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SI七层模型 —- TCP/IP模型(4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连接层/物理层)
      应用层: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协议: http ftp dns等等

      表示层:数据的标识、加密、压缩等等
      格式:JPEC ASCII 加密格式等等

      会话层: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对应主机进程、指本地主机与远程管理正在进行的会话

      传输层: 定义传输局的协议端口、流量控制和差错校验等等
      协议: TCP UDP协议

      网络层:进行逻辑寻址(IP地址,在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
      协议: ICMP arp rap

      数据链路层: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校验等等
      将比特流组成字节进行合并为帧,用MAC地址进行访问

      物理层: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
      比特流

      2. TCP服务和UDP服务之间区别
      - TCP面向可靠连接; UDP非面向连接
      - TCP是以数据流形式传输; UDP是以数据段进行传输
      3. TCP如何保证可靠传输
      - TCP分段: 应用数据分割成合适的TCP端发送(对于UDP来说,应用程序产生的数据端长度保持不变传输)
      - 超时重传: 每发出一个TCP端都会自动启动一个”重传定时器”;如果不能够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包,将重传
      这个报文段
      - 流量控制: 缓存区固定大小,TCP接收端只允许另一端发送接收缓存区所能接纳的数据
      - 数据校验: TCP首部(校验位);如果收到的校验和有差错,会选择丢去或不确认
      - 处理IP数据包:
      a) 丢弃重复的IP数据包
      b) 会将失序的IP数据包重新排序之后交由给应用层
      ++
      封装: 数据包从应用层到物理层 依次添加:tcp首部 ip首部 mac首部
      解封装:数据包从物理层到应用 依次移除首部信息

      4. TCP首部格式
      - 端口: IP首部中的IP地址 + TCP首部中的Port端口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
      - 序号: 用来标识数据字节流 序号:2^32 当序号用完后会重新从0开始
      - 确认号: 发送确认的一端所期待收到的下一个序号
      - 数据偏移量:TCP报文段的数据起始处到TCP数据部分其实距离(4bytes);占用4bit
      所以TCP首部最大长度为 60bytes(2^4 - 1)*4(选项拥有40bytes)最小长度为:20bytes(TCP固定长度)

      标识这是怎么样一个TCP包
      URG:紧急指针有效(会立刻处理)
      ACK:确认序列号有效
      PSH:接收方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由给应用层
      RST:重建连接(如果收到RST包说明发生错误会立刻断开当前tcp连接)
      SYN:同步序列号用来发起连接
      FIN:发送端完成发送任务后,断开连接
      ………
      5.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TCP建立和断开过程)

      - 三次握手:A作为客户端 B作为服务端
      A -> B :发送建立连接的请求(SYN包: seq ack win mss + 有限状态机的变化 )
      B —> A :响应确认请求连接(ACK包)并发送连接请求(SYN包) =》 结合成1次
      A -> B : 响应确认 (ACK包)
      三次握手第2中将SYN和ACK包合并成一个包发送的目的是:减少连接建立交互过程,从而提高建立连接效率
      两次握手?? 不可以 两次握手无法保证安全可靠连接
      A -> B : 发送SYN包;发生故障
      B -> A : 发送ACK包,可以与A建立连接了,事实上:能够建立吗?这个没有完成的不可靠连接一直在占用
      TCP有限状态机变化
      Listen状态
      SYN_SENT状态
      SYN_RECV状态
      ESTABLISHED状态:已经建立连接
      FIN_WAIT1状态
      FIN_WAIT2状态
      CLOSING状态
      CLOSING_WAIT状态
      LAST_ACK状态
      TIME-WAIT状态
      CLOSED状态
      - 四次挥手:A作为客户端 B作为服务端
      -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
      - 拥塞控制
      - TIME_WAIT状态……