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20180107

作者是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一位在美国互联网界举足轻重、有“创业教父”之称的哈佛大学计算机博士,也是最早的 Web 应用 Viaweb 以及著名的创业投资公司 Y Combinator 的创始人之一。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的书,反复看了很多几遍,书中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言论,大家感受一下。

当你踩水的时候,你把水踩下去,你的身体就会被托起来。同样,在任何社会等级制度中,那些对自己没自信的人就会通过虐待他们眼中的下等人来凸显自己的身份。我已经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美国社会中底层白人是对待黑人最残酷的群体。

没有自信的人要需要靠其他人来凸显自己的身份,看到新闻中,有很多校园校园霸凌、网络霸凌事件,我想背后的原因也是这个,根源来自于对于自己的不自信。

历史的常态似乎就是,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会对一些荒谬的东西深信不疑。他们的信念还很坚定,只要稍有人表示一点怀疑,就会惹来大麻烦。

现在我们深信不疑的东西,在未来的人们眼里可能是荒诞不经。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心说,因支持日心说而被执行火刑的布鲁诺;陷入宗教争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论;近现代中国文化大革命中也有非常多在今天看来非常多荒诞的思想。面对这些“不能说的话”,作者的建议是就是别说,至少要挑选合适的场合再说,只打那些值得打的仗,自由思考的权利要比畅所欲言更加重要,除非你以此为人生的目的,否则和其他人争论,变成他人眼中的“异端邪说”会对自己是极大的干扰。“不赞同这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歇斯底里,但是有不明确告诉别人到底是不赞同哪一种歇斯底里。”

所谓“流行”(传统观念也是一种流行),本质上就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样子。否则就不会有流行。对于那些被流行抓住的人,流行就不再是流行,而是应该要做的事。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观察到人们观念的变化,发现流行(也就是人们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这段会对于流行的解释很精辟,有的时候为了追求流行,会忽略了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而一味地追求流行,最后只会被所谓的流行所控制。很多专家和公司研究或者创造流行趋势是有一定道理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控制了流行的趋势,就是控制了追逐流行的人。近些年来炒得非常火的 IP 产业,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创造流行的趋势,进而达到引导用户行为的目的。面对时代中的一些社会中非常流行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分辨其中真正正确的事情,避免让流行过度引导自己,而变成了应该要做的事。

软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一切变得简单。但是,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正确设置默认值,而不是限制用户的选择。

感觉这句话时一语道出了软件设计的真谛,设置合理的默认值,是对场景、用户需求更加深刻的理解,减少用户操作和学习成本的同时,也不限制功能,这才是在功能和简洁之间的一个很好的平衡的方法。

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而致富,这种方法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它是合法的(许多其他方法如今都是不合法的),还在于它更简单。你只需要做出别人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至少现在还是非常相信这句话的,觉得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同时也可以享受别人创造出来的那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每个人都努力创造美好的东西时,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富有。

公司不过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做出某种人们需要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做出人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加入某个公司。

加入一个公司,在于这个公司有一群喜欢的人,可以一起做一番事业。而不是为了加入而加入,找到一群人更加重要一起做出人们需要的东西,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时刻,做出一些让自己荣耀的事情。

评价一种语言的优劣不能简单地看最后的程序是否表达得很漂亮,而要看程序从无到有的那条完成路径是否很漂亮。

评价一个语言或者框架最终是要看投入产出比,不能仅仅看最后写出来的代码是否简洁,还要看开发调试的成本,以及一些相应的开发工具是否完善。可以想象如果现在流行的一些编程语言,比如 js,java,python 之类的只能通过记事本编辑和命令行调试,我想这些语言也算是不上是一个好的语言,至少在周边工具没有完善起来之前。即使最后写出的代码很简洁,但是中间调试的成本过高,最终也会影响产出的效率。语言或框架,最终要为具体的应用服务,最终是为了产出人们需要的东西。

essay(论文)这个词来自法语的动词essayer,意思是“试试看”。

写论文的最开始的动机应该是试图去搞清楚某一件事,和软件一样,一些真正好的软件,很多时候真正开始并不知道最后会写成什么样,最终的目标并不是写出一个怎样的软件,不要为了写出一篇论文而写,而应该是专注于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