    2020 年美因基因扣非净利润 8898 万元,仅为承诺金额的七成。

    并购对价的依据是业绩承诺。当承诺无法兑现,卖方要做出补偿,同时上市公司要对商誉进行测试,否则对投资人和监管部门无法交待。

    商誉减值将给当期业绩带来巨大冲击。而且,被并购标的连三年承诺都 “扛不到”,未来业绩江河日下的可能性很高。

    如果并购是主要扩张路径,标的 “成群结队” 完不成承诺,上市公司将受到 “经营亏损” 与商誉减值造成的 “非经常性亏损” 双重打击。2018 年的掌趣科技、2019 年的美年健康都是例子。

    并购标的未能完成业绩承诺是非常不好的 “兆头”。

    2)体检业务盈利能力平平

    2018 年,美年健康毛利润 40 亿、毛利润率 47.6%,双创新高。

    2019 年营收滞涨,毛利润、毛利润率分别回落到 37.4 亿、43.8%。

    2020 年营收下滑 8.3%,毛利润 29 亿、毛利润率 37.1%。可见在疫情开始前,美年健康赚取毛利润的能力已然见顶。

    体检服务成本分为人工费用、房租和其它成本()。美年健康毛利润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它成本高企,2020 年占到体检收入的 35.4%,较 2018 年高 7 个百分点。

    张坤的“新欢”,不太健康-虎嗅网 - 图4

    蓝色线代表毛利润(率)、彩色堆叠柱代表费用(率),当蓝色淹没彩色公司取得经营利润

    2018 年毛利润、毛利润率分别为 40 亿、47.6%;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合计 28.5 亿,总费用率 33.7%。蓝色比彩色高出近 14 个百分点,离真正的 “绩优” 还有一段距离。

    随后两美年健康距离 “绩优” 越来越远。2020 年毛利润、毛利润率分别为 29 亿、37.1%;三项费用合计及总费用率分别为 27.7 亿、35.4%。蓝色比彩色高出不到 2 个百分点。

    尽管 2021 年 Q1 营收同比增长 149%,但扣非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3.9 亿和 -7 亿。2021 年能否 “翻身” 存在比较大的悬念。

    张坤的“新欢”,不太健康-虎嗅网 - 图5

    美年健康当不起 “绩优股” 称号,顶多算是具有一定想象空间的“潜力股”。体检生意” 盈利能力平平,投资人不可不察。

    3)美年健康商誉负担沉重

    2017 年末,美年健康商誉原值达 40.5 亿,其中 29.7 亿由收购慈铭产生。美年健康根据所聘估值专家出具的《商誉减值测试报告》未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也就是将原值直接记为账面值。

    2018 年,美年健康商誉原值达 47.4 亿。美年健康自行测试 “确认商誉不需减值”。 商誉账面值仍等于原值,占净资产的 72.2%。

    根据 2018 年中报,118 家上市公司商誉占净资产的比值超过 50%,比值介于 20%~50% 的有 396 家。而 A 股公司商誉占净资产的平均比值为 3.74%。美年健康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在 A 股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2017 年中报,掌趣科技这个比例达到峰值 64.9%,比美年健康的峰值低 7.3 个百分点。

    2019 年,美年健康商誉原值达 51.4 亿。慈铭体检、美因基因均未实现业绩承诺,上市公司扣非净亏损近 9 亿。美年健康被迫计提 10.35 亿商誉减值准备,财年净亏损 7.1 亿。年末商誉账面值为 41 亿,占净资产的 56.2%。#什么叫纸里包不住火#

    2020 年,美年健康商誉原值达 53.7 亿。美因基因扣非净利润 8898 万元,再次没有完成承诺;慈铭亏损 6569 万元。上市公司扣非净亏损超过 6 亿。

    如果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020 财年势必再度亏损,公司将被 “ST”。

    不料美年健康将美因基金 20% 股权卖回给关联方,获得 5.4 亿现金。另外,手上剩余股权公允值提升,2019 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充回。

    里外里,美年健康获得 12.4 亿投资收益(),最终实现 “净利润”5.53 亿,避免被 “ST” 的厄运。#什么叫绝地反击#

    张坤的“新欢”,不太健康-虎嗅网 - 图6

    尽管玩了个神转折,美年健康被 50 亿商誉搞得捉襟见肘已是有目共睹,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

    一是放弃并购扩张路径,边开新店、边练内功,提高现有体检中心营收。

    二是借营收 “复苏”、明星基金热捧双重利好,争取高位增发,携巨资进行一轮 “扫货”,使营收重拾高速增长。商誉再增一二十亿不算啥,不计提减值准备,爱咋咋地!# 掌趣科技股东纷纷套现的一幕或许重现江湖#

    不应高估美年健康

    “流量入口” 想多了!

    借壳上市之初,美年健康就在 2015 年报中宣称 “有望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重要入口”;2016 年报,“入口” 一词出现 11 次;2017 年报明确提出“预计 2021 年将服务超过 1 亿人次,健康流量入口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随后几年,美年健康对 “入口” 热衷逐渐降温。

    2018 年报仅有 4 次提及 “入口”,但自称 “超级流量入口价值显现……”;

    2019 年报提及 “入口” 的频次降至 2 次,但宣称“健康流量入口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2020 年报 “入口” 一词仅出现一次,而且说的是 “打通客服入口”。什么“超级健康流量入口”“龙头地位” 统统不再提起。

    喊了五六年,美年健康自己都气馁了,投资人还惦记着 “健康流量入口” 就真“想多了”。

    “流量入口” 这个提法来自互联网,美年健康未免一知半解。

    互联网做的是流量生意,经典模式是所谓的 “三级火箭”:第一级是流量入口()、第二级是沉淀用户的场景()、第三级是流量变现()。比如第一级每季度获得 1 亿 PV()、在第二级 APP 沉淀下 2000 万 MAUs(),在第三级实现 20 万人付费订阅或者每季赚取 200 万广告费,这就是所谓的 “流量转化漏斗”。

    美年健康全年不到 3000 万人次体检,根本算不上高频,“第一级火箭”过于 “细小”,且缺乏沉淀用户的场景,更谈不到流量变现,美年健康财报中根本没有此类收入。如果说美团是以外卖为第一级的“长征五号” 三级火箭,美年健康只是半截树桩!

    “个人健康数据平台” 不提也罢

    “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大数据平台”也是美年健康频繁提及的概念。对投资人来讲,是否 “国内最大” 远远不及 “如何变现” 重要。

    如果说身份证号、个人联系方式、住址属于 “中度隐私”,个人体检数据绝对是 “深度隐私”。 没有人希望在美年健康做一次体检,保险业务员、健身房甚至 “专科诊所” 纷纷打电话来推销吧?

    毫不夸张地说,个人体检数据使用不当对体检机构生死攸关。某医美平台没有自称 “国内最大人脸数据平台”,而是定期()清空用户数据()。没把握用好,就干脆不用、删了它…… 美年健康应借鉴这种做法,慎重对待个人健康数据。

    不知张坤、葛兰谁会笑到最后……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5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